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对768名青少年实施问卷调查,并进行Spearman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现状及其家庭教育机制。结果发现:(1)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状况良好;(2)性别、年级两个因素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有显著影响;(3)是否独生与是否单亲两个因素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并无显著影响;(4)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与家庭环境各因子显著相关,家庭环境可以预测青少年的品格、自律、胜任力和自信品质。
关键词: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家庭教育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肖三蓉,等.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家庭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1):111-113,161.
Research on the Family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s Positive Character
XIAO San-rong,WAng Jin-we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character of teenagers and mechanism of family education.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768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On the whole,adolescents’positive character was good.(2)Gender and grade influenc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positive character.(3)Whether there is only one child or not and whether there is only one parent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positive character.(4)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s’positive character and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Key words:Teenagers;Positive character;Mechanism of family education
一 引言
积极心理品质是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个体获得美德和力量的心理过程和机制[1],反映在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2],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是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关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解决身心问题,还可以促进青少年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积极主动的家庭教育能在青少年心理品质形成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Seligman提出母亲的教养是孩子乐观解释风格的重要影响源[3]。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关,亲子关系中的消极拒绝型、溺爱型与不一致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小学生多项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预测因素[4]。父母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积极教养方式与人际、超越维度呈正相关[5]。然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和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本研究探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现状及其家庭环境机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830份,回收有效问卷768份,回收有效率92.5%。其中男生394人(51.3%),女生374人(48.7%),初一273人(35.6%),初二316人(41.1%)初三179人(23.3%)。年龄范围在11岁到16岁之间,均值为13.67,中数为13岁。
(二)研究工具
1.人口学变量问卷:条目包括年龄、年级、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单亲等。
2.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量表:马海茹编制,该量表借鉴勒那等5c模型编制而成,分为五大维度(胜任力、自信、自律、品格、关爱与同情)。分数越高,表明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越好。本量表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为0.95,各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0.75以上,达到了量表的施测要求[6]。
3.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费立鹏等在Moss的“家庭环境量表(FES)”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量表含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十项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即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共有90个是非题,具有较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
(三)施测与数据处理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认为p<0.05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情况
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得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看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良好,五个维度均分均高于中数3,五个维度上得分存在差异,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品格、关爱与同情、自律、胜任力、自信。
(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性别、年级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2)显示,不同性别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存在差异,其中胜任力、自律、品格维度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而自信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p<0.05),女生在关爱与同情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1)。表明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中,男生比女生更自信,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关爱与同情品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不同年级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表现出差异性。其中自律维度的年级差异显著,且三个年级自律分呈递增趋势。
(三)独生与单亲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
表3和表4研究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各维度无显著差异;单亲家庭或者非单亲家庭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各维度得分也无显著差异。
(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显示家庭环境亲密度与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矛盾性与积极心理品质五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五)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与家庭环境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积极心理品质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家庭环境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娱乐性、成功性对胜任力具有正面影响,可解释总变异的22.3%。成功性、娱乐性、控制性对自信有正面影响,矛盾性对自信有负面影响,可解释的总变异是20.8%。矛盾性对自律有负面影响,可解释总变异的18.7%。道德宗教观对品格维度有正面作用,可解释总变异的11.2%。
四 讨论
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家庭教育机制,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良好,其中品格维度发展最好,接下来依次为关爱与同情、自律、胜任力、自信品质。五个维度中自信得分最低,这可能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有很大关系。青少年正在经历青春期,面对生理发展带来的急剧变化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承受来自学业、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自我效能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7],因此自信水平发展稍弱。然而,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自信,女生比男生更关爱和同情;随着年级的增长,初中生越来越自律。这与以往研究[8]存在一致之处,男生在力量、体育运动等方面极易带来荣誉感,伴随身体发育的高大,男生在自信心方面表现很好。在关爱与同情维度上,女生表现出优势,这与女生传统认知形象吻合。国外学者Linley等也发现女生在善良、感恩以及爱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9]。
(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家庭教育机制
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与积极心理品质五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密的家庭环境能够满足个体对于归属与安全的需要,个体从亲密的家庭关系中感受到极大的幸福,为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有益且强大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培养胜任力、自信、自律、品格、关爱与同情等积极心理品质[10],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塑造[11]。家庭矛盾性与积极心理品质五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矛盾性对自信和自律品质有负面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家庭的矛盾和暴力将直接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12]。家庭娱乐性与成功性能正面预测青少年的胜任力,成功性、娱乐性与控制性能正面预测自信。家庭道德宗教观与自律、关爱与同情、品格呈显著正相关,能正面预测品格。家庭教育中若不重视对道德、信仰的教育,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品格与道德意识。
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很大一部分责任应由家庭承担。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对成就性活动的兴趣,对智力文化活动的爱好,良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秩序等因素均是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评价研究综述及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8(03):58-63.
[2]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90-94.
[3]塞利格曼(Seligman)著.洪兰译.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4]王雁,赵静.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5(02):60-64.
[5]张小菊,赵敬.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92-96.
[6]马海茹.蒙、汉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7]李宜娟.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原因与提升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95-101.
[8]陈志方,沐守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与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43-44.
[9]Linley,Maltby.Character strengths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VIA inventory of strength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3(2):341-351.
[10]胡博.父母婚姻质量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4):100-103.
[11]nakao K,Takaishi J,Tatsuta K,et al.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personality traits[J].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2000,54(1):91-95.
[12]Leary C E,Kelley M L,Morrow J,et al.Parental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s related to family environment,psychological well-being,and personality in undergraduates[J].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2008,23(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