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09:15: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引领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需要理论基本内容包括: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规定性、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本文以马克思需要理论为基础,尝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策略性探究,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关注和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出发点。今后应积极建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回应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优化教学教育环境,护航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需要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解红晖等.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8):55-58.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Need Theory

XIE Hong-hui,HU Jia-yi

(School of Marxism,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polit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which mean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Need is the inherent rule of everyone,so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Marx's need theo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construct teaching content,improve the teaching-process,perfect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thus constantly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arx;need theory;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1]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政治引领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应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本文基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性探究。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没有“需要”概念的明确定义,但在对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人的本性等阐述中,人的需要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人的需要的内涵与物质资料、实践、社会交往、人的解放等核心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与反映,[2]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最直接的表现,它与人的本性具有直接统一性。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诉诸外界选择对象物,并按照自身内在的需求将之加以能动改造和合理利用。人是在对象性的和现实性的关系中满足了自身的需求,也正是在这些对象性的活动中,人们得以展现力量并确认其本质。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实践中会内化为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的现实的组成部分,[3]从而夯牢着人得以进一步发展和真正解放的现实基础。人的需要不断实现和满足的过程,就是人的本性活动的过程,“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514,需要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及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将人类与一般的受动的本能的自然存在物(如动物)区分开来,成为人的内在的规定性。

\

 
(二)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特征

1.实践性,即强调人的需要满足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对物质资源的需要是自然存在的人的必然性需要,但自然资源不会直接满足人的需要,必须要经过人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后才能真正成为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正是为了自身的某种需要和相应的器官去做事,否则他就可能什么也不能做。[4]286人的物质需要内在包含着实践性,人在谋取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需要的同时将自身和动物区分开来。人在改造客观对象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凸显和确认其本质和内在力量,是自身力量外化的过程。进言之,人的需要满足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现实需要能否满足、以何种方式方式满足和满足到什么程度等,受到各种客观实践条件和实践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往往借助于工具进行生产来获取物质资料来满足自身需要,而任何工具的获得和制作是以能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为前提。需要的目的也具有实践性,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实际的吃喝住穿,绝不是抽象意义上或思维领域里的“生活“。

2.层次性,即强调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4]326。《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意味着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人的第一个需求,即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5]531已经得到满足的低层次需要、满足需要的活动及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的产生。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产生的需要,即“奢侈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展开超越性追求过程中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4]享受需要可以优化生活质量和提高生活意义。发展需要是超越于生存需要的实现自我的需要,是植根在于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创造的渴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类始终不断拓展实践领域和创新生产技术,在更宽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及其需要对象得到不断拓展。

3.社会性,即强调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出来的需要,并在社会中得到满足和实现。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马克思将需要纳入了社会生产领域中,指出需要是社会生产出来的需要。“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的物品去衡量的。”[6]人是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想象中的那种个人,”[5]524是可以经验观察到的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人的需要根源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特定社会中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内容。特定的需要要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相适。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需要。人的需要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遵循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人的需要会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并在各自需要的推动下进一步促进着社会交往和联系。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出来的需要,也是在社会中得到满足和实现。人的需要满足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 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积极建构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马克思认为,需要与人的本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是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但“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7]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发展需要是植根在于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创造的渴望的高层次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育心育德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行为。教师应深入把脉大学生需求的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建构教学内容。

第一,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师应围绕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特别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来建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譬如可将大学生关注的就业、考研、感情、未来发展等问题有机地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视野。关注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需求,善于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和自身体验加以学理化。这需要老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第二,注重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即要求对课程教材知识点进行精选并实现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囿于课程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照本宣讲,应把握马克思主要义的思想精髓,精选其科学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精选度。这需要教师花大量功夫来研读经典,吃透教材,解读文本,理论钻研,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在对课程教材知识点精选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熟知教材的逻辑体系,增加教学知识点的逻辑自洽性和系统思辨性,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透彻力和说服力,满足大学生的认识需要。第三,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马克思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8],即意味着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会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课程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特征,都需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始终关注鲜活的社会实践,自觉跟踪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动态,给教学内容增加“营养”,[9]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以现实生活的热点涵养教学内容,不仅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更重要的是增加教学内容的“烟火气息”,由此能牵引大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兴趣点,以期收获事半功倍之成效。

\

 
(二)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回应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马克思指出,实践性是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实践是需要得以满足的现实途径,人的需要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统一性。这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回应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第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摈弃填鸭式的强行灌输的单向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处在探索和践行中的专题式、社会实践式、问题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要及时反思,不断总结修正,提高教学效果,避免流于形式。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对象的多样性需求,灵活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统一。应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老师需要提高新媒体教学的技术操作和驾驭的能力,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新技术教学的有机融合。第二,重构教学话语,改善教学互动。首先要转变教学话语模式,变“政治话语”“官方话语”为“生活话语”,善于运用“生活话语”,并将生活语言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生活语言与道德语言融洽地结合,让基本原理通过基本道理的方式讲授出来。其次要进一步改善教学互动,构建紧密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依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能够有效沟通的符合大学生认知意趣和接受特点的课堂教学动力系统。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学相长,在施教中回应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第三,加强实践教学。满足社会需求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出来的需要,并在社会中得到满足和实现。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仅要立足社会实践来建构教学内容,而且要立足实践改进教学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搭建稳定优良校外实践基地,善于汲取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实现社会实践与教学内容的良性反馈,克服“搞形式”“走过场”,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0]第四,建立和完善递进式教学体系。马克思强调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因此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专业、年级),把握教学对象发展需求的层次性,有序有效地安排教学要素。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制定递进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价值诉求,特别要关注和回应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动态,要关注他们内心世界的培养。力求从教学方法与教学对象的的关系出发,遵循层次性原则,选择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有效组合教学要素,建构递进式课堂教学体系,增加大学生的获得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在驱动力。教学评价是确定课程教学的实施是否和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其旨在衡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实施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应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和引导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第一,合理制定教学评价的标准[11]。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和管理,其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因此,要克服纠偏以往教学评价目的的短视性和狭隘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确定教学评价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多层次的整体需要。第二,进一步丰富教学评价内容。合理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保证着教学评价活动的有序开展,内在要求着教学评价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化。应避免将知识点背诵和测验成绩作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评价内容。应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精神需要的变化,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辩证的思维、对社会问题的剖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不可忽缺的内容。第三,实现教学评价过程动态化。大力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实现教学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教无定法,教学评价方式亦没有固定的方法。突破考勤、闭卷考试、标准化试卷为主的学生考评方式和以督导、学生打分为主的教师考评方式,建立坚持以学生和实践效果为中心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包括结果和过程、师生互评和反馈机制、课堂和课外、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后的追踪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四)优化教学教育环境,护航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2],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它源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的需要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大学生成长发展保驾护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第一,不断提高应对社会思潮的责任意识和引导能力。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存在的广义的教学环境。大教学环境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需要做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应对社会思潮的责任意识和引导能力。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应对社会思潮的责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引导能力。应主动关注这些思潮,有机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在课堂上帮助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本质,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营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应形成合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网络环境,其中高校的网络监管责任重大,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设置专职人员监控电子公示牌、聊天室和论坛,做好网上舆论分析与引导,建立和完善信息防火墙,从源头上净化网络环境。其次,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明确的校园网络管理体制。鼓励大学生参与监督管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时解除网络安全隐患;最后,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上德育阵地,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自觉抵制庸俗低劣,主动拒绝反动色情信息,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环境。[13]第三,构建良好有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得到各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合作,积极提供教学策略和条件保障。高校要积极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生共享系统。以大思政的理念,强化教育主体的政治意识,加强校内资源整合,明确分工,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打造网络化信息技术平台,推动教学资源在高校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整合和流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青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N].解放日报,2018-07-03(1).
[2]高峰,胡云浩.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5):64-69.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9]汤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着力点[J].红旗文稿,2017(9):29-31.
[10]商志晓.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新做活做实[N].学习时报报,2017-12-19(1).
[11]温彦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4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13]迟桂荣.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25-2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