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职业院校作为输送匠人的摇篮承担着重大使命,高职院校该如何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工匠精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格品质,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时时刻刻接受熏陶,最终内化为个人理念。同时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工匠精神这个灵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出懂技术会操作有精神的优秀毕业生。在现代学徒制度下,职业院校采用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深化了校企合作。但是目前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还有待提高,企业应重视并完善实习管理规范等制度,在全面改革中不断传承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育
本文引用格式:马娅,等.高职院校石油化工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6):133-135,142.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Craftsman Spirit of Petrochemical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 Ya1,SHI Jun-jie1,MA Li-na2
(1.Lanzhou Petrochemical Polytechnic,Lanzhou Gansu;2.Dingxi Campus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Dingxi Gansu)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has become the strategic goal of the country.Vocational colleges,as the cradle of conveying craftsman,undertake a major mission.how should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Craftsman spirit is a kind of invisible and untouchable personality quality.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is not achieved overnight.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nfiltrate the craftsman spirit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let the students accept the edification all the time,and finally internalize it into personal ideas.At the same time,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we should always grasp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s the soul,carry ou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all aspects of teaching,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and cultivate excellent graduates who understand technology and can operate with spirit.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vocational colleges adopt the training mode of double mentors to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But at present,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craftsman spirit needs to be improved.Enterpri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improve the practice management system,and continue to inherit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Key words:Craftsman spirit;Vocational colleges;Cultivation
一 引言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首次提出且从2016年起连续三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的培育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工匠精神”成为一大热词,不仅制造业,各行各业都开始提倡“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业等品质,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傻劲”[1]。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心态”,而这种精神正是当下国人应重视的。从60%到90%已然优秀,但是从99%到99.99%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来不缺乏工匠精神,鲁班、茅以升、王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功利化、利益化逐渐明显,工匠精神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逐渐淡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和日本、德国等有很大的差距。精神的缺失造成重视数量忽略质量,看不到长远的发展的现状,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重新唤醒工匠精神,这是当下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是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起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科技部长万钢表示,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召唤。职业教育要紧紧抓住“工匠精神“这个灵魂,找准目前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症结,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落地生根[2]。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文化浸染。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的可知可感的微观社会,是一种有强大感染力的隐形教育力量,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精神气质的养成,例如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将工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彰显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人格养成过程中不断领悟工匠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成为满足当代社会需要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中。校园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历史传统、仪式等用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维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被企业认可的优秀人才,严格的校园规章制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有技术更要有精神(工匠精神)。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制度中,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职业学校务必要本着以培养人、塑造人的原则构建出一套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制度,其中包括日常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志愿服务制度等,而规章制度的探讨应该由学校团队、各行业企业专家、工匠大师共同商榷。为了确保校园制度的微观落实,将基本规章制度量化考核并于学校奖励和惩罚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制度践行大数据平台,将其作为企业聘用人才的参考依据。
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凝练而成的精神成果,它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想及其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整合、凝练和升华,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广泛认同和自觉奉行的根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了一种精神氛围,这种氛围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感染和启迪。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念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情怀教育、职业责任教育等,让学生自觉地将大国工匠作为职业目标,不断增强追求人生、追求事业的强大的精神力量[3]。
三 通过教学体系改革深化工匠精神内涵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基地,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除了传统的基础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体系外,还要有针对性设置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和企业管理规范课程,并且在这基础上开设工匠精神课程,培养出一批批懂生产、严操作、会学习、能创新的能完成“中国创造”的优秀人才。工匠精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格品质,因此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作为徳育课程的一部分来开展,培育效果也不尽人意。而在这里笔者建议工匠精神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开设,并且需要在后续课程中不断提升才能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本校教师需要重新研讨修订工匠精神课程所用教材,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外著名工匠故事、陇原工匠轶事、本校师生事迹等,让学生了解、学习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几次工匠精神课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受过“工匠精神”的专业培训并且自身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格品质。在基础素养课程体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和企业管理规范等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工匠精神,掌握工匠精神的本质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占到了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改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贡献的良好氛围。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考核方式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方式影响学生形成专心、坚守、敬业爱业、精益求精等品质[4]。
职业院校的学生从事的是生产一线的相关岗位,为了实现学校和岗位的无缝对接,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实训课程课时不能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工匠精神在操作实践能更好的转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工匠精神才能内化为自身品质。学校开设仿真和装置实训,无疑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企业生产过程设置仿真和装置项目,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应用型人才[5]。
技能大赛是展示学生综和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是企业招聘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技能大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实训操作技能,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探索创新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和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创新、敬业、奉献等品质的必要方式。以我校化工领域的技能大赛为例,有分析检验工大赛、甘肃省化学竞赛、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大赛等,指导教师根据大赛的要求制定培训方案,对大赛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进行现场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赛培训过程中,严格考勤、多次考核、层层选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职业技能大赛是竞争的技能大赛,既注重效率又注重质量,在技能大赛日常培训过程中,要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教师要引导参赛人员对大赛项目认真钻研,进行精益求精的练习,练习过程中不但强调速度的提升,而且注重品质与工艺。参赛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技能水平的充分发挥。技能大赛正在校如火如荼的进行,是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一种新思路[6]。
四 在现代师徒形势下传承工匠精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对于徒弟来说师傅地位非常高,师徒关系犹如父子关系一样亲密。传统的师徒制指师傅指导徒弟学习传统工艺,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将手艺传给徒弟,师傅通过讲解和示范指导,徒弟反复模仿操作掌握技术。师傅通过严格的训练将多年的经验传递给徒弟,保证精湛的手艺得到传承和延续。师徒制传承至今形成了现代师徒制。现代师徒制关系,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师生关系或者企业中的师生关系。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剩余时间在企业实践,通过学校企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7]。
古人对事业的专注和执着程度很高,一旦选择行业就一门心思的坚持下去,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自古要成就绝艺绝学者,都会痴迷于所选工作。这也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另外,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这也就是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世界上顶尖品牌的创立都是依靠匠人高涨的工作热情及对产品精雕细琢的追求,例如德国制造,这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2300享誉世界的名牌,靠的是他们对品质几乎苛责的追求,产品优秀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制造业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其发展更加依赖具有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学校和企业采用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优秀的工匠。学校通过教学改革把工匠精神的传承纳入教育体系中,教师也将工匠精神的教学作为工作重心。企业是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内化的主要场所,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而企业以获得经济效益为根本,大部分企业都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办学,认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少数企业与学校合作也是综和考虑管理成本、安全和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合作层面通常只限定在提供单一的实习工作环境,没有专业的指导和培养,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这样也导致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流动性大,反过来实习单位对于实习学生的培养更加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现代学徒制下培养的匠人素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企业要重视对实习学生的培养并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企业要制订严格的实习管理规范制度,奖罚考核制度,为培养工匠精神创造条件。学生一进厂就进行实习管理规范制度培训、安全培训、岗位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只有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去岗位实习。通过培训学生对于企业各项要求有了切身的感受,养成守时认真、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实习时选择技艺徳出众的师傅对其进行培养,通过师傅个人魅力的影响及职业技能的教育,培养出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8]。
高职院校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工匠精神理念深入每位师生的内心,培养更多精益求精的匠人。为了将工匠精神落地生根,学校应对现在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崇高使命,只有不断前行才能得到完美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蔡颖,王冬凤,罗洪保.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究—兼论工匠精神培养[J].职教论坛,2018(08):154-158.
[2]王淑英,崔雪艳,刘旭.搭建大赛平台培养工匠精神[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1):20-21.
[3]黄春梅.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4):75-78
[4]许小莉.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精神课程的实施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66-67.
[5]唐良虎,廖成中.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6(16):57-58.
[6]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1):142-148.
[7]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8]袁亮.以培育工匠精神涵养教师职业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7,4(4):76-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