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需要理论视角下发展性学生资助工作探索(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8 23:55: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高校资助工作要经济帮扶, 更要兼顾精神帮扶, 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渠道经济帮扶, 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引入赏识教育概念, 建立“反哺”机制等方式, 可以逐渐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存安全需要、社交关系需要、成长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实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和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需要理论; 发展性学生资助; 人文关怀; 精神帮扶;

作者简介:冯成,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 (南京210014)

作者简介:夏凡,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210094)

\

基金: 2017年度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Maslow A.H.) 1943年在其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人的需求引导并控制着人的行为。”[1]他按照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等级, 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呈金字塔状排列,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 人们才能关注并致力于满足下一层次的需求。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 (Clayton.Alderfer)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ERG需要理论。他将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统一为生存需要 (Existence) , 即对物质价值的需要;将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中的外在部分, 统一为关系需要 (Relatedness) ;将尊重需要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统一为成长需要 (Growth) 。其中, 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是人对精神价值的需求。该理论认为, 人的三种需求是并存的, 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而起作用。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 具有大学生的共性需求, 如生理安全、知识学习、社交归属、成长成就等。由于家境窘迫,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经济、物质的急切需求;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阻碍重重;他们渴望友情和认可, 希望尊重和接纳;他们重视他人的评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这些共性心理, 势必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和需求构成。[2]其需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 需要的典型性。这主要体现在物质需要的不可避免性和成长需要的迫切性两方面。一是物质需要的不可避免。高校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 普通家庭可以承担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用, 因此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开支能被满足, 其物质价值需求相对满足。然而,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尽管“大学绿色通道”、校园助学贷款等政策可以帮助他们顺利上学, 但是日常生活消费来源、学费还款等压力仍然存在。二是成长需要的迫切性。受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 在入学初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相对较狭窄, 特长及业余爱好相对较少, 因此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要以及自我锻炼、自我成长的需要相对更加强烈。

其二, 需要的阶段性。从纵向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需要特征。随着低年级向高年级的发展, 其主要需要由学习、生活需要, 逐渐向提升知识和综合能力需要转变, 最终要满足顺利毕业、成功就业或深造的需要。随着年纪的增长, 这些学生的精神需要呈快速递增趋势, 物质价值需要逐渐减弱。在此动态转化过程中, 这些学生的身心状态逐渐分化为阳光型、常态型、双困型和消极型四类群体。

其三, 需要的矛盾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较高的关系需要和较低的认同感之间的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渴望认可和尊重的同时, 往往存在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忽视、被不平等看待的担忧。二是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的自我满足感之间的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来自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 作为家庭甚至家族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他们被赋予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但是, 因为成长经历不同, 他们的眼界、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处于暂时劣势的状态, 自我满足感较低。三是独立性和敏感性之间的矛盾, 即外表独立坚强, 内心敏感脆弱。这种内在的矛盾性是影响其外在行为表现的主要原因。

二、发展性学生资助

发展性资助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 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 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 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3]从资助内容上看, 由简单的资金支持向思想引领、心理疏导、综合能力培养转变;从资助方式上看, 由单纯的经济帮扶向“兼顾经济帮扶和精神帮扶”的模式转变。

由于当前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资助对象需要模糊、资助方式不完备、资助决策不科学、资助激励不充分、教育引导不同步等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概念由此产生。相较于传统的资助模式, 发展性资助具有以人为本和发展性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 完善资助方式, 突出激励功能。高校应通过综合素质“契约式”要求、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和模范专项奖学金,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搭建学业、能力、素质多方位的资助提升平台, 确立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并重的资助新导向。

其二, 资助决策科学化, 强调资助效果。高校应通过规范的家庭困难学生评选、科学的困难程度认定、个性化的资助体系制定、定期的资助结果反馈,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方法, 分级评定与管理, 追求有效资助和公平资助的统一。

其三, 有效开展教育引导, 实现资助愿景。高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帮扶以及诚信、励志、责任、感恩等教育工作, 突出资助过程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实现资助育人。

综上所述, 发展性资助是高校落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有效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具体实践。这一工作模式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有助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励志型大学生, 有利于推动当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发展。

三、发展性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根据需要理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可以分为经济价值需要和精神价值需要两大类。经济价值需要集中表现为生存安全需要;精神价值需要主要表现为社交关系需要、成长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高校将需要理论融入发展性学生资助工作, 及时发现和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正需要,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树目标、分层次、有效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一) 多渠道经济帮扶, 实现生存安全需要
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体系中较低层次的需要, 而经济助困帮扶, 是满足这类需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2017年, 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75.69万人次, 资助总金额1050.74亿元。资助金额较2016年增加94.90亿元, 增幅9.93%。其中, 高校资助项目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学生补偿、师范生免费与补助、退役士兵学费、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等。[4]此外, 各高校已经建立完备的“奖、勤、助、贷、减、免”资助体系, 目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 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他们对资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受助学生对物质价值的需要, 更多地转向对经济资助公正的需要。

因此, 在发展性资助工作实施的第一步, 即对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的真实情况及困难程度做出合理认定。高校应通过学生所属地区、户口性质、家庭劳动力、家庭受灾情况、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家庭其他经济负担、学生本学年已获资助情况、在校生活消费水平等指标构建, 运用量化测评、民主评议、公示和群众监督等方法, 确保认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 发展性资助要求结合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 统筹资助资源, 对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能力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倾斜。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以免发生发展水平高的学生获得多重奖励性资助, 而发展水平一般的学生生存需求满意度大打折扣的情况。

(二) 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满足社交关系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不具有特殊性, 但其经济条件、消费水平、以往受教育程度等确实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产生精神压力和心理失衡, 甚至会有低人一等的想法, 这种想法导致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易产生自卑与抵触、虚荣与依赖的矛盾心理, 或者是同龄学生正常交往时产生寡言、忍让、离群等行为。因此, 学生资助工作要在规定的工作流程中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 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对可能涉及隐私、触及痛处的信息尽可能予以保密, 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同龄学生群体当中“去标签”“不突出”“不特殊”。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可自己、受到尊重的基础上, 高校可通过朋辈互助的形式引导他们构建社交圈。如, 组建院校级别的专项组织, 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要, 针对性地开展“迎接最好的自己”“主动调节情绪”“人际关系处理”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以及素质拓展活动, 让学生在组织中有存在感和获得感, 提升个人幸福感和集体荣誉感, 不断提高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水平;也可以打破经济标准界线, 指导他们在学校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以学习帮扶小组、兴趣协会、学生组织、老乡会等维度构建学生群体,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互动, 增强组织存在感和集体归属感, 开展丰富的社交活动, 满足他们的社交关系需要。

(三) 引入赏识教育理念, 满足成长成就需要
与非贫困生相比,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更顽强的拼搏精神、更突出的独立自主能力、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期望, 但同时存在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满意度相对较低的行为表现。在这种兼具强烈的成长成就需要和自卑倾向的矛盾状态下, 适当引入赏识教育的工作理念, 可以有效化解矛盾。

赏识教育以马斯洛需要层次为理论渊源, 是一种通过爱和赞赏的方式, 让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内心, 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从而感化和教育学生, 实现个体的优势自我概念对弱势自我概念的补偿。[5]

首先, 通过鼓励和表扬,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学会悦纳自己, 学会取长补短, 逐渐增强自信心, 形成客观、多元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其次, 引导他们合理预设期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 当地教育条件和资源的落后造成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知识视野相对较窄, 在计算机水平、英语口语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 要引导学生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三个阶段融会贯通, 设定阶段性目标。肯定和赞赏学生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有助于他们继续体验成功, 增强斗志。

最后, 发挥典型事迹的群际效应,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身边的先进事迹中寻找模范和榜样。

(四) 建立“反哺”机制, 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发展性资助的目标在于实现受资助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 建立反哺机制, 着重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感恩意识, 引导受资助学生实现“被助-自助-助人”的转变。在“被助”阶段, 捐赠者的无私奉献、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外界的高度期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来, 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进而通过努力学习专业课程, 获评各类奖、助学金, 或者勤工助学等用劳动换取报酬等方式, 达到经济“自助”的水平。这一过程中, 在社交圈朋辈互助和教师赏识教育的相互作用下, 学生更易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人格品质, 从而实现心理“自助”。

发展性资助模式与传统资助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注重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帮助他们实现“被助”向“自助”转变的过程中,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奉献教育等, 培育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积极引导学生互帮互助, 不忘初心, 奉献力量, 进入“助人”的阶段, 逐渐实现其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外在经济资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 不断激发内在动力、充分挖掘发展潜力, 实现经济、精神双脱贫, 化“输血”为“造血”, 才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摆脱贫困。高校将需要理论引入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 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需要,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适时优化工作方法, 及时解决工作问题, 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多渠道的经济帮扶和兼顾公平性的经济资助模式, 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解决上学资金压力;充分发挥朋辈互助, 鼓励构建社交团体, 满足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归属需要;在教师工作方法中, 引入赏识教育, 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满足他们对成长成就的需要;建立反哺机制, 注重情商培养,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培育他们的责任担当和感恩意识, 使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大学期间得到有效提升, 实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高校资助育人和国家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Maslow A.H..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3.

[2]邓晶, 刘祥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2010 (5) :119.

[3]刘世勇, 王林清, 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1) :178.

[4]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http://www.moe.gov.cn/, 2018-03-01.

[5]郭成, 郭峰.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建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74.

[6]刘颖.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资助育人途径——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 2014 (7) :124-126.

[7]黄建美, 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4) :81-85.

[8]夏青.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 2017 (3) :58-62.

      《需要理论视角下发展性学生资助工作探索》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8/2018080811565810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