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就业现状调研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8 08:50: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并结合现实问题,从就业观念、择业考虑因素、薪资待遇、就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开展相关调研,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就业;高职学生;调研

本文引用格式:庄莉莉,等.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就业现状调研[J].教育现代化,2020,7(41):158-161.

an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ZHuAng Li-li,ZHOu Le,HuAng Tao

(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Abstract:For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ind a preferable job,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e quo of employment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Combined with practical problems,this paper carries out researches from the aspects of employment concept,career considerations,salary treatment,and competitive career capacity,

and provides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employment;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Survey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远观整个就业大环境,学生的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承担起向社会输出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愈加凸显。就业人数递增、就业体制不完善,学生专业知识浅薄、实践能力较弱、责任意识淡薄、生涯意思模糊、就业选择盲目化等问题突出[1-3]。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出路相对更窄,升学、考公务员等选择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学习基础较差,导致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为繁重[4,5]。

近看身边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低年级学生职业意识弱、就业方向不清;应届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薪资满意度低、能力高不成低不就、实习不到一两月辞职现象比比皆是。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客观问题

1.就业人数激增,市场容纳受限


根据网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为699万人。到去年2019年,数据显示,2019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834万人,增加了一百多万人。今年的2月19日,人社部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表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增幅有限,就业市场压力变大。同时,由于其他一些其他客观因素影响,就业市场的容纳量也会有一定的波动。如受到今年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产业复工复产在一定程度受到限制,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岗位明显受到显著影响,多数行业吸纳应届生的岗位需求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就业市场机制与学生培养体制不完善

一方面,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能力需求一直在变化。学校的教育仍偏向于理论教育,对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够。同时,理论教育的内容无法紧跟市场变化脚步,教育内容存在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环节与学生的就业岗位对接度低,对学生的定向能力培养不足。部分大学毕业生反馈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所考的证书无法真正应用于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在目前大学生自由择业、公司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下,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行业吸纳应届毕业生时,仍然会对学历产生一定的偏见,甚至有些企业非985、211之类名牌大学的不要等,而非看重应届毕业生个人能力与素养,使得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大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缺失

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主要存在“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没有成熟健康的就业心态”、“职业生涯认知不明确、自身能力积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6]。

1.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家时普遍受到父母的过度关怀。学生进入大学后,“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频出,“趋利”的理念影响着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一些道德品质败坏的情况。网络信息的发达使得学生能接收到更多的社会信息。同时,一些不良的诱惑、快速来钱的方法偏门等也都冲击着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得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更加严重,人生信仰产生偏差。这些现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会使得他们好高骛远、好吃懒做、追名逐利、随意毁约等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内部因素之一。

\

 
2.没有成熟健康的就业心态

成熟健康的就业心态是大学生良好就业的基础。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较少。在家期间受到长辈的多方照顾,遇到难题或者犯了错误,总有家人帮忙解决。在校期间实践锻炼不足,学习态度佛系,甚至惶惶度日。部分大学生个性突出,但是不懂得换位思考、自我定位不准、情绪控制能力和抗压能力普遍较弱。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和多样的就业选择,选择岗位往往犹豫不定,错过机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难题或面对就业压力,易采取逃避的态度,将自身问题归于外因,工作几个月辞职现象比比皆是。

3.职业生涯认知不明确、自身能力积累不足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不管是学校的教育,亦或是家庭的期盼,多给学生的目标定位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而非做好自身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无法明确认识自身定位,对自身专业不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不清晰,导致不能果断地确立职业目标,行动无方向,做事无动力。在远离父母、缺乏约束力的大学校园环境中,加上自身自制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生容易迷失自我,经受不住诱惑,自我放纵,松懈学习态度,碌碌无为度过大学几年的光影。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虽有行动力,但由于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劲不能往一处使,参与活动多而分散,做事效率低,专业能力积累不足,就业缺乏竞争力。

此外,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多数学生习惯于听从学校和家庭的指挥而行动,缺乏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就业过程遇到问题时,不能独立思考,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迷茫而不知所措。

二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

(一)调查情况说明


为进一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建议,力求更好掌握高职学生的真实就业想法,本文就高职学生的择业倾向及现状开展了相关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与部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样本涉及不同年级在校高职大学生与高职历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81%。被调查学生中,男生有163人,占53.80%,女生有140人,占46.20%;在校生有188人,占62.05%,毕业生有115人,占37.95%。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就业观念分析


从样本数据得出,多数学生未清醒认识到就业的严峻性,47.86%的学生在大三时才正视就业问题,28.21%的学生在大二时考虑就业问题,仅有23.93%的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高职普通班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年,部分大型企业从学生二年级下半学期就开始招聘,大三才考虑就业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学生在不得不面临就业时,才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清晰,学生就业时准备不充分,就业经验积累不足。

就业意识缺乏的另一个表现是职业规划不清,在校期间,有45.3%的学生从未认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在另外54.7%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中,也仅有6.84%的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行动,32.48%的学生有调整,15.38%的学生完全未按照规划行动。结合访谈,发现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对待职业规划,也未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管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对学生的约束力明显降低,导致学生开始放纵自己,自我约束能力差,无所事事。部分高职学生抱着想要专升本的念头,逃避就业问题,但又没有升学的耐心和行动。到真正不得不面临就业的时候,无法适应职场,不知所措。学生就业意识的缺乏,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帮助学生正视就业问题,树立就业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尤为重要[7]。

2.择业考虑因素分析

在学生择业所考虑的因素中,薪酬待遇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有58.97%的学生优先考虑薪酬待遇,15.38%的学生愿意选择更加稳定的工作,13.68%的学生看重工作的性质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还有少量学生考虑工作地点,占2.56%。工作与专业的对口度被放在了倒数的位置,仅有9.4%的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专业对口问题,被调研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中间,目前也仅有51.3%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生高考时专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对择业时专业的对口程度有一定影响,调研数据显示,58.7%的学生己决定就读,21.3%的同学经历专业调剂,剩余20%则是听从了父母与朋友的建议。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没有经过全面的考虑,导致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难以认真对待专业课程,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没多大作用,从而影响就业时专业优势的发挥[8]。

在学生工作的第一年,跳槽情况较为普遍,且裸辞现象偏多。大概有51.28%的学毕业生有跳槽、辞职经历,其中考虑继续提升学历的占9.4%,认为薪酬待遇不佳的占20.51%,工作环境不理想的占7.7%,不符合个人兴趣的占5.1%,发展空间太小的占8.6%。由此看来,经济因素仍然是高职学生择业及就业稳定性的主要考虑因素。

3.薪资待遇分析

在薪资待遇方面,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够准确,在校学生的薪资期望普遍比实际薪资待遇要高。对在校学生工资期望工资初步统计中发现,5000元及以下范围内的约为16.9%,5000至6000元的约为20.34%,6000至7000元范围内的约为35.64%,7000元及以上的占了27.12%,基本期望工资均在5000以上。而在毕业生的现实薪酬统计中发现,5000元及以下范围内的约为61.5%,5000至6000元的约为9.4%,6000至7000元范围内的约为10.3%,7000元及以上的占了18.80%。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不能吃苦、认为一线基层工作没面子,但是又想获得良好福利待遇的工作观念,从而产生预期工资与期望工资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等学科教育,缺少与应用于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又缺乏面试技巧,导致就业岗位与学生预期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工作满意度低,形成就业困难、容易跳槽的现象[9]。

\

 
4.就业竞争力分析

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受访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求职经历,对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有不同的看法,个人综合能力、学历背景、专业背景和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家普遍认可度较高的四类竞争力因素,其中个人的综合能力是主要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占据主体地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2.39%。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也是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提高的另一方面的体现。有51.3%的学生认为遇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17.9%的毕业生认为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知识受限是重要原因,13.7%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技能,10.3%的学生认为就业较为困难的因素是掌握信息不充分,其他因素占6.85%。多数学生在工作中碰壁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这也恰恰是学生就业无准备造成的后果之一,也是初入职场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唯有在校期间提前准备,明确生涯规划目标,准确定位自己,劲往一处使,不断积累专业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建议与思考

本次调研让我们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择业倾向和缺乏的就业竞争力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对开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了更多的启示。

(一)加强思想引领作用,转变就业价值观念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传承传统美德,帮助大学生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思想引领,平等对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发挥榜样作用,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同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网络线上平台、线下实践平台、时事热点等,开展多方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二)强化学生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提前做好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转换未完全适应,就业意识和职业定位模糊、追求提升学历但无实际行动、被动就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发挥规划在大学生自主择业过程中的能动性[10]。一是要从学生出发,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尊重学生兴趣,并遵循适应性和适时性原则,引导学生适时调整。二是职业规划指导要尽早,大一开始,潜移默化影响,强化学生就业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的严峻性,同时结合学校学业规划等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合理设定长期职业目标及短期学业目标。

(三)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

高职学生对就业市场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预期薪资过高、预期岗位要求高、一次就业定终身等与实际就业市场不符合的就业理念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另一因素。因此,首先要针对不同学生情况,提供就业咨询,引导学生正视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其次,通过开展就业指导班会、课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自己的专业、兴趣、价值观和能力与实际岗位需要结合起来,准确定位自己。最后,依靠往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完善信息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在校生主动了解就业市场,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预期薪资待遇[11]。

(四)推进专业教育引导,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认可度,奠定专业基础。在校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重要性思考,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不强,专业优势难以发挥。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自发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12,13]。

其次,要提高综合能力的培养,减少纸上谈兵现象。正如调研结果所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能力不足、经验积累不够,往往容易碰壁。因此推进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通过制度约束,帮助学生养成责任意识;举办第二课堂活动,规范学生就业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实习实践,锻炼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实力,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明鑫.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农家参谋,2019(15):221.
[2]唐诗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16):194-196.
[3]韩雅予.当代大学生求职问题及导向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16):172.
[4]于兆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74-78.
[5]王静.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9(17):220-221.
[6]张博文.大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缺失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6):21-23.
[7]张东亮,李久晶.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观[J].戏剧之家,2018(06):160.
[8]周倩.探究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26):36-37.
[9]余振兴,王军震.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8(16):137.
[10]高建华.生涯规划在大学生自主就业中的能动性探讨[J].管理观察,2015(03):115-116+119.
[11]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12]潘佳妮,邰祜山.“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8):16-17.
[13]罗倩妮.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5(35):298-3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89.html
本文标签: 就业 ,高职学生 ,调研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