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艺术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0:55: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偏重于说教,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被动的接受。本文试图通过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对艺术院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关系的考察,总结良性互动关系形成的经验,分析阻碍因素,进而探索艺术院校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的可能性路径。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尹茹.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艺术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8):73-76.

A Study on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of Art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YIN Ru

(Beijing Dance Academy,Beijing)

Absrtact: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As the main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selor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hasis on preaching,emphasizing the dominance of teachers,students passively accept.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rt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mation of benig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analyze the obstacles,and then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 of art college counselors to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Key words: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Counsel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一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辅导员的要求和职责,思想政治教育被置于首要和基础地位。艺术院校的学生既有一般学生共性也具有特性,如何变学生特性为优势,围绕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00后”,乐于探索新鲜事物,追求现实主义和实用性,传统的灌输说教形式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并且影响改变其行为。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进行思想引导,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意见》实际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互动双方的反应,学生绝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是不断变化的有活力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进一步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学生的主体性。

社会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的约束下,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进行相互作用的社会交往活动。互动论者强调,“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反应和回馈等,这样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社会交往活动的范畴。在这个双方实践的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也要通过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并且双方的互动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学生的需求、理解和认知不断的调整方式。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关注教育的内容、传输的形式以及教育对象,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现状

辅导员是高校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艺术院校的学生更有着区别于一般学生的鲜明特征,长期以来专业学习的单一性、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追求名次获奖的功利性等对于艺术院校学生性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也造成了她们感性和理性思维聚焦点更多的是自己,比如因为某些事情的大喜大悲,目标性更强,更加重视自己的满足感。对于她们来说,通过班会、集体活动、访谈等多种传统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来大多数辅导员呕心沥血的说教,抽象大道理的重复灌输,以及学生的无动于衷,也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两难境地[1,2]。

(一)角色认知的固化

辅导员是教师又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不论是教师的角色还是管理者的身份,对学生而言都是听从服从、被指导被约束的存在,辅导员自身也是如此角色定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00后”进入大学,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他们具有无以比拟的优势,知识面广,好奇心强、话语权要求高,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更具有特性,追求个性、重视个人感受、崇尚自由、反感束缚,追求成功。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一如既往,仅仅关注如何将知识理论传达给学生,完成教育这件事情,而不是关注学生本身的想法,忽略教育后学生的获得感以及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就会出现即使辅导员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一字不差的传达给学生,仍然面对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的困惑。

(二)方式的传统机械化

通过观察发现,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会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方式方法以及过程互动等,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会严格按照事前设定的环节、程序或者节奏进行,育人的过程更像是机械性地完成规定性任务,留给学生的思考和反馈的空间极小,教育过程中缺乏讨论和解惑,更多的是以课下作业的形式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很少看到调试变化。教育方式的机械化也就会出现辅导员“板着脸说话”,学生只是在听“纯理论”缺乏温度、缺乏触感以及学生反馈的“从小到大都在学思想政治,大同小异”的尴尬境遇。

(三)教育呈现的空泛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等涉及到学生方方面面成长成才的要求。艺术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重视体验式,思想意识层次浅,更看重实效性的输出。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缺乏针对性的教育,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的道理,高度的概括性,较为抽象,远远高于日常生活,很难直接作用到日常生活,不能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惑,也就很难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比如,简单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地,进而不可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出现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脱离的现象。

四 社会互动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双方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既存在显性互动也存在隐形的相互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具有实践性,需要辅导员和学生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见》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给我们的启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状态以及关系,与社会互动强调的相一致[3,5]。

\

 
艺术院校的学生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甚至作为专业特长学习十余年,已经形成了与艺术特长相匹配的情感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艺术更加抽象、理论性较强,对他们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挑战。那么传统的说教,灌输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分工很难适用于当代艺术学生。社会互动理论强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达到的最佳状态的一个隐含条件是互动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平等性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长期以来辅导员“单打独斗”“独角戏”的单向输出式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教师把控话语权,很少关注学生的表达,自然就关闭的学生的话筒,造成不对等的信息输出。

社会互动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辅导员主动转换角色,淡化角色意识,将自身与学生放置同一层面,平等交流,积极互动,关注学生主体身份,给予学生充分地话语权,让学生体会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拥有选择权,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并对教师的教授给予积极反馈,由辅导员单向的教育转变为学生参与其中的双向交流,从而形成良性积极的互动循环[6,7]。学生平等参与理论教育互动的具体方式是多元多样的,诸如探索性学习、理论研讨、辩论对话、主题演讲、社会热点讨论等。在互联网条件下,参与互动的方式选择空间就更大了。网上开放课程、微信群、在线讨论区等,为辅导员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对话提供的更大的可能。

(二)以文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在思想理论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是辅导员给学生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但青年学生往往不爱听。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理论讲解的多么精彩透彻,更在于是否运用学生话语体系,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讲解。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将知识融入到学生生活中,真正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教育指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院校的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坚持目标导向,重视成效的呈现,受到社会快节奏发展的影响,也具有较强的功利心和目的性,在他们看来,宏观抽象的远大理想不如老老实实学习专业技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这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十分重要[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国内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这些都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看,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可见,思想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尤其重要的实用性,实用性的体现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能够切实为学生解决困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成效的思政教育。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充实,能够产生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本文所关注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聚焦在学生本身。传统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规定的时间将规定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强调内容的输出,很少关注学生本身的状态。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学生规定思政课的补充强化,更是对学生急需解决困惑的回应,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艺术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更加关注结果成效的特点,讲道理式教育方式并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感,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中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式的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9]。比如根据学生接受程度以及接受方式,进行多样选择,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图解等表现形式;公众号、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博物馆、校史馆、文化景观等宣教阵地;学术研讨交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宣教平台。

(三)角色权威到榜样示范的转变

戈夫曼戏剧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两个对立面形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局面。究其原因,社会赋予角色的权利,学生基于辅导员“教师”这样的角色,被服从和被管理,更多的是角色的认同,也会出现表面的认同,也就是台上台下不一致,出现了偏差。只有实现了学生对教师本人的认同,学生才会认同教师教育的内容,从而逐渐学习辅导员优秀的行为习惯,达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努力获得学生的认同,最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榜样,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全过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会无意识的将辅导员本身带入到思政教育内容中进行对比,从辅导员身上检验思政教育的内容。辅导员不仅要在教育过程中持有正确的态度、采取恰当的方式,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保持积极的状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为学生解决困难,逐渐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深入引导作用[8,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辅导员角色的转变不仅要求辅导员与学生交往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更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身,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政治素养的提升。同时,围绕教育目标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加强学习,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切实提升辅导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解决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活动中的现实问题。

(四)知识学习向情感认同的转变

艺术院校学生的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美的追求,重视自我感受,更体现在一旦他们从情感上认同接受,那么就会更加坚定牢固,很少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相反,如果开始阶段,学生的接受认同只是对于知识的学习,那么很难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引导和教育学生行为习惯,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品质的优秀大学生,即“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神圣家族》中以经典论断揭示了“有实践力量的人”是“思想得到实现”的关键,而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一过程正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向“有实践力量的人”需要理论升华,情感的认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再次指出了情感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情感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个体归属集体的重要因素,情感认同有助于人们真正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对于理论知识学习,情感认同是牢固的,发自内心深处自发无意识的表现,是质变,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不会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认同是在对事物有着深刻了解和理性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强化作用。也就是说,情感认同是一种更加牢固的、发自内在的理性选择。

艺术院校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鲜明的个体化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意识意味着实现情感认同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要针对学生自身特点提供精准教育,切中要点,集中发力。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需要,唤醒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心灵归属和情感倾向。比如,利用一些重大事件节点,把握好育人契机,将其与日常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活动就是一场生动鲜活深刻的思政教育。关注学生成才过程,学生性格特点的形式就有时代因素,也有成长中环境因素,通过日常的观察、交流,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有意识的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学生行为习惯背后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温度,更精准。

五 小结

社会越开放,对意识形态主导性要求就越高。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对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发挥重要作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网络媒体的发展,言论自由,共享平台等等,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但是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熟悉的环境、人事物相结合,立体、动态、互动的展现出来对辅导员来说是挑战更是必须坚持要实现的。教育活动作为双边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博弈的结果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是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实现双赢的双边活动。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全程的把控,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反馈,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及时转变和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的进入学习的场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整体性,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主动融入学生话语体系,用实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情感的认同,最终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思.如何增强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0.
[2]丁莉婷.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4):45-49.
[3]袁朝阳.论社会互动理论与高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3(4):30-33.
[4]唐晖,刘碧霞.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144-189.
[5]宗惠.社会互动视阈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浅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6):65-67.
[6]骆洋.社会学理论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45-46.
[7]吴明辉.社会互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09(23):639.
[8]林伯海,熊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现状观察与转换理路[J].高校辅导员,2018(1):22-25.
[9]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10]石雷.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生日常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9,6(89):100-101.
[11]邵宇博,杨冬伟,王海青.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7-1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