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经费逐年增长,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已完成了两期,目前已启动了第三期建设工程。如何使学科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更优,加强学科建设经费的科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例,针对本学科专项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学院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建议,助力于学科经费的高效使用,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建设。
关键词:学科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项经费;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张惠娟.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的高效管理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0):5-8.
Efficient Management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Funds of Advantageous Subjects in Jiangsu
--With Exampl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bject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Hui-jua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ABSTRACT:With increase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fun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iangsu has completed two phases of advantageous subject construction projects since 2010,and has started the third phas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subject construction funds.With exampl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bject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funds management of colleges based on shortcomings during process of special funds management,to realiz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subject funds and serv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bjects better.
Key words:Subject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pecial funds;Management
近年来,国家财政向教育领域的倾斜,为各大高校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高校学科发展水平是高校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优势学科发展是财政经费投入的重点。申请专项资金需要单独项目文本,高校往往将重点放在专项经费申请上,对重点学科建设与专项经费管理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多。片面强调设立专项经费对重点学科的重要性,如何评价经费投入后学科建设成果等研究较少。近年来,各大高校对项目的规划非常重视,但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专项经费的预算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经费支出不够严谨、资金结余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高校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一高校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管理概述
我国财政改革在经费管理等方面加快推进,传统财政制度向公共财政制度转变。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提高国民素质,根本途径是优先发展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教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高校,若干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近年来,高校财政拨款规模逐年扩大,高教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高教专项经费是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用好专项经费可以在教学质量,学科综合水平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专项经费投入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高校学科专项经费管理问题体现在从单纯财务核算发展到对资金使用效益全方位管理,如何评价专项经费对重点学科建设的作用,如何用好专项经费,使其推进学科发展,如何建立实用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高校经费评价制度,评价高教经费是否发挥使用效益非常必要。
通过对专项经费管理的研究,建立合适的评价方法,有助于了解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的联系,有助于促使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从不同角度对财政支出评价,通过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评价,发现资金运行问题,减少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加强资金分配的经济性,明确区各方权责,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绩效性是为重点学科投入专款建设经费产生成果效益,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是管理部门对专项经费支出后,对重点学科建设产生效益等因素评价,用以指导高校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活动。具有目标与结果相关联,全方位的综合评价。2000年以来,全国人大要求下,围绕如何规范经费使用,财政部在中央直属高校进行预算编制,试行评价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宏观效益规模部分主要考核学校规模等指标,微观效益由资源优化配置等部分构成。指标体系涉及外溢效益的微观指标,带来对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注重,导致评价结果在全面性等方面存不足。随着改革深化,财政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提高公共资源分配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加强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成为政府深化改革重点。财政部将科、教、文系统列为绩效平价改革试点部门,为高校专项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高校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管理绩效评价
专项经费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按财政支出结构可分为基本费用与专项经费。教育专项经费是用于教育事业的费用支出。教育专项经费按使用方向包括基建支出,高教支出等。绩效中包含履行,表现等意思,绩效最早用于企业管理投资项目管理等方面,后来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绩效评价非仅对效率的考察,包括对过程考察。
对教育绩效评价是从西方国家兴起,对教育绩效评价可以实现学校地区间教育质量效率的比较,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借助规范绩效评价方法,对教育财政支出行为过程进行科学客观衡量比较。专项经费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绩效性是高校为学科投入专款经费产生成果效益,专项经费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是高校管理部门用特定方法对重点学科建设产生效益等进行监督管理,用以指导高校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
(二)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国高教逐步完成向大众教育转型。为保证高教健康发展,财政专项经费向教育投入,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得到不断丰富,绩效评价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绩效评价进入新的阶段,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由于绩效管理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管理者等关注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评价问题。
构建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平衡计分卡是哈佛大学卡普兰教授提出的企业战略经营评价财政指标体系,卡普兰教授在1996年出版专著《战略平衡记分卡》,随后在欧美等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相关专家在实务理论与管理领域对平衡计分卡研究。平衡计分卡是对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方法,基本原理是进行各层目标分解,项目实施中需将相关部门目标与系统战略联系,组织战略轨迹通过四个维度关联指标驱动因果关系实现。平衡计分卡应用包含精准的衡量。平衡计分卡的优点体现在多元化思考,协调与评价。将平衡计分卡引入高校后致力于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对提高高校绩效管理水平十分可行。高校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绩效评价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评价进行调整,克服传统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片面性缺陷,能强化组织战略定位,起到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高校绩效评价理念与平衡计分卡观念契合。引入平衡计分卡有利于协调高校事项全面的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管理引入高校绩效评价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绩效评价是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部分,投入产出理论观点是总投产应保持平衡关系。项目管理理论强调分项目管理理论思想,关注项目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实现低项目成本目的。高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应大胆改革,内容可以采用效率指标,可采用收益成本最小化相关指标。
运用平衡计分卡对高校专项经费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要确定相关财务资料。确定平衡计分卡的维度项目,确定各维度的具体指标。将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与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联系。实现发展战略与绩效评价结合。要想快速管理专项经费与学科建设,需要对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进行量化测评。绩效评价指标能批评家高校经费投产效益水平,为政府学校管理者等相关利益关注者提供所需信息。构建可行科学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动态性原则。
结合高校绩效评价在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目标,专项经费管理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从效率维度评价,分出若干具体指标,对项目执行结果评价。由于不同项目特点,需在各维度中提取关键绩效指标,反映高校运行绩效,通过对关键绩效评价指标应用,使评价体系向准确表达高校发展趋势。
将专项经费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目标划分维度,高校专项经费与学科建设有不同于企业属性,由于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经费使用目的,使得难以有统一指标测算,以重点建设项目绩效为样本分析,为高校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借鉴。财务维度表是实现经费投产合理化,反映资金使用合法性,及项目经费在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的投入情况。高校教师劳动构成主要效益,效益维度目标是实现经费投产成果。不能按行政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关键性指标包括省级培养学科数量,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获省部以上科研立项数等。结合高校项目建设特性,借鉴平衡计分卡逻辑制定平衡计分卡评价考核表。
层次分析法是按层次权重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在70年代由匹茨堡大学教授运筹学家萨迪教授提出,进行定量定性结合方式分析。将主观判断转化为数量形式,是应用广泛的决策分析法,通过逐层比较关联因素重要性等方法,提高决策的可行性。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中指标权重非常必要。首先分析高校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按照指标逻辑关系将指标分为目标层次与关键指标层次。按照层次分析法指导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结构模型。
三加强学院对学科专项经费的高效管理研究
(一)加强专项经费的预算管理
根据学科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编制经费预算,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最大效益化。学院要根据学科建设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制好,在编制预算前召开学科各方向带头人及学院学术委员会议,在充分调研论证后确定年度建设经费的编制,在经费预算编制中,为发挥经费使用的最大效能,学院会根据本学科的长远建设规划,将有限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当然对于大型仪器的购置,均由学院根据各学科方向科研使用需求进行摸底考察后统一购置,购置后放置于学院共享仪器平台,由学院统一管理各课题组有偿预约使用,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2]。
(二)加强专项经费的支出管理
专项经费的绩效管理,其核心是为了凸显专项经费管理中的预期目标与结果的关系,提高高校经费的管理效率及其科研水平和能力。学院可以尝试在学科经费管理过程中将经费与学科方向各课题组的教学、科研产出绩效相关联,并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学院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支出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对于每一笔专项经费的用途和可支出项目进行详细规定,并做好各科目支出的额度控制[3]。
学院根据学科建设任务书中的优质资源建设、科研创新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的各项预期完成标志性成果,同时参考《南京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奖励办法》(校科发〔2012〕132号),对每年学科各方向课题组完成的相关成果进行相应量化的绩效奖励,但是奖励的不是现金,而是部分学科专项经费的使用额度。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已制定了相关学科经费绩效分配的方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教学成果奖励: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配套20万元/项,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二等奖配套5万元/项;②人才奖励:国家级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配套15万/项,省部级人才配套10万/项;③科研平台奖励:新增重点实验室配套10万/项;④权威期刊论文奖励:学院学术委员会结合全院近几年论文发表情况,引导全院老师围绕生态环境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鼓励在我院相关学科方向的权威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力论文,突出标志性成果绩效奖励,草拟了学院期刊分区目录,并作为学科经费进行绩效奖励分配的依据。主要依据5年期刊影响因子划分为:特区(基本阈值IF≥30.0)SCI论文、一区(基本阈值IF≥9.0)的学界公认的重要期刊论文、二区(基本阈值6.0≤IF<9.0)的学界公认的重要期刊以及IF<6.0的土壤、生态、环境学科公认权威期刊SCI论文。每个等级奖励配套的金额不同。实践证明,将专项经费的使用与各课题组的教学、科研成果产出绩效相互挂钩,不仅能加快专项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还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为本学科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4]。
专项经费在具体支出过程中,学院专门配备学科经费管理人员来做好各项业务管理监督工作。首先,在预算各科目额度控制范围内,管理人员将各课题组的绩效奖励分配至各项财务科目中;其次,对于各课题组的各项经费可以设计相关表格,在经费支出时,各课题组整理相关发票后须经本课题组负责人签字审核后提交至学科经费管理人员处,经费管理人员将依据不同业务类型,每个月登记做好归口管理,同时审查票据是否真实,附件材料是否齐全,并做好各课题组各科目经费的额度控制,同时提交各类发票至学科负责人及学院财务主管院长审批;再次,学科经费管理人员要通过学校财务部门网上财务平台做好每笔开支的核对工作,不仅核对各项开支的金额,同时要核对各项开支的归口是否与登记的一致,以防财务报账过程中出现错误并及时进行调整;最后,经费管理人员需定期统计经费的使用状况,向相关课题组做好各科目经费的使用报告。督促专项经费的合理、高效地使用。项目年度预算应尽量按预期情况完成,如遇到特殊情况,可将专项经费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三)建立奖惩机制
为了使学科专项经费合理运用,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专项经费使用合理、有突出成果产出的课题组必须进行一定的奖励,比如在下一年度的优势学科专项经费中加大对此课题组的经费支持;同时,对于那些经费使用不合理、效率不高的课题组,采取相关的惩罚措施,比如回收此课题组本年度剩余的经费。
经过这样的高效管理,南京农业大学XXX学科建设在项目验收时经费使用率超过80%,经审计抽查,未出现违规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产;用虚假票据、合同、协议冒领、私分、转出财政资金;虚假申报套取省财政资金;违规支付外协费用等现象。采购设备、材料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登记入账并严格管理。经费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
四高校学科经费管理的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隶属于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10年入围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评估验收,2014年入围二期立项项目连续建设,获得500万/年的A等资助。2018年开始又入围江苏省优势学科配套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500万/年的经费资助。目前建设成效明显: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增强,科研水平和创新成果大幅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但是我们发现,在优势学科项目建设过程中,学科专项经费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经费预算的编制基本是凭经验估计,编制过程仓促,申报的经费数额缺乏科学性。其次是学科专项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管理控制系统。我们都知道,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在项目实施中,涉及学院、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财务部门对学科建设经费的报销主要是依据相关文件对经费开支范围的审核。而且部门与部门间的数据并没有做到即时共享,经费的管理比较混乱。作为使用者,学院本身需要在学科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1]。为了提高本学科专项经费的管理,本研究拟对专项经费的预算编制管理、经费支出管理、经费使用奖惩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全校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管理提供现实性的、具有价值的建议。
五结语
学科建设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如何,资金投入和经费使用管理至关重要。如何管理好学科建设项目经费,可以加强学院对学科经费的合理预算、在经费支出使用过程中与学科各方向课题组科研、教学成果产出的绩效相挂钩、同时学院加强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可以有效提高学科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高校的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双一流”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学科介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39(06):4.
[2]杨静.浅析高校专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2017(01):38-39.
[3]刘双清,张铭辉,伍小松,王奎武.如何实现科研经费的高效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31-33.
[4]肖红梅.高校专项经费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甘肃科技,2013,29(24):104-106.
[5]于江,姚彬.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7):173-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