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试论未来课堂应用于翻译教学的可行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3:33: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首先对翻译能力、翻译教与学国内外研究进行简要论述分析,发现新的翻译教学法(基于项目的翻译教学、工作坊翻译教学、体验式翻译教学、交互式翻译教学、翻转课堂翻译教学等)均注重过程、提倡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交互、反思、真实体验等,与未来课堂的特征相符。进而从探究式翻译教学、交互式翻译教学、反思式翻译教学、翻译工具能力、监控与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未来课堂应用于翻译教与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未来课堂的设计应结合外语学科的特点,让学科教师愿意用、喜欢用。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未来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梁银英.试论未来课堂应用于翻译教学的可行性[J].教育现代化,2020,7(47):144-146,150.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the Future Classroom:a Preliminary Study

LIANG Yin-y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 of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

Abstract:First,reviewed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short.Then,generate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Project-base Teaching,Workshop,Experiential Teaching and Flipping classroom have homosexual.They are all learner-centered,inquiry,interactive,reflective and experimental,just as the advantage of the Future Classroom.Third,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the Future Classroom.Finally,reminded that the design of the Future Classroom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Translation competences;Translation teaching;Future classroom

一 引言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扁平化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2005年,本科“翻译”专业获得批准;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MTI,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200多所高校开设MTI,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会设立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在国家的重视下,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新的翻译教学法不断涌现,翻译研究欣欣向荣。语料库、机器辅助翻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又给翻译专业注入新的活力,提出新的挑战。可惜的是,大部分外语学科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都是望而生畏,本文希从翻译教学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探讨近年来出现的未来课堂用于翻译教学的可能性。

二 翻译能力及翻译教学法研究

翻译能力研究是翻译教与学的基础,但怎么界定翻译能力,业界一直未有统一定论。不同的翻译类型如笔译、口译所需的翻译能力不尽相同,得出的翻译能力构成也会有所区别,但不同译者、学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视野对翻译能力即使做出盲人摸象的论述,也无疑对于全面认识翻译能力颇有效益[1]。

国外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场合与模态对翻译能力进行界定,提出相应的模型,探讨翻译子能力的培养与习得、翻译能力的评估、不同教学方法对翻译能力的影响、翻译能力与课程之间的互动等话题[2]。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提出的PACTE模式。199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从事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的学者(PACTE)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立项研究,提出翻译能力是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潜在的知识、技能体系,认为翻译能力模式由以下6个成分构成: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生理因素、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这6个翻译子能力之间相关、有层次、可变化。2000年,他们对模式进行了修正,修订后的翻译能力模式在表述上出现了变化,并把心理生理要素放在子能力之外,5种子能力分别是: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关于翻译与该职业的一些外在和潜在的陈述性知识)、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翻译的核心能力由“转化能力”改为“策略能力”,转换能力被认为是翻译能力的全部内涵。PACTE小组认为翻译能力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的过程,是从“入门知识”上升到“专业知识”的过程[3]。在翻译教学法研究上,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主导,注重学习者参与、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趋势。Kiraly(2000)认为翻译教学的本质是交互,是“以增强学习者翻译自主能力的动态性的交互过程”,并提出基于项目的翻译学习模式[4];Gonzales Davies(2004)提出一系列具有高度迁移性的课堂活动、任务与项目,旨在鼓励学习者通过决策与互动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和知识构建[5]。

\
 
在对国外翻译能力研究进行借鉴后,国内学者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展开了进一步探讨。苗菊(2007)从三个视角将翻译能力划分为三个范畴,分别是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指出每个分能力的构成成分[6]。王树槐(2008)对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进行研究,提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协调能力,并认为这些分能力解决了外部规范和内部转化、行为和心理、结果和过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四个矛盾,并分析了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层次[7]。刘和平(2011)对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提出翻译能力可以划分为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将翻译能力培养划分为两个阶段:以语言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认为在本科阶段以语言能力培养为核心,辅之以翻译技能的基础训练,成为翻译入门阶段,在硕士阶段则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练习的自动化过程,辅之以语言能力的提高[8]。

在翻译教学上,“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得到翻译教学界的普遍认可,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较多应用,新的教学尝试、实证研究不断涌现。李瑞林等(2011)在学习科学、过程教学等理论指导下提出项目翻译学习模式。过程性翻译教学是以优化问题求解方案为内涵,以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反思学习为方式,以译者素养教育为目标的调适性认知和社会过程[8]。在教学实证研究上,采用的教学法主要包括探究性教学法(包括基于项目的教学、工作坊、情境体验式教学等)、交互性教学法及翻转课堂等[9-11]。笔者认为基于项目的教学、翻译工作坊、体验式翻译教学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模拟/真实),依照实际的翻译流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习者在过程中通过集思、日志、讨论等多种形式感受翻译的过程,理解并领悟翻译理论,进而提高翻译能力,因而把这几种教学法都归纳为探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是借助QQ、微信等社会性软件,通过私聊、群聊、朋友圈、QQ空间等形式消除时间、空间上的隔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12-14]。翻转课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是近几年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教学形式为课前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课间讨论、协作、疑难解答,课后复习[15]。众多实证研究表明,以上的教学法有助于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发现,上述翻译能力教学法都提倡学习者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以过程为导向,配置环境要素,以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领悟翻译理论,习得翻译能力。无论是探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环境要素的配置都至关重要。如学习者在探究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在面对面交互式需要灵活易拼装的桌椅,在汇报时需要屏幕展示技术,在课后需要社会性软件消除时间、空间的隔阂等,这些都需要智能教与学空间的支持。

三 未来课堂

未来课堂是基于“教育面向未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未来教育的战略重点”“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等思想而提出的,它将在人本主义、互动、环境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信息、智能、人际交互等技术支持下,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的作用,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提高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16]。与传统课堂相比,未来课堂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人性化、混合型、开放性、智能型、交互性和生态性等方面[17]。近些年来,大量学者与研究人员对未来课堂的理论构建和实施策略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除对未来课堂进行界定外,还包括未来课堂的关键技术、学习空间、教室结构、课堂架构、教学模式、互动的设计等。而在翻译教学中,尚未见未来课堂的身影。

四 未来课堂应用于翻译教与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翻译探究式教学与未来课堂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时,教师只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习者自己通过搜索、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未来课堂可以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和检测的场景、环境和条件,帮助学习者获取直接经验,给不同初始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多种可能的选择,为学习者提供主动构建的便利条件,为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特征、不同背景的用户提供多种可能的选择。

在翻译探究式教学中,未来课堂中的云存储可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或集成的翻译教学平台中进行数据搜索;在讨论时,未来课堂中灵活易拼装的桌椅可以根据分组自由自合,给学习者的讨论创造舒适的环境;在模拟真实翻译项目时,仿真技术能让学习者身临其境,获得直接经验;未来课堂中的智能代理技术能根据学习者的翻译结果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反馈。

(二)交互式教学与未来课堂

穆雷(2004)指出交互式高级阶段翻译教学所必备的重要因素[18]。在现有的翻译教与学中,交互更多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未来课堂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形式,主要包括人、技术、环境、思维四个维度。泛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链接和互动,在翻译课堂上,教师展示教学资源时,教学资源、教师的平板、展示屏之间可以无缝链接,学生汇报时亦如此。同时,智能录播系统录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可以直接通过屏幕直接展示,便于教师进行案例讲解;交互白板技术可以实现多屏交互显示,可以让教师对多个学习者的翻译成果或翻译过程等进行比较分析;触屏技术提供了友好、直观、自然的互动界面,让外语学科教师不再畏惧技术;智能录播系统在录制学习者、教师学与教活动的同时,也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同时,未来课堂中的物理环境,如照明强度、色彩和温度等,都能根据日照、季节等进行调节,从而为学习者创造舒适的环境。

(三)反思性教学与未来课堂

建立在反思行为基础之上的反思性教学是让学习者超越对学习技巧的学习,从关注怎样学习到为什么要这样学。在反思学习中,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审视新接受的知识和过去的知识,批判地思考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弄清学习行为的前因后果,对自己当前的思维状态、学习状态提出质疑,并试图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在翻译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翻译过程,进而领悟翻译理论,掌握翻译理论并用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未来课堂中的智能录像系统可以全程录制学习者对译文的翻译过程,如使用何种翻译工具,选择哪一个翻译结果等,同时,对项目组其他成员如项目经理、审校、编辑、客户等的行为也可以全程录制。根据录像,在教师的指导或者反思框架的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回忆翻译过程,分析即刻思维,发现不足,掌握翻译理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技能。

\

 
(四)翻译工具能力与未来课堂

PACTE模式中的工具能力,主要是指使用文献资料及翻译过程中其他技术的能力,如词典、百科全书、电子语料库和搜索引擎等。随是时代的发展,工具能力的范围定义有其狭隘性,王湘玲(2014)提出译者ICT能力,指能恰当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译者ICT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种环境,一是多媒体网络教室,二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单应用,三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未来课堂集成云平台、平板电脑、泛在网络、机器辅助翻译工具于一体,为学习者翻译工具能力的掌握提供平台。如在对翻译项目的主题的相关信息进行检索、筛选、评估、整合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信息素养能力得到提升;未来课堂中的翻译软件及电子工具,可让学习者进行职业化的操作练习机会;同时,未来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外部资源(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网络资源等)具有无线拓展性,与教室内部资源相辅相成。

(五)监控、评价与未来课堂

在未来课堂中,教师可以实时看到学习者的平板电脑,可以对学习者的翻译过程进行监控,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和指导。智能录像系统可以记录下学习者的翻译过程,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监控和评价,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未来课堂中的智能录像系统可以让学习者在对翻译结果进行学习者自评、学习者他评外,还可以结合翻译过程进行自评和他评,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五 总结

新的翻译教学法以建构主义、人文主义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主体,注重过程,强调发挥学习者的积极能动性,进而掌握翻译理论并指导实践。在常用的翻译教学法中,探究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都要求有环境要素支持,而未来课堂能很好的满足这些教学法的需要,并能为反思性教学、多维评价等提供便利,若未来课堂能跟相应的教学法结合,在翻译教学中实施应用,相信肯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课堂作为教与学活动的空间,设计时应该遵循科学证据,应考虑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法,而不仅仅是建筑时尚和室内装修,教育性是其终极目标,虽然本文讨论的是未来课堂在翻译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但对于外语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未来课堂也适合其他课程的学习,笔者粗线的认为,可从听、说、译三个角度来思考外语学科未来课堂的设计。对于技术恐惧的外语学科的老师来说,如何让未来课堂实现其多种功能的基础上,还能让外语教师愿意用,喜欢用,是外语学科未来课堂应考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傅敬民.翻译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4):80-86.
[2]张文鹤,文军.国外翻译教学研究:热点、趋势与启示[J].外语界,2017(1):46-54.
[3]Gonzalez Davies M.Multiple Voices in the Translation Classroom:Activities,Tasks and Project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04.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建构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5]王树槐.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6]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翻译教学,2011(1):37-45.
[7]李瑞林,贺莺.学习科学视角下的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1(1):94-98.
[8]任大玲.翻译教学与翻译技术并重的项目型翻译能力培养课程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3(5):42-48.
[9]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10]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J].外语界,2011(3):23-30.
[11]戴建春.基于QQ网络平台的交互式课外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3):61-66.
[12]万兆元.基于多媒体与博客(圈)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2(4):95-98.
[13]王丽,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3):35-41.
[14]姜倩,陶友兰.“翻转课堂”在MTI翻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以MTI《翻译概论》课教学为例[J].外语教学,2018(9):70-74.
[15]张际平,陈卫东.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44-50.
[16]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23-28.
[17]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05):27-28.
[18]王湘玲.基于”翻译实验室”模式的学生译者ICT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5):68-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