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平台。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智能化设备,通过教学前期师生共同备课,教学中期师生多样互动,以及教学后期师生互评反馈的多种教学模式混合组建,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得到彰显。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式创新是首要,加强互动是关键,提升能力是目标,要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加强对“混合”“教学”“改革”涵义的正确把握。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互动
本文引用格式:傅艳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8):139-142.
Research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Course of"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Chinese-featured Socialism Ideology"
FU Yan-lei
(School of Marxism of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Zhejiang)
Abstract: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reform.The course of“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Chinese-featured Socialism Ideology”is an important course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internet teaching platform and intelligent equipment,the reform effect of this course has been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co-prepar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eaching,the diversifi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middle stage of teaching,and the feedback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late stage of teaching.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ixed teaching mode,form inno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strengthening interaction is the key,and improving ability is the goal.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correctly grasp the meanings of“mixing”,“teaching”and“reform”from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Key words:Blended teaching;The course of“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Chinese-featured Socialism Ideology”;Interaction
一 引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之一,部分高校还将该课程设立为专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颁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1]为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让教材内容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需要对传统的“概论”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此,笔者尝试引入混合式教学理念,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以小班化规模(40人左右)开展了一次教学模式改革。
二 教学前期:师生共同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往往由任课教师一个人备课,主体单一,缺乏教学内容的开拓性和针对性。为改变授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困局,此次改革首先从备课阶段入手,旨在从“教学前期”打开混合式教学格局。
(一)课程组集体备课
本次教学改革以课题立项方式展开,要求成立课程组。在课程组员的选择上,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结合“概论”课程的内容,依据教师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特长,进行精心筛选,最终组建成涵盖“哲学”“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研究专长的师资队伍共6人。课程开课前期,课程组负责人召开集体备课会,从宏观上对授课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整体布局。本课程的授课并不采取6位教师均分的方式,而是由负责人主讲,其他成员辅助授课。这种做法不容易导致课程内容的分散和中心的缺失,在确保授课主线连贯性的同时,也能够生发出更多的分线和相关专业知识,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拓展。
(二)学生参与备课
“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支付、信息、交友、娱乐各个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2]本次教学改革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主讲教师可以提前将课程基本信息、思考题、预习PPT、参考资料等上传课程网站,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课程内容。为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本课程还为学生安排了“参与备课”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块:一是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提出问题,二是根据授课内容提供相关视频资料。这至少带来三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助于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因为两块工作的完成都必须借助于预先了解授课内容;二是能够提高授课的针对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授课,避免泛泛而谈,提高学生听课热情;三是丰富课程教学素材,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视频获取渠道,而他们提供的视频资料必然也更加贴合他们这一代的接收方式。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生“参与备课”以自愿方式展开,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将其“贡献”体现在平时成绩或总评成绩中。
三 教学中期:师生多样互动
该阶段在传统的授课中主要体现为教师一人在讲台上主讲、学生坐在讲台下听课做笔记。显然,这种授课模式已不太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智能化设备的时代,学生可以依靠这些设备轻松获取各种知识,这就对新时代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
(一)教师主讲与学生微课相结合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既要考虑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性,也不能忽视与传统的延续性。如果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便无法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不熟悉,无法进行很好地驾驭。因此,本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对于课程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仍然由教师进行传授;对于课程的重难点、拓展性知识,仍然由教师进行提炼。由于这些内容将以PPT形式在课后上传泛雅平台,供学生反复学习和继续思考,学生在课上便可节约抄写或拍摄PPT的时间,从而提高听课效果。
但是,课堂不能“只”由教师讲授,学生应有发言空间。为了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本次改革设置了“微课”环节。微课主题由主讲讲师根据授课内容设定,一般选择学生容易自主把握和拓展的知识点,给学生充分的课外准备时间,然后在课内以10-15分钟的时间范围进行阐述,要求学生综合运用PPT、板书、短视频等教学手段。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教师根据学生微课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并纳入平时成绩。学生授课与讲师授课的课堂效果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学生授课时台下学生的专注力会相对减弱。为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微课结束后,设置了抽签问答环节,随机抽取台下学生2-3人,向台上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根据问题的“质量”也给定相应的平时分,如此既实现了生生互动,也能够确保学生的“抬头率”。而学生微课所使用的PPT将作为学生作品展示在泛雅平台,这也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二)专题讲座与主题讨论相结合
2018版“概论”教材共分十四章,从历史到现实,对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历史地位、理论内容等做了详细阐述。教学语言是拉近师生距离的重要载体。为提高课堂讲授的亲和力,使课程内容更接地气,本次改革还对教学内容做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以专题形式授课,并赋予各专题标题以生动形象的表述。具体如下:专题一巍巍中华,一头崛起的雄狮(前言、第一、五、六、七、八章)、专题二蚂蚁虽小,亦能撼动大山(第二章)、专题三一化三改,牢牢守护江山(第三、四章)、专题四初级阶段,百年路唯我独有(第五章)、专题五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能有(第五章)、专题六一个国家,也能有两种制度(第五、十章)、专题七砥砺前行,中国进入新时代(第八、九、十一、十二、十四章)、专题八五位一体,经济政治同改革(第十章)、专题八五位一体,助推高质量发展(第十章)、专题九和平发展,共筑命运共同体(第十三章)。“以专题讲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现实关注度,回应学生关切,真正为学生释疑解惑,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3]加强课堂讨论是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种是线下讨论。目前,许多高校都配备了智慧化教室,采用了圆桌式的空间布局,本次改革所开设的讨论课即选择了这样的硬件条件,以6-7人进行组队。讨论之前,由教师抛出一个前置性问题(问题答案往往具有争议性),由学生在学习通平台进行限时回答,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前置性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问题设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由各组展示讨论结果,并选派代表进行陈述。对于有争议的观点甚至可以展开现场辩论。第二种是线上讨论。课堂时间有限,为避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影响课程进度,本课程还将一些问题的讨论发布于学习通平台,课后由学生自主在讨论区发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课堂不善发言或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不论线上讨论抑或线下讨论,多次激辩将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相互拓宽视野。
(三)理论分享与艺术晚会相结合
本课程有实践教学的要求,本次改革充分利用学生这部分课外时间,进一步拓展其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一块是理论分享,要求学生在课外自选一本与本课程相关度较高的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然后自愿报名分享读书心得。为提高理论分享会的效率和质量,活动仍然选择在智慧教室开展。分享会包括三个环节:首先由主讲学生结合PPT进行8-10分钟的观点陈述(每期4人);其次分组讨论,各小组对于主讲学生的内容和演讲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并与主讲学生展开互动提问;最后由特邀嘉宾进行总结点评。特邀嘉宾以本课程组教师成员为主,主要对学生的理论观点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综合点评,重在提升理论学习深度,加深理论涵养。作为第二课堂的一种开展方式,本课程的读书分享会既和第一课堂产生了一定的衔接,也很好地与学工线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活动的理论高度。同样,作为鼓励,参与主讲的学生PPT也作为学生作品上传泛雅平台。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容易引起学习疲劳,为此本课程设置了实践课第二块任务——举办主题晚会。晚会旨在以一种活泼、轻松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以4-5人组队,根据课程内容自主选择表演主题和形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选材、编剧、排练。演出节目涵盖了歌曲类节目《改革修炼手册》《纸短情长》《骄傲的少年》,小品类节目《清水》《三代教育》《今非昔比》,配音类节目《疯狂动物城配音秀》《社会人的环保》,朗诵类节目《理想》《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及舞台剧《诗遇毛泽东》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以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用艺术的形式对中国人的革命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风貌进行了生动诠释。从学生选择的主题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都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关注领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年紧跟时代步伐、关心国计民生的良好思想态势。此次晚会同时与班级团日活动结合开展,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团学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对构建“大思政”格局的一种有益尝试。
四 教学后期:师生互评反馈
教学课时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还应涵盖“教学后期”这个阶段。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形成“教学-评价-再教学-再评价”这样一个闭环系统。为此,本次改革也力图在“教学后期”这个阶段做出一些改进。“利用信息化工具,设立多个反馈观察点,进行阶段对比,在增强师生交流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有利于教师抓住学生学情的动态发展情况,依此做好应对和调整。”[4]
(一)多方采集评课信息
评课信息的全方位采集非常重要。由于学生参与了本次改革的所有环节,对于课程的实施情况最为了解,所以学生的评课信息是首要的。一是教务系统的学生评教信息。该系统可以非常便捷地看到学生对课程的打分情况,但缺点是学生的主观评价较少。二是与学生直接交谈获取评课信息。好处在于可以获得学生较为主观的评价,并且可以进一步追问改进措施,但缺点在于只能获得少部分学生的想法。为此,本次改革还采取第三种方式——让每位学生填写“课程评价”表,包括“您认为本课程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您对改进本课程的建议”两部分。
此外,本课程组还搜集了教师的评课信息。一是课程组成员的评课信息。虽然课程组成员的授课时数较少,且授课环节不一,但所有的成员均有参与到授课过程中,对于自身参与的部分做出了反馈评价。二是课程组以外听取公开课的同行教师。这部分教师没有参与到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因而可以更为客观地提供教学意见和建议。三是专家组的评课信息。本课程作为立项课程,需要接受专家组听课和考核,专家站在更高的教改高度对课程进行全方位评估和提出改进建议,因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评课信息采集渠道。
(二)及时反馈总结成果
在对评课信息搜集整理完毕之后,本课程组形成了《评课意见汇总单》及《课程教学改革举措总结报告》,并对下一期的教学思路和方案进行了重新调整。同时在一个月内完成了对信息采集对象的反馈工作。对于信息采集对象中的教师,主要以口头方式进行反馈和致谢;而对于学生,主要以邮件方式进行。邮件的内容,除了反馈学生提出的评课意见和建议外,还对每位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优势和不足进行总体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目的是因材施教,给每一位学生以尊重和自信。本轮教学结束,课程组还形成了教学《成果汇编》。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成果汇编》的文字内容均由学生工作人员完成收录和编辑。而作为学生的集体成果,《成果汇编》纸质版也分发给有需要的学生每人一本,让学生都有成就感、获得感;电子版同时上传学习通平台,供下载查阅。
五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经验
此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借助“概论”课程得到初步尝试,并初现成效。改革过程虽遇到了各种困难,但还是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尤其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第一,“混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线上线下混合”,而应被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的混合”。“所谓‘混合’,就是把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5]固然当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智能化设备,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线上教学,但仅仅依靠教学设备的改变,将手机等智能化设备引入课堂,只能引发学生的“一时热情”。所以,授课教师仍然需要在教学组织上精心设计,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脚”都“动起来”,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从而能够更有兴趣投入课堂学习。当然,教学形式过于多样也会影响教学进程、湮没教学核心主题,因而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筛选。“可以看到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灵活,教师教学的时空得以扩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最优的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6]
第二,“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过程”,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前期”“教学中期”及“教学后期”整个完整阶段。“教学前期”和“教学后期”是容易被淡化的阶段,也是容易脱离学生的阶段。事实上,为提升教学效果,这两个阶段也应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论是让学生参与备课,还是让学生评价课程,都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感。当然,在“教学中期”更应注重扩大学生的表达权、参与和展示空间,这符合当代学生张扬个性的特点。同时要注意为不善表达的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之间的竞争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此即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预设情景、组织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7]而线上线下结合互动在“教学前期”“教学中期”和“教学后期”都可以有所体现。
第三,“改革”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稳中求进”。“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感召力,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而不是‘演员’。”[8]教师仍然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利用智能化设备进行学习,通过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手段的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问题意识。而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交给手机。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式创新是首要,加强互动是关键,提升能力是目标。改革的过程需要大胆创新,也需要时常停下脚步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逐步推陈出新,稳步改革推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3.
[2]王晨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4):68-69.
[3]杨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6):69-73.
[4]辛姝泓.以打造“金课”为目标的可持续改进混合式教学模型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A3):65-67.
[5]吴争春.基于SPOC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56-59.
[6]牟辉.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及案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2):248-250.
[7]张媛媛,崔亚珍.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39-41.
[8]宫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9):35-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