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的发展需求,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院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制定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弊端和问题,提出通过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制定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并优化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旨在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灵活、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江竹,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45):42-4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xcellent Engineer in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JIANG Zhu,LIN Hao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chools and majors,since the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of Xihua University has implemented the"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the college has made a talent training plan for the major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scipline.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found i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adopt the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formulate the"double tutor system"in which the tu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guide the students together,reform and optimize the adjustment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in order to provide a flexible and effici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chool,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and cultivate the country innovative senior engineering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Key words: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major;Excellent engineer;School enterprise alliance;Double tutor system;Training mode
一 引言
为了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有所不同,卓越计划更注重专业的工程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6]。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与专业优势,于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计划,该计划以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工程研究实践能力的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旨在培养出不但掌握水力发电机组及辅助设备选型、设计和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统理论而且还懂得水力发电系统的水文、工程地质、水电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拔尖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卓越计划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环节薄弱。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高等院校,目前各水力机械制造厂以及水电站由于安全生产、后勤服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有效地接收众多的学生去实习[7,8];2、部分年轻老师缺乏工程应用实际经历,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程度不够高。这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的训练经验不足,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过分注重理论,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学生毕业到水电行业工作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考虑到以上问题,我们对以往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当前已经实施的“卓越计划”基础上,根据西华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从本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修改该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致力于制定一套更加合理的卓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通过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建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知识的学习更具系统;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也以新的培养计划和方案为指导,确立大工程系统教育观,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校企合作来看,要建立“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计划,联合开展教改研究。以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理论课程和具体实践环节来完成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3+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向实践和应用,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我们从“人格与素养课程群”,“发展基础课程群”和“专业知识课程群”三个方面[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人格与素养课程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树立了新型的学习观念,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以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理论课程和具体实践环节来完成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基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之外,我们还将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也进行了优化改革,增加了大学英语(提高)、大学英语拓展(IELTS或TOFEL)等课程,通过公共基础课程的优化改革,夯实学生学习基础。
2.发展基础课程群:掌握水力发电系统领域所必需的水力发电系统工程图学、几何规范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和电子技术等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为学生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3.专业知识课程群:为了适应现代水力水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合并、删减和创新,并增加了多门双语课程。在课程优化改革中,以培养能掌控水力发电系统全局人才为出发点,新增水力发电工程概论课程,并以该课程为纽带,整合水文、水机、地质、水电及控制的等相关专业课程,让学生既不但懂得水力机械的设计、制造、加工、安装、维修,还要懂得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为了使学生对水力机组中设备的制造、安装、检修有全方位、系统的认识,我们对水轮机制造加工工艺和水电站安装检修两门课程整合为水力机组制造及安装检修一门课;将水轮机原理及水力设计、叶片泵原理及水力设计课程整合为水力机组原理及设计。我们把流体力学及叶栅理论分为流体力学基础和叶栅理论两部分,其中基础部分以双语课进行教学,并新增了新能源技术、水力机械及CFD软件应用基础两门双语课程。水电站电气设备、水电站自动化及计算机控制两门课融合为水电站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课程,让学生对水电站电气设备自动化有个宏观的了解。增加水力发电系统工程师素质培养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对水力发电系统工程技术现状、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开展讲座,旨在开阔学生视野。
其中,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主要完成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根据个人兴趣和志向选择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训以及课程设计;第四学年到相关的制造厂和水电站参加实训、实习。
(二)卓越工程师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始建于1974年,其中热动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西南地区属唯一设置。目前学院拥有“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及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流体机械(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2011计划”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及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泵行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除此之外,学院还同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电瓦屋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重庆水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水轮机厂等西南地区实力雄厚的设计院、水力机械制造厂和水电站保持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并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进一步实践实训提供了广大的舞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拥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构成应由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两部分组成。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的双导师制。企业教师主要传授技术实现和工程经验,校内专业教师为在编的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和技术人员,他们与企业教师密切配合,主要负责课程的系统教学与企业学习的衔接工作。与此同时,导师们也在课余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
1.校内专业教师的任用标准
(1)专业背景
承担卓越计划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实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对自身的知识面进行扩展与更新;具备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熟悉本专业相关外文原版教材并选择适合本校本专业特点的教材进行授课。
(2)学历要求
承担卓越计划教学工作的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若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其他教师也可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3)工程背景
为了提升教师教学和理论水平,实现由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工程实践对理论教学进行升华的目的;专业教师每年应该保证有至少3个月左右时间参与到工程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学习企业的新技术,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标准,以此相应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能够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校外指导教师的聘用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执行需要,我们将校外指导老师分为“教学顾问”、“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三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相关的聘用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顾问
为了提升能源与动力类卓越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实现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教育的无缝衔接,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我们将聘请水力行业内从事人力资源或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顾问,以对专业发展的规划与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方面提出咨询和建议;邀请他们对卓越计划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检测和监督,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兼职教师
四川省水力资源丰富,拥有很多水力行业的设计院、制造厂和水电站,他们拥有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我们将根据校内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发展的需要,聘请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部分企业在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兼职教师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学生进行阶段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实训实践课程的开展,也能在该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实践成果进行监督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3)企业导师
为了构建有效的能源与动力类卓越计划双师结构体系,实现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的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的有效结合,我们将聘请在本行业具有工程师及以上职称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员作为卓越计划的企业导师,由他们为学生的工程实训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
学生在校、企指导老师联合指导下,结合企业的具体产品生产情况,通过调研、参加企业实际任务等方式,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达到提高自身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 结语
西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所获取的成功经验,以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工程研究实践能力的优秀工程师为目标,联合省内实力雄厚、技术力量丰富的设计单位与企业,从专业理论出发,结合实际工程实践,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采用“2+1”培养模式,对原有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旨在培养出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复合型拔尖人才。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学院的实验室,去到校外的实训基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学科竞赛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卓越应用能力,使学生达到一个卓越热能与动力工程类工程师的培养要求,而且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业务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张卫波,杨橙.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31):57-59.
[3]黄俊彦,王晓敏,邢浩,等.校企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包装学报,2013,(4):85-88.
[4]宋文武,符杰,李庆刚,等.关于构建“热能与动力工程”大专业多方向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4(28):44-48.
[5]严从华.地方高水平大学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48-49.
[6]于舸.传媒产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6):83-84.
[7]周振起,肖斌,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1):271-272.
[8]高波,康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77:3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