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人类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在于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因此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首先必须从无产阶级世界观出发。现阶段,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在于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大思政”格局,构建同心同向、协同发力的育人主体责任体系。本文尝试以“三全育人”角度出发,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内涵及“全员育人”主体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德育;三全育人;内涵;主体
本文引用格式:顾雁飞等.高校德育“三全育人”的内涵及主体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3):108-111.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ubject of“the Three-aspec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in Colleges
GU Yan-fei,LIU Shi-chen
(School of Rail Transport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Abstract:Morality is a special soci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and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a certain stage.Morality change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but als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students,help students to form a sound personality,and cultivate students'noble moral sentiments and qualities.As a special social ideology,morality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social economy.The core of socialist morality is to serve the people.Thi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adher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refore,socialist moral education must first proceed from the proletarian worldview.”At present,the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moral education is to star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the Three-aspec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form the pattern of“Comm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build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education with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ncerted efforts.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tent of“all staff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the Three-aspec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connotation;the content of“all staff education”
自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以来,“三全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更要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使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入脑入心[1]。
一 德育的内涵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人类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强调集体主义,推崇“仁爱”原则的基本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百多年的革命史,在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市场经济竞争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以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大环境影响,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道德修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享乐主义风气抬头,心理问题突出。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2004年马加爵用屠刀挥向自己昔日同窗,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桶装水投毒案,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折射出大学生自私、浮躁、、虚荣、缺乏诚信的普遍现象,令人痛惜,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敲响了警钟。当今社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立德树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培养人、考察人的一个新标准,为了回应党和政府、社会和民众对于培养什么接班人的期待,全社会必须要拿出一套办法,对青年人,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和培养。
(一)德育要注重意识形态性、人民性
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育”被摆在了所有教育之首,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德育”是指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2],它具有阶级性,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首先必须是从无产阶级世界观出发的,是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法制观念的教育。
道德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服务,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中国的德育教育本质必须遵循为人民服务。
(二)德育要注重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中华传统美德中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如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墨家更主张“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3]。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美德已形成了知行合一、躬身实践的思想,为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应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要求,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角度,根据青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优化社会良好氛围,创造提升全社会道德境界的知、情、意、行的综合环境[4]。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必须有一定课时内容的形势政策教育,让青年学生明确当前所处的坐标,立足现实,取道未来。德育教育还应加强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第一颗扣子”,将自身成长成才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紧密结合,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育教育应突出实践环节,大学生通过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深入观察和领会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来加强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并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关心工厂农村生产实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对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气候异常、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防等进行调研和宣讲,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三)德育教学要注重灌输与讨论相结合
“修身”首先要掌握相关理论,在保护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抽象理论转化为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感悟。成功的灌输必须以学生内心转化、行动上有所改变为标准,是一个“成于内”的过程。“灌输”体现在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知识观点,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通过自由讨论、激烈辩论的过程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
教育是“教”与“学”的统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他律内化为自律,道德规范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外界直接注入的,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逐渐构筑起来的,只有充分挖掘教育对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效果事半功倍,因此要将课堂内灌输和互动式讨论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只有理解并认同时,德育教学才是真正的成功。
(四)德育教学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据2019年3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网民已达到8.2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超6.48亿,网民年龄结构以20—39岁的青年人为主,因此网上阵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网上阵地建设要注意贴近青年人的上网习惯,采用短视频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碎片时间对青年人进行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
线下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作用,将其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各类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同时每学年对在各课程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在第二课堂中设置体验、感知类课程,并与平时学生的日常表现相结合,如获得省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者,可奖励第二课堂相应积分,以此类推,按照获奖级别设置不同的积分分值,激发学生将品德这一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成长。
二“三全育人”教育实践中的实施主体
(一)政府配置资源,协调全局,主导落实,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强调:“道德建设,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5]社会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重在凝聚价值共识,文以载道、以德化人,在崇德向善的文明环境中熏陶人、塑造人。在道德建设上,政府因激发人们形成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如通过向道德模范学习,建立社会公益品牌,人人参与环境整治,区域化文明共同体等方式,努力创造每个角落都育人的社会氛围。
要形成全社会育人氛围,政府必须拥有全局观并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在国企、街道选拔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管理干部、业务骨干担任大学生的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锻炼学生。此外,协调全社会资源对家长进行子女教育方法的培训,从城市到农村,逐步覆盖,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做好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教育
每所学校都有其特定的发展阶段,应根据实际发展阶段,进行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优化业务分工,责任到人,以求学校职能运转体系效率最大化。“育人者先育己”,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首先应对育人者的政治信仰、道德水平进行考核,必须通过教师自学以及对教师的集体备课、阶段性考核、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维度考核方式竞聘上岗,传统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没有显著的绩效色彩,应采取竞争机制提高教师本身素质。根据马斯洛(A.Maslow,1954)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教师属于高知群体,满足其较高层次上的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如通过打造学校品牌,明确学校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从学校办学的历史到学校的影响力愿景,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使命感、荣誉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6]。此外,须打造育人场域,不仅育人者要优中选优,场域也要配强配齐,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应加强学校硬件设施配置,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体验,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实践。应重视朋辈教育的力量,在课程学习、志愿服务、科研竞赛、心理辅导等方面设置朋辈课堂,让榜样的力量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产生蝴蝶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设立学生信息员,掌握特定群体的思想动态,做好舆情监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遴选的学生信息员必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并且是热心助人的学生干部[7]。
(三)优化社会大环境,企业学校在育人环节实行“双导师”制
在人才使用上,如果说学校是生产者,企业则是消费者,人才培养的好不好,还要消费者说了算,为了使“产品”发挥更大作用,生产者、消费者之间对于这种“产品”——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达成共识,进行无缝对接,在生产领域就明确优质“产品”所需要的素质。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后,须到企业进行实践,再由企业反馈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环节,学校进行论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闭环,使人才的培养得到企业的认可,也节约了国家培养人的社会成本。
“双导师”制的模式能否长效化发展,关键要明确企业的收益点,企业参与育人环节,实际上也要看市场运作,企业投入场地、人力培养大学生,最后能为企业带来多大收益,在校企合作之初就应明确,否则将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四)重视家庭教育,重家教,立家规,传家风,做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将对孩子一生造成影响,由此看来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情况来看,在中国很多父母却是无证上岗,这与我国基本国情是分不开的,很多农村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父母被迫外出务工,孩子留在家中跟随爷爷奶奶,成了留守儿童,这类孩子成长道路上无法得到父母的及时关爱,大多数跟其父母一样,最后也成了新一代的农民工。即使在城市,因为工作节奏较快,父母往往一天忙于工作,回到家已没有精力管教孩子,特别是与孩子深入交谈的时间很少,中国的父母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知道如何与渐渐长大的孩子打交道,这就造成了孩子如“孤儿”一般,心中困惑不知如何宣泄。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成长代表了国家发展的方向,青年的心态一定要积极乐观,只有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民族才有希望,因此政府必须投入资金,协调资源,为家长办好家庭教育课堂,逐渐扩大父母持证上岗的覆盖面,使社会这个最小的细胞——家庭,充满和谐与温馨,最终促进家庭育人氛围的形成。
三“全员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对学生“德育”考核尚未严格执行
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依旧是以学业成绩为主,而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除了考试作弊等涉及严重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外,一般都不会将学生德育评价太低,这就高校造成对学生德育考核奖惩不够严明,随意性较大,对失德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处罚,导致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不到位,效果不佳[8]。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全员育人横向力量协调不够,尚未形成协作效应。高校的育人资源分布在教学、管理、服务、心理、资助等部门和领域,但在开展协同育人时,多数高校仍然以思政教师及辅导员为主,且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有效互动,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育人效果[9]。
(三)社会及家庭参与度低
社会关注大学生德育,往往以媒体曝光某些失德学生行为为主,媒体曝光后形成社会哗然,造成负面效应,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并未正面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受传统文化影响及高考指挥棒影响,仍然主要以成绩论英雄。目前来看缺少社会及家庭这两者的参与,必定使大学生德育教育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熊建生,程仕波.“有道”与“无声”的价值意蕴及其辩证互动: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8(1):81-85.
[2]冯培.从十九大的两大政治新论断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角色担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1-25.
[3]任立.网络环境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46-47.
[4]李远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7):9-11.
[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138.
[6]马春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绪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9,6(104):279-281+292.
[7]石昌帅.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
[8]屈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9]张睿.协同论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实施的机理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01-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