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作为本校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且实用的课程,在材料研发、性能优化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是获取材料、开展材料性能研究和材料最终得以应用的基础。此门课程主要讲授晶体、薄膜、陶瓷、纳米、多孔等材料的合成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涉及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液相、气相、固相和等离子体合成等近20种制备技术。本人就如何有效的开展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从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双语授课方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提高此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双语教学;专业素质;教学模式;课程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安冬敏.浅谈《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双语课程本科教学[J].教育现代化,2020,7(51):138-140.
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Bilingual Course Material Synthesis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 Dong-min
(School of Science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
Abstract:”Material synthesis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is a very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 chemistry.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teacher,the mode of bilingual teaching,the form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way of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bilingual course,and to promote the students’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foreign literature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Professional quality;Teaching mode;Curriculum evaluation
一 引言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属于材料类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材料研发、性能优化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3]。而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是获取材料、开展材料性能研究和材料最终得以应用的基础。此门课程主要讲授晶体、薄膜、陶瓷、纳米、多孔等材料的合成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涉及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液相、气相、固相和等离子体合成等近20种制备技术。当前对材料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研究新材料的合成;2)研究已知材料的新合成方法及新合成技术[4,5]。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都促进了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壮大,很多新颖的合成手段都是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实践中开发出来的,这些新技术或新材料多数都发表在国际外文期刊上。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具有国际权威的科学杂志、教材等资料,及时了解先进材料的研发热点和应用领域,还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尤其是熟练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英文撰写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人就如何提高《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双语教学质量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些许观点。
二 提高授课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任课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影响。作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也不可缺。专业老师的优势在于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文章的能力强,而用英语进行交流或是授课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尤其是对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任课教师而言,多年的英语积累基本为“哑巴”英语。因此,专业老师首要问题是敢于张嘴,要试着将以往能看、能写的专业论文用流利的英文表述出来。此外还要积极去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外语培训和国际学术交流,在与学术同行的交流中锻炼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自己的外语业务水平。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长期的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也是提高双语教学任课老师专业素质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三双语教学方式的选择
根据国内双语课程的教学形式,大体上将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成四类[6-9]:(1)英文辅助式:主要采用中文教材,大多数教学内容是用中文教学,授课教师只选取部分教学内容或关键词翻译成英文,作为辅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混合式:选用英文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为授课语言,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上课状态,在中文和英文中自由切换。(3)分级式:首先对学生的英文水平摸底,按其英语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分入不同班级,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可采用英语为主,中文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班级可采用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形式,随着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英语授课比例。(4“)浸泡”式:选用英文教材,且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双耳完全沉浸在英语的环境中,将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当前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常用英文词汇量尚可、英语习题训练较多,而专业词汇量不足,口语、文献翻译、科技英语写作训练较少,如果采用“浸泡”式极有可能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边听得昏昏欲睡。因此本专业的学生目前还不太适宜采用“浸泡”式学习方式。而混合式和分级式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可根据学生上课听课和课后作业情况随时调整英语和汉语的使用比例,比较适合当前本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所以,《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任课教师决定选择混合式和分级式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随着任课教师外语业务水平的提升、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的提高,再逐渐向“浸泡”式过渡。
四课程内容的融合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内容以气相、液相和固相三大合成法为基础,详细讲授了晶体、薄膜、陶瓷、纳米、多孔等材料的近20种制备方法和原理。国内教材编写主要是以制备方法分类法或材料分类法为章节分别展开,如图1所列教材)。
这种章节列出法思路比较清楚,但个人觉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原理和应用分开讲授,讲解原理时非常枯燥乏味,有些专业词汇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而讲到后期具体材料时,多是具体实例的罗列,内容也比较单一,虽然有些实例是属于经典实例,但多数实例是从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由于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所以实例内容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本人提出以制备方法为主导,方法具体应用为辅,采用中英文文献介入法来进行具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阐述。具体思路如下(见图2):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关于材料的制备技术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固相法、微波法和光化学法五大类,然后每类方法再根据合成机理具体细分,每种合成方法主讲内容思路基本一致,但是在应用方面侧重点不同,比如气相法中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可应用于纳米、多孔、晶体和薄膜等材料的制备与合成,通过调研大量中英文文献,发现此种方法在制备薄膜材料方面应用突出,因此此法的应用以介绍薄膜材料的制备为主。讲解方式最初以中文文献为主,英文文献为辅,等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方式后,增大英文文献的引入比例。上述讲授方式不仅可让学生加深对一些理论专业术语的外文表达方式,而且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先进材料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先进材料的应用领域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它的材料合成方法也是采取类似的授课策略,如表1所示,溶胶凝胶法制备技术以在纳米材料和多孔材料的应用为主,熔融法以在晶体材料的合成技术上为主,等等。
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每一种合成方法后期的应用部分不可能都采用这种内容组织形式,本人调查了近4年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毕设选题情况,发现每年至少有60%以上的学生毕设的课题是合成纳米粉体、多孔材料、晶体、碳材料、量子点等。这些课题采用的制备方法多为液相法中的水热法、溶剂热法、模板法、直接沉淀法等,因此本门课程重点章节是液相法合成技术在各种先进材料的应用。有了课上原理的详细讲解,再加上中英文文献的详细解读,相信能极大的提升本专业学生外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外文文献翻译和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材料化学专业的整体毕业设计质量。
五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双语教学工作是否为学生接受和认同,是否有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其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形式也是建设具有特色双语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本校和本课程情况,我们计划采用双向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学生接受任课教师的考核,考核形式多样,以平时练习、课堂表现、课堂测试、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平时、期末试卷的题型上体现由易到难,题型丰富,逐步增加主观题的方式。课堂表现和课堂小测试主要以口语交流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增大课堂表现的成绩比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另一方面是对该课程的整体评价,拟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邀请专家听课,审阅双语教学教案、课件、试卷等教学资料,指出授课教师的教学中的不足;(2)授课教师定期跟学生代表召开课程交流会,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教学方法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与改进,以促进双语教学的质量提升。
六 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当前材料发展日新月异,中英文文献公开发表数量每年呈指数增加,而文献质量层次不齐,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如何筛选合适的中英文文献作为课上辅助教学内容是本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
七 结语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材料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双语课程。本人就如何提升此门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双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任课教师较高的业务素质、适宜的双语教学方式、有效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分不开的。通过此门双语课程的学习,除了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先进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技术外,还为促进材料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有序开展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打下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淑艳,董忠平,蔡颖,等.浅谈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本科课程教学[J].价值工程,2013,34:237-238.
[2]宋金玲.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0:273-274.
[3]冯文然,陈飞,曾冬梅.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互动研讨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6,1:60-61.
[4]阎瑞强.《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J].广州化工,2014,42:235-236.
[5]张小彬.材料合成与制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32-233.
[6]王成敏,严洁.新建本科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困惑与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252-253.
[7]梁春莲.物理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22):12-13.
[8]张耀君.基于少学时《纳米材料》双语网络平台课程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26):69-70.
[9]田维,许卫卫,席家伟,等.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以“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课程为例,教育现代化,2019,6(33),58-59.
[10]孙青竹,张佳慧.纳米材料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98-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