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民族文化视域下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0:33: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分析了民族师范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调研分析当前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具体表现在在民族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普遍忽视文化差异、在民族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被动方式解决心理问题、在民族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社会文化环境未能融合,提出在文化视域下构建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参与的新目标,顺应民族区域特点,提倡“全员参与”,尊重民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全程可控”的新机制,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实现民族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视域;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李成才.民族文化视域下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3):165-169.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ulture

LI Cheng-ca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Guangxi)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national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normal colleges,analyses the na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local national pres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ers colleges,embodied in the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common neglect cultural differences,in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actice in passive way sol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students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at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fusion,puts forward the cultural horizon,build national way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normal colleges,National normal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highlight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implementation“all-round”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target,comply with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o advocate“participation”,respect for n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build a“full control”of the new mechanism,set up the mechanism of crisis intervention,realizing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y optimization approach.

Key words:cultural perspective;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ntal health;education

国家教育部于2018年7月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民族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才任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高低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 民族师范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民族师范院校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全新课题。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教育对象上。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浸染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开展民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现实基础,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保持文化敏感性,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才能提高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和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优化。

二 当前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全面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格优化的教育活动。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内在属性,因此民族院校的民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回避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问题。[3]民族院校的民族心理健康教育从其目标、方法和内容上都应该充分重视民族文化。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民族文化现象重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种无内涵的发展状态,只是简单地把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民族”两个字,但实际的教育活动淡化了民族文化特色,以至于脱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实效性,归纳起来,主要是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当前地方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是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

 
(一)在民族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普遍忽视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民族文化背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民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大都以的理论为主导,而这些理论和方法用在民族地区就会呈现出种种“水土不服”现象。一民族学生对这些理论缺乏文化认同感,二理论大都只是从学生个体内部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而忽视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在实践中无法贴近民族学生的实际经验,也无法清楚说明民族学生深层次的心理体验。

(二)在民族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被动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在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消极的治病取向仍然相当普遍。民族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关注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出发点是解决这些学生的问题。人们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心理健康课程被看做只有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课程;心理咨询室成了只有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人需要走进的地方。[4]其结果是使民族院校的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促进全体学生潜能开发以及人格健康成长这一基本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陷人一种消极的病态取向。

(三)在民族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社会文化环境未能融合

民族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有专业的人员、专门的场地,科学的测试和科学化、程序化的咨询过程。这些做法虽然保证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但也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民族院校其他文化教育活动分开了。将专职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生硬地区分开,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其他教育中剥离出来,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家庭教育以及整个社区环境人为地割裂,使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只剩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因素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发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在文化视域下构建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民族师范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合作,并在学校各项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因素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参与的新目标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凡意义的“塑造”作用,对民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各民族学生形成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积极情感、健康心理和优雅的言行。如创设勤奋、求实、严谨的校风学风,宽松、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宽容、理解、公正的集体舆论氛围,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积极的文化氛围里,不仅可以让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现,让各民族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域的民族的大学生获得充分而平等的各种交流机会,互相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促进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彼此的相互学习、互相尊重,促进民族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5]因此,民族院校要重视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加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传统体育设施、艺术教育和娱乐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民族艺术文化等活动为途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教育目标。

2.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民族文化文化节、非遗进校园、民族运动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彩形象地展现了各地各民族的民情风俗、社交礼仪、精神内涵,在浓郁的民族文化元素表演和展示中,各民族学生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娱悦身心,营造了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拓展民族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高民族自信。[6]

3.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在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又对各民族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比较少,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比较内向,活动圈子狭隘,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些交往对象限于本民族学生,或者其他高校的本民族学生,而与其他民族同学不交往,或者比较疏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种过强的保护意识容易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和不良情绪出现。民族院校可以利用有利的条件引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普及民族文化、民族习惯等基本知识,增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基本的了解,促进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4.开展突出民族文化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选择与自身心理发展相关的专题进行自助与互助的心理探索活动,在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相互体验分享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促进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些活动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开展,如自信心培养、注意力培养、意志力培养、积极心态培养、人际关系技能培养、情绪调节、压力与应对等等。如心理教育中心组织“阳光心社”开展了题为“健康心理,活力校园”的校园心理行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广播专栏,就大学生遇到的共性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让学生阅读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文字的资料;同时定期制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得教育;定期举行“心理沙龙”和“心理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各民族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和提高,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亦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各族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活动和教学规划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各族学生的辨识能力,全方位地锻炼学生,多方面地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应民族区域特点,提倡“全员参与”

1.面向全体学生


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不能仅限于少数问题学生;学校教育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要多样化,并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要将预防和发展结合起来,要将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障碍的排查、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与促进更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7-8]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进行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工作,坚持“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决问题、着重发展”的原则。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全面着手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与生活指导室,协助“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工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全方位培训

打造一支以教育心理学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其他学科兼职教师为补充,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断提升心理教育的服务质量。并且派遣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国内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咨询技术。重视对对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和提升。要求辅导员必须经过心理辅导的学习和系统化训练,掌握心理辅导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要胜任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平时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各类骨干辅导员参加各种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让辅导员做到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全面提高各辅导员的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能力。定期组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员到更高级别的机构或高校去进行交流和业务学习,与其他心理辅导中心配合,与学校党政部门协调,共同做好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辅导员通过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掌握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好方法和好技巧,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有效地服务于各民族学生。

\

 
(三)民族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民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全程可控”的新机制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要坚持以发展性为主的原则,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使民族院校学生更好地剖析自我,更快地适应社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大学生心理保健等课程纳入必修基础课,同时注重把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开设健康心理学、交际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课程,同时在其他有关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课程体系内部既有学习梯度,又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和渗透,确保每一个学生能较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全面开展心理普查,统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针对少数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生,如焦虑、抑郁、自卑、偏执、强迫、冲动、依赖、性心理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为减轻被筛査出来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以邀请的形式将这部分同学纳入心理协会。一是针对这些同学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定期开展讲座、心理行为训练等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针对这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深入地开展个体咨询。二是建立以个体与团体相结合心理咨询机制,重视学生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开展有针对性培训,大力培养师资力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健全心理健康的咨询机制,重视课堂教育第一道防线。建立以面谈咨询为主体,电话咨询、网上咨询以及心理预测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多种角度帮助新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以便能及早干预和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

3.构建一系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帮助各民族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中,一注重加强各种硬件设施的投入,优化各级心理咨询的服务平台,设立了心理教育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心理测评室、心理发展辅导室等,通过这些平台多方面、全方位地通过辅导学生的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教育与指导等各种方式的紧密结合,构建一系列完整的咨询服务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二注意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体制机制,健全各机构的健康教育室和心理咨询室的值班、预约、反馈等制度;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行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在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暖心帮扶;四要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建立心理健康数据的安全保护机制,杜绝学生信息泄露。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民族院校在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应增强文化敏感性。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公共必修课程,设有健康与心理健康、环境适应、完善个性、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等课程,贴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共鸣。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成立了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专家组,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联动预警防控体系,使学校咨询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校卫生所或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等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保持畅通。定期开展个案研讨,开展案例督导,注重做好各种特殊时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不断提高民族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专业水平。

总之,以民族文化为价值取向的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民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析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8-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
[2]沈德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育出版社,2013.7
[3]庄立臣,任成金.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理健康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8—102
[4]刘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5]阿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取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1):79—82
[6]姜雪凤、玉明慧.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视角[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6):30—36
[7]郭仰东.文化适应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5):182—186.
[8]韦素贞,赵健,耿建,吕利云,王晓玲.网络新媒体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6):230-2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