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8 11:57: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价值,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构成和发展之源。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和发挥文化载道、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1],将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到大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塑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对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环境氛围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形成主体协同、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建立系统全面、特色分明的育人内容体系,采取多种渠道、全面覆盖的育人途径以及实行多措并举、同向同行的保障体系,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曾玥蓉等.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J].教育现代化,2020,7(48):173-177.

Constructing a System of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ENG Yue-rong,YAO 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Abstract:Culture,an essential compon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rigin of social civilization,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spiritual value.As a significant platform for the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thics and cultural education,and integrate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their growth.By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cultivating people by culture and shaping people via culture,collea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train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content form and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of cultural education,proposes the form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pattern of subject coordination and full participation,and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and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system.An education method with multiple channels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should be conducted to build a daily ideological,politic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o promote the level and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continuousl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construction

文化是国家之魂魄,民族之精神,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始终贯穿和渗透在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反映和呈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格品质,调节着社会关系,影响着时代发展。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经指出:“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感染人、熏陶人。”[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和主要场所,是影响文化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文化育人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

一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现状分析

认清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文化育人的现状,是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导向,主要从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强劲雄厚的综合国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将文化建设提升至更高的层面,同时也对文化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厚植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迎来了新机遇。

然而,随着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长期而复杂的斗争和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势力依托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文化“软实力”,通过释放意识形态烟雾、设置话语陷阱、推行价值观输出等手段,“西化”“分化”“弱化”“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在“西方思潮”的渗透下,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陷入外来文化的迷障[6]。多元的文化交融,激烈的思想交锋,给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二)文化育人的内容形式:发展与问题同在

近年来,不少高校致力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举办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提升学生大学文化生活品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理念、日益健全的育人格局和个性多元的育人载体,呈现出了与时俱进、欣欣向荣的文化育人景象。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评价较高,有78.5%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正面评价,而且满意度在逐年提升。[7]

与此同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文化育人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化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杂乱、参差不齐,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关系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内在的发展脉络认识不清,缺乏整体性认知和情感的认同。二是文化育人的形式以体验型为主,如民俗文化活动、红色文化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等,由于受活动资源(包括组织力量、场地物资、安全保障等)的限制和学生主动性的影响,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广,很难实现全覆盖。而且,目前开展的不少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践行能动性。三是文化育人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导致文化育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不强,影响了文化育人的实效。

(三)文化育人的环境氛围:硬件与软件交互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离不开物质环境和行为环境。物质环境指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例如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公寓食堂等建筑物,又如山岭湖畔、雅苑长廊、石雕铜像等校园景观,还有教室多媒体、健身器材、宣传设备、安保设施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条件,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础保障,为学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硬件设施在通过人文设计后,与学校的历史传统相连,与校训精神相连,与学校名师和杰出校友相连,就成了大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精神文明的载体[8],具有文化熏陶的育人功能,对身置于其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基础改建或新校区建设时越来越强调文化育人的理念,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环境的打造,让校园的一物一景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空间。

与此同时,行为环境也是影响文化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行为环境主要指人际交往的方式、习惯和风气,这些行为不是以物质实体的方式存在的,故我们视之为文化育人环境的软件。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工勤人员、同学是大学生主要的交往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等会作用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方方面面,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文化育人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就现状来看,个别教职员工收受贿赂、学术造假、骚扰学生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学生辱骂师长,伤害同学、损坏公物等事件也时有发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

基于对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现状的分析,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学生日常教育工作实际,从育人格局、育人内容体系和育人途径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水平和实效,开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新局面。

(一)形成主体协同、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应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中,协同和发挥各种文化育人的资源和力量。一是协同任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同向同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贯穿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二是协同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主体之一,应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舞和激励学生担负起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任。三是协同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参与学生班级管理,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锋队、排头兵和领跑者,是文化育人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朋辈教育和示范,让文化育人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四是协同学生家长,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引导和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家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家庭成员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接受文化,传承文化。五是协同校外团体和个人,如邀请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人民英雄等到学校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学生在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的影响下,增强文化价值认同;举办知名专家学者的文化讲座,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文化观;邀请文化单位和艺术团体到学校开展各类文艺演出,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建立系统全面、特色分明的内容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遵循,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明确了方向。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容在组织结构上,与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并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素养提升和价值实现,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相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色和侧重,它集课堂教育、组织建设、日常管理、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于一体,覆盖学生日常生活各方面,贯穿大学生涯各学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养成学生文明行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学生精神价值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其特有的育人方式和功能,决定了其育人内容集中在知识传播、行为素养培育和精神价值提升三个层面。基于以上讨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应以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内容,从传播文化知识,培育文化行为素养和提升文化精神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以下教育内容:

\

 
1.中国文化知识传播教育。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应以传播中国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讲述好中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强国故事,丰富和拓展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知,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民族归属感和时代责任感。

2.中国文化行为素养教育。行为素养是文化底蕴在实践生活中的直接反映,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达成,是文化育人的实效体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教育和传统工艺技能学习等内容,一是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活动,如在清明节扫墓缅怀先烈,在重阳节感恩孝敬老人,在端午节学习包粽子等;二是可以在一些节气时节组织学生参与耕种、收割等劳动;三是通过学生社团开展茶艺学习、插花设计、手工编织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的体验,领会和认同文化中蕴藏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基本素养。

3.中国精神价值提升教育。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也是青年大学生保持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看待和处理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持和强大动力。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

(三)采取多种渠道、全面覆盖的育人途径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应走进学生日常,贴近学生实际,覆盖学生生活,其育人途径主要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网络宣传。

主题教育主要是以宣讲为主的集中性教育活动,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经常的文化育人方式,很多高校都对主题教育进行了内容、形式、次数和质量的要求,如规定辅导员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每学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建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宣讲活动等,通过主题教育普及中国文化知识,重温文化发展历史,分享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精神。主题教育的育人方式易于操作,组织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但对教育者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活动为主的群体性教育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锻炼和体验,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增强情感,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内化认知内容,加快思想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进程。实践活动较主题教育形式更多样,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才艺展示活动、艺术作品大赛、新年音乐会、传统文化纪念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舍身取义、为国捐躯的崇高品质,感受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植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网络宣传主要是依托网络媒体以交流为主的教育活动,学生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获取大量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信息,如文学史学作品、文化文学评论、文化历史故事等,而且信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影视作品、音频资料和文字信息等,学生可以跨区域、跨时段、较自由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这是当前大学生主动使用频率较高,并易于接受的育人方式。然而,网络宣传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一些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散布谣言,频繁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并不断创造优秀的文化育人精品,扩大中国先进文化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和影响,形成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

(四)实行多措并举、同向同行的保障体系

1.坚持党的领导,做好文化育人的组织保障。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是做好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化育人工作的组织保障。文化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设施建设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党委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如建设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课程,建立校-院-班三级文化育人工作联动机制,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中来。

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水平。高校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首先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厘清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传承者和引领者。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现状来看,辅导员文化育人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素养上有待提高,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方面的思想认识和策划协作能力有待加强,学生党员在日常文化学习活动中模范表率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因此,特别需要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网络技术培训、工作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育人工作能力素养,不断提高文化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提供工作保障,打造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学校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做好工作保障。一是划拨文化育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辅导员文化育人课程建设,精品文化活动项目孵化,辅导员、学生骨干的培训培养等。二是加强文化育人阵地建设,学生社区公寓、活动场地、学生群体组织办公区域等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应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素,让中国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时时能够看到,处处能够感受到,久而久之,沁润到学生心里,体现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中。

参考文献

[1]满炫.“以文化人”理念下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科学设定[J].江苏高教,2018(05):68-71.
[2]张影.文化育人: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张西立.清醒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背景[J].先锋,2015(05):7-9.
[6]杨希燕.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139-143.
[7]王火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分析(上)[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70-75.
[8]张之稳,张中杰.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育人途径探析: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3):143-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