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和机制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5 16:44: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首要问题。高校贫困学生占有高校学生的很大比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比重更大,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分析资助育人的路径和机制,为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精准资助

本文引用格式:高雪梅.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和机制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49):149-151.

Research On Methods of Education in Subsidiz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GAO Xue-mei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at Karamay,Karamay Xinjiang)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is to train what kind of people,how to train people and for whom.The first question is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o do a good job in support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to insist on the basic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morality.Based on the reality,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ath and mechanism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ork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unding and education;Precise funding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首要问题。高校贫困学生占有高校学生的很大比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比重更大,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资助育人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里面首次提出,纲要中指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资助育人贯穿了整个教育资助的全过程,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第一,资助育人是建设人才强国的迫切需要。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贫困落后地区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很多适龄青少年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受到世代积累下来的“书生无用论”残余思想影响,家长更愿意让适龄青少年及早步入社会打工挣钱,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贫困落后地区的初等教育资源不够优越,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无法在高等教育的强大竞争中脱颖而出,即使勉强跻身高等教育行列,也因为缺乏自信等因素难以激发和施展才华。由此可见,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稳固提高离不开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生活阅历的缺乏使得贫困学生在眼界格局、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潜力和活力,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对此类学生做好引导和帮扶,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此类学生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保证困难学生上的起学的同时,更加全面的成长成才。

第二,资助育人是贯彻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一环,是贯彻落实教育系统“立德树人”总任务的具体体现。如何在资助工作中“立德树人”,关键在于资助育人。从《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修订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财〔2018〕12号)中强调要通过勤工助学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导向。另外,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各地各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的长效机制[2]。

\

 
第三,资助育人是实现教育脱贫的重要手段。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刊载的文章指出,学生资助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要通过学生资助解决他们子女的上学费用问题,帮助这些家庭摆脱贫困;而对于刚刚跨过贫困线的低收入人群,他们脱贫的基础还很不牢固,要通过学生资助,帮助他们避免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同时,要通过学生资助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3]。资助育人工作做得好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家庭的子女一代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后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得到特定的社会地位带来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在为下一代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会积极引导下一代子女追求更高更优质的教育和生活品质,从而实现良性的循环。

三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高校资助政策,资助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物资资助等,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正的资助育人体系尚不健全,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和矛盾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助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高校学生对资助政策的掌握和理解太被动,政策尚不了解何谈育人。高校新生了解资助知识通常是由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资助政策来实现,部分新生甚至从未曾打开手册自习阅读,更是对资助政策不闻不问,宣传力度有限。在校学生获取资助政策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通知,覆盖面有限,对于资助网站上公告的政策文件不加查阅,资助知识掌握不足。普遍来讲,需要资助的学生多是坐等高校的被动施助,缺乏主动了解高校资助政策的求助意识,这使得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和落实难度进一步加大。尤其近年来由于部分新生与家长缺乏一定的资助政策常识,加之电信诈骗伎俩层出不穷,不明缘由的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案事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带来严重伤害的同时造成强烈的负面社会影响,给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和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资助开展方式方法有待创新。高校现行的资助开展方式无法精准了解学生真正的经济状况,无法让所有学生满意。新政策下高校的入学宣传材料简化了学生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流程,但是同时带来的弊端是材料的造假虚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家庭条件尚可的学生占用了资助名额,有些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的学生却羞于表达自己,导致学生对认定结果不能完全认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一方面又要做到公平公正,一方面要顾及学生隐私,传统的认定方式和操作措施需要创新。另外,贫困等级判断标准难以确定,城乡发展差距大,贫困标准难以统一。传统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式往往更多的集中在校级资助中心、院级资助工作小组、辅导员或班主任模式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代表的作用有限,学生代表不想说、不敢说、不愿说的现象明显,这使得困难认定脱离了学生群体,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真正所需所想,无法切实达到精准资助的要求。

第三,资助后期引导帮扶亟待加强。资助款评审发放后并没有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没有融合“资助”与“育人”,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能引导学生知恩感恩,自立自强。学生受到奖助学金后除了用于必要的生活开支,很大一部分人还用于娱乐消费如宴请同学好友,购买高端电子产品等,大大歪曲了奖助学金奖优助困的本意和宗旨。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参考的是学习成绩或家庭条件的好坏,缺乏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学生理所应当、坐享其成的错误思想,无法调动受助学生励志图强、回馈资助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了资助育人扶智也扶志的难度。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模式仅限于校级资助中心、院级资助队伍、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这个单一系统中,没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助育人体系,缺乏学校各部门、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参与,加之资助工作审核时间短,工作量大等特点,从根本上制约了育人的成效[4]。

四 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把扶困与扶智紧密结合,能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公平,感知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此,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形式、加强引导、突出宣传、榜样引领等多种手段突出资助育人的作用势在必行。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资助宣传模式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重在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心理咨询、创新创业等多部门多角色的全员参与。在传统资助政策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发动学生与教师组成育人合力,抓早抓小抓细,将资助宣传进课堂、进宿舍、进家庭,采用宣传片、警示录、政策宣讲、案例演示、艺术表演等多种方式将政策入脑入心,构建资助专干与辅导员、班主任、受助学生、校院机关、专业教师、学生家长的“1+6”资助宣传模式,由资助专干带头,成立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校-院-班-家”为一体的资助宣传队伍。采用招生宣传队伍资助政策宣传介绍,聘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作为资助宣传大使,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家访宣传,编排小品短剧进行校园路演,播放警示纪录片进行思想宣贯等模式都能比单纯的印制发放或张贴宣传材料更加有效。

(二)打造突破传统的精准资助方式

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尤其是精准资助工作的前提,科学的认定程序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精准资助水平,更有利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传统单纯依靠学生提交家庭经济情况说明材料已经满足不了精准资助的需求,科学化应用信息手段才是未来精准资助的潮流。目前全民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在这个浪潮下,单纯的人工数据收集已满足不了时代化的应用需求,资助工作也需要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资源是海量的,理论上学校可以通过数据中心收集到学生的绝大部分信息,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机构优势有组织地通过对各类数据源的定位和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汇聚[5]。通过大数据平台有组织地收集学生卡、无线支付平台、购物软件等的消费数据,分析学生的经济状况,对消费明显低于正常平均消费的情况及时预警,引导辅导员和班主任隐形关注,并进行动态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更科学地进行困难认定和精准资助。

(三)探寻与时俱进的资助育人机制

普遍上来讲,高校资助工作开展往往局限在经济资助范畴内,极大地忽视了精神资助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和坐享其成的心态,助长了学生物质推崇的不良价值观,使资助更加脱离了育人的作用。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丰富行程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其三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可开展物质帮扶与思想引领相结合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录、自立自强大学生评比等宣传方式,更多的在学业引领帮扶、心理咨询辅导干预、创新创业支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施力,将资助模式由他助转为自助,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增长。同时,在进行资助的同时,大力推进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利用校企合作、勤工助学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寻求有偿资助,提升其获得感[6]。

\

 
五 结论

“资助育人”出现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是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十大体系之一标志着高校资助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资助和服务保障,“资助育人”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新发展,已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7]。资助工作走向发展型资助的道路是未来资助工作的主旋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高校应在开展各类资助工作的同时,更加着力资助育人,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2]《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教育部,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3716.html.
[3]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年3月1日(13版).
[4]黄楚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三全育人”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52):140-141.
[5]陶俊清.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1):24-28.
[6]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3-5.
[7]张远航.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106-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