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5:30: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建设,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呼唤新工科建设。新工科背景下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着力点。针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各自为政闭门造车、满足于解决问题而缺乏总结提升、重仿真轻试验验证等弊端,提出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与建议,即团队例会头脑风暴、凝练科学问题、加强试验验证等。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为新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赵培全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教育现代化,2020,7(39):22-25.

Countermeasures to Cultivate Graduate 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ZHAO Pei-quan,ZHAO Chang-li,WANG Jin-bo*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Abstract:The new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new technologies,new industries,new forms of business and new models calls fo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The deep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calls fo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replacement of old and new driving forces call fo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hard power calls fo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key point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such as being independent and closed-door,being satisfied with solving problems but lacking of summary and improvement,emphasizing simulation rather than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etc.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re put forward,such as brainstorming in team meetings,condensed scientific problems,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etc.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of graduate students,to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innova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To explore new ways of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which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countermeasures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建设,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呼唤新工科建设。对高校来说,新工科首先是指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原来没有的专业,当然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这些都需要新理念的来指引和新培养模式的支持,最后实现更新更有水平的教育质量。对社会来说,新工科强调的重点则是新结构和新体系。而新结构要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那么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和科技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首先,各大高校开设更多新工科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工科人才;其次,以新工科为主的研究项目不断增加,研究新工科开拓出其更多用途也早早提上日程。因为新工科的发展,新科技也不断被开发出来,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新的进展。

从2017年2月开始,教育部紧锣密鼓地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大高校开设更多的新工科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工科人才;以新工科为主的研究项目不断增加,依托新工科开拓其更多用途也已提上日程。由于新工科的发展,新科技也不断开发出来,在各领域都有了新的进展。现如今,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现在的研究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许多不足,而研究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创新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已久,也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但是回顾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却仍存在有许多不足,而在新工科背景下,这种不足的存在却显得十分有杀伤。现在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导致对于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力度也不够大。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是知识创新,它涉及到许多新的方面,新理论的发现、新原理的形成、新工艺的提出、新设备的发明、以及高新技术的综合等。因此,从事科学研究只具有知识以及理解力和记忆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进行综合与分析、推理。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和相互之间的思维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努力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事情。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创新能力培养氛围较弱、培养理念与时代脱节、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教育知识体系陈旧等问题。新工科背景下促使工科研究生培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能力已成为这一改革的核心要义,对工科专业的建设、培养模式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创新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 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一)各自为政闭门造车


现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有许多弊端,大家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研究生的知识和阅历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加而逐渐丰富,同时,也使得其认知趋向于固定模型,这样就会导致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而且任课教师以课堂讲述为主,讨论少,缺乏必要的实践和交流。当导师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布置任务后,学生们自己去完成各自的任务,缺乏互相的沟通交流,这样导致学生们的思想单一固化,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思想交流的氛围,难以包容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导致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简单,难以形成创造性、发散性思维。

研究生在认识上认识崇尚科学,态度积极,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主题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也就是说,也就研究生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并且愿意为科学努力,但是在实践上面,缺乏实践的精神以及动力。有的人是有实践精神,却没有实践能力,而有的压根就是没有实践精神。有科学意识和有实践精神两者并不冲突,但是硕士研究生们将两种精神对立起来,做不到科学意识和实践就是两者相互结合。

(二)满足于解决问题而缺乏总结提升

现在的研究生在完成导师布置的课题时,只是单纯按部就班的按照导师教的方法完成课题,但是对于课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完全不清楚。在成为研究生之前,大都经历15年的学习经历,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学生服从老师,老师一板一眼的教,学生一板一眼的学。在小时候,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或有新奇的想法,都会被老师扼杀在摇篮里,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缺乏想法、缺乏创造力,即使后来老师让学生要敢于质疑,但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学生们懒得去质疑,之前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们的思维空间。

现在研究生学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他们的知识往往会阻碍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思维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当要解决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往框架里代,而不去想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只是死板的用一种方式来解决n个问题。学生们大多满足于解决问题而缺乏总结提升。通常,学生们完成导师布置的课题任务,就觉得大功告成。但是关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任务能带来什么,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等问题却不加以思考与总结。导致了研究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课题做完之后并不能为后人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只是为了完任务,而缺少一种探索精神和总结提升的能力。

(三)重仿真轻试验验证

在成为研究生之前,我们的学生经历近20年的学习经历,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学生们服从老师,老师一板一眼的教学生们一板一眼的学。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是有新奇的想法,都会被视为另类。久而久之便导致了我们的学生缺乏想法,缺乏创造力,即使后来老师教给学生说要敢于质疑,但是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学生们不敢质疑。之前的应试教育和填充式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生们的思维空间。

当然现在研究生学的越来越多,知道的也越来越多做的题越来越多,就导致了他们的知识会阻碍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固定的框架,当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往框架里面带,而不会去想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死板的用一种方式来解决n个问题。

学生们大多满足于解决问题而缺乏总结提升。通常,学生们完成导师留下的任务,就觉得大功告成了。但是关于导师为什么留这个任务,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任务能带来什么,为什么这个任务的结果是这样的这几个问题却不加以思考。导致了学生们知道如何去做,而不知道为何如此去做,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这种问题却不甚明白甚至,课题做完之后也并不能为后人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只是完成了导师留下的任务,而缺少一种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

我国高校多数研究生眼高手低,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实践时却抓瞎,高校内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空间有限,即使研究生参与了项目的研究,仅仅担任前期调研、查资料、做仿真等浅层次的工作,却很少真正的参与课题的核心技术攻关。现如今,囿于实验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今的研究生们大多数仅仅满足于仿真,疏于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实验,重仿真轻试验验证。由于计算机仿真忽略掉了很多实际情况,是一种“理想状态”,做的究竟是“仿真”还是“仿假”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用计算机完成了仿真,数据结果出来了,但是计算机仿真距离实际往往相差太远。他们只是需要实验的数据,而这个数据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他们并不会深究,能把实验做完,得出数据就行了,将实验结果交到导师手里或写成论文便草草了事。

\

 
二 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团队例会头脑风暴


学生可以自行分组,每当提出问题或完成课题时,小组成员可以一起汇报内容并互相提出问题,进行思想碰撞以及头脑风暴。加强小组成员中的团队合作以及探索求知精神。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沟通,能够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可以互相提问,以团队的力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且在团队交流中很有可能迸发出新的想法,这对于研究生个人和团体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团队合作远比一个人闭门造车更有益处。

(二)凝练科学问题

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并且能够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死板的解决课题。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完成课题,而是要求研究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课题的本质是什么,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课题得到的结论对后人有何启发和借鉴?而不是完成这个课题后就一了百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觉掌握专业知识。要求研究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工程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练出供他人借鉴的科学问题,如此才能培养研究生们的积极思考能力,才能使科学研究达到其目的。

(三)加强试验验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细节的时代正朝我们走来,生活如此,工作如此,研究生在做实验时更要注重细节。从实验细节中发现规律,抓住任何一个异常和“疑点”,开普勒没有忽略第谷观测记录火星轨道8'(2/15度)的误差,得出了行星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的猜想;密立根做了成百上千次实验,发现几乎所有电荷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而只有一个是分数倍,密立根细心记录下了这个分数倍的记录,成为近代夸克理论的引子;袁隆平在实验田里无意间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试想如果开普勒忽略第谷观测记录火星轨道的误差,密立根忽略掉那个分数倍的数据,袁隆平忽略那株特殊的稻穗,会有今天改写人类历史的贡献产生吗?

凡是实验就注定要有许多的数据处理,若不细心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数据错误而引发整体实验的失败。因此,不能忽视实验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自古以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许多定律的发现,都离不开千次万次的实验,我们已知的规律定理都是前人孜孜不倦不停实践得来的。研究生也应继承这种细心的精神,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反复实验实践,直到得出经得住推敲和检验的结论。

创新是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的希望所在,如今新工科兴起的时代,要求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感,要有竞争意识。而现在的研究生习惯于将自己的思维放在一个模板里,但模仿终究是模仿,靠模仿他人的成果,或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稍做改进,这些方法都难以实现实质性创新。

着重培养研究生的观察能力、发问和质疑、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跨界交流和整合的能力。要具有创造的意识和科学的思维,不断进行自我提问,并且要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去探索、去验证新发现的真正价值。鼓励研究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事情,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如果研究生仅墨守陈规,不提高创新能力,迟早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 结束语

新工科是国家为了解决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新概念,导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养研究生,不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非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不光培养学生的本专业技能,还要发散的培养学生的其他专业技能。比如说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行、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应以学生为中心,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改革者,力争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将学生们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主动接受。

研究生也应从自身做起,不再始终依赖导师教的那些东西,而应自己动脑筋思考,根据自己的不足,有意识的去改变,比如多参与一些实践与实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计算机软件仿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项目的申报,一来可以获得项目的资助,二来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可以更深层次的认识一些科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问题就要提出来,敢于质疑敢于发问。进行一些头脑风暴的训练,与同伴一起互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光要做课堂的参与者,还要做课堂的改变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李枫,翟婷.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84-86.
[2]王金波,赵培全.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汽车运用工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2):13-15.
[3]张铁志,费爱萍,张晏.研究生创新教育解析与创新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33):25-28.
[4]姚利花,郭刚,张占东,张楠,李妍姝.学科竞赛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20(06):38-40+53.
[5]苏纯,章志荣,谢明珠,廖思涵.新工科背景下校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创新[J].大学教育,2020(06):170-172.
[6]王培进,张雯.新时代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与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05):5-10.
[7]倪龙,姚杨,姜益强.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29-31.
[8]朱立达,巩亚东,于天彪.新工科视域下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2020(15):31-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