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单纯事务性的资助模式已难以有效满足困难生的需求。提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树立困难生主体地位,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立体化资助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充分彰显人文关怀,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实现资助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全员化;资助;育人;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冯睿.高校“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资助育人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41):165-167.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ies"Whole-staff-participation,Whole-Coursing,all-round"Funded Education mode
FEng Rui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it is difficul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in difficult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establishes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in need,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financial aid system of“all-round,all-round and all-round”,combines“supporting the poor”with“supporting the wisdom”,“supporting the poor”with“supporting the will”,fully demonstrates the humanistic care,and ultimately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and realizes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
Key words:Whole-staff-participation;Funded education;System
一 引言
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重视的热点问题,也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保证。政府和高校通过“奖、助、贷、补、减、免”等多样化助学措施保证了困难生群体的求学和成长。[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困难生数量不断增多,困难生类型也涵盖了经济、心理、学业、身体疾病、网络成瘾等诸多方面,常规的事务性资助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工作体系之一。[2]这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和“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对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更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 全员育人,构建“五个一”资助体系
在对困难生的资助中,应采取全员化的综合性资助模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参与到资助育人的队伍中来。高校要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完善在学校党委领导、学生资助工作领导组组织实施的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学院及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资助管理职责体系。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在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辅导员既要宣传和贯彻实施学生资助政策,更要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团体辅导、谈心谈话、宿舍走访等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接触最为频繁,应该成为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力量。
在建立学生资助工作制度的基础上,针对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和师生比过小的客观情况,学院层面还需要倡导党政领导干部、学科系骨干教师、学生干部对困难生进行资助帮扶,发挥全体师生作用,形成一支负责任、能力强的困难生资助队伍。二级学院可以建立五个一体系:一个资助领导组,党组织书记、院长为资助组长;一个学科系联系一个专业的困难生群体;一个教工党支部联系一个年级的困难生群体;一名院领导联系一名特困生;一个党员帮扶队有针对性地对困难生进行帮扶互助,让成绩优秀的党员同学与困难生结对子,帮助困难生学好专业知识,也是帮扶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学院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同伴朋辈合力帮扶,切实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凝聚力,加强了对困难生情况的了解与掌握。“五个一”资助模式在每一个层面落实资助责任人的工作责任,通过有针对性地结对帮扶,营造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种资助体系根据资助对象的特点、条件、特长、优势等综合考虑,从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专业学习成绩、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帮扶,能够保证学校资助育人理念和政策的落实落地,取得良好效果。
三 全程育人,全面推进学生成长成才
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有不同的需求,需要因势利导,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不是一次性的,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应该贯穿于困难生大学期间的全过程,包括延伸到入校之前和毕业之后。
对于新生而言需要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让他们树立在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沟通的信心。生源地助学贷款是重要的学生资助政策之一,一般在入校前或入校初就可以办理。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实践中安排专人针对高校资助政策进行宣讲,让新生了解、熟悉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体系,熟悉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的申请办理与还款程序;在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为后期资助工作的开展筑牢基础;针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实行学费缓交,保证新生报道入学不受阻碍。新生入学前后对资助政策的了解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消除后顾之忧,让学生安心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学生在感受学校关爱关怀的同时,也能够明确自身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业资助和和经济资助是两条主线。这一阶段,学生学业困难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方法不当、陷于网络游戏、忙于兼职等。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应对措施如下:资助小组深入了解困难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督促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宿舍巡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等赛事和早期接触科研项目为平台,巩固专业思想,提升学习动力。针对性的学业帮扶能够使学生成绩有较大提升,有效改善班风、学风。针对经济困难生,除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外,还可结合学校实际设立临时困难补助,设立校、院勤工助学岗位如领取报纸信件、校内公共场所保洁等;对全校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资助到位,发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缓解困难生生活压力,鼓励学生志存高远。要建立“奖助贷勤免补”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广开渠道吸收社会资金丰富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面资助,切实做到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总的来说,二、三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资助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培养受助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指向性的帮扶,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要做好毕业班困难生的服务保障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部分毕业班困难生动手能力较弱、交往能力较为欠缺,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期望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安排资助老师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鼓励学生提早参加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等素质拓展活动,提前了解未来职场和就业形势;高度重视困难生实习就业工作,适当补助家庭困难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和成本;多渠道主动联系就业单位,帮助学生寻找招聘信息,对于优秀的困难生给予优先推荐,并提供路费报销等,有效促进困难生就业。
四全方位育人,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依次由低到高排列[3]。对于困难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的是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学校要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助学金申请、评选、发放等各环节,除了规范资助程序,强化监督管理,更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要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计划”,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开展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运用好资助中的教育资源,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开展自强自立精神教育。在资助工作中要确立困难生主体地位。因家庭贫困缺乏自信是困难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帮助困难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如以大学生党员服务队为依托,组织获助学金学生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困难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定期召开专项奖学金受助学生思想汇报座谈会。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崇高信念,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加社会经验,磨练坚强意志,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在社会的大染炉里,在基层的课堂中,困难生的臂膀会因实践的淬炼变得更加坚实。困难生在参与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缓解生活压力,还能够帮助他人、适应社会、贡献社会,最终超越自我,从“由人助”转向“自助”。高校要通过宣传栏、报刊、网络等宣传励志典型和自强之星的感人事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把贫穷和磨难视作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向上,开创美好未来。
加强心理疏导。心理问题目前已经成为阻碍困难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4]。困难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困难导致的生活、学习压力过大和人际关系紧张等,这类学生一般不愿对外人谈起自身的困惑。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合力帮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了解和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精神压力,正确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看待困难;对于症状严重的学生要联合学校心理辅导站及医院共同给予帮助。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同学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理性平和的心态,谱写美好前程。
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学校要将诚信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建立诚信教育长效机制[5]。通过签定助学贷款诚信承诺书、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发出诚信做人号召等将诚信建设融入到班级建设、校园活动中去,宣讲个人征信对未来择业、工作、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真正把诚信真正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开展“助学﹒筑梦﹒铸人”“感恩成长、励志奋进”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及践行雷锋精神、优秀学生典型宣传评选等诸多载体,推进受助学生的后期教育管理,鼓励学生秉持诚信信念,感恩生活,懂得坚持、奋斗和回报,进一步将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行动准则,励志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开展分层分类资助。注重因人施策、精准帮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发生变故、心理困难、严重网络依赖、重大身体疾病学生、学业完成困难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摸排工作,健全完善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为每一位困难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帮扶计划,为不同类型的困难生专门开展心理辅导、学习帮扶、素质拓展、职业规划等活动,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促进学生在社会交往、能力建构、品质培养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高校要开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从制度机制上规范和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6],实现从保障型资助走向发展型资助,努力构建一个包含思想解困、经济解困、心理解困、学业解困的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通过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为困难学生点亮前进方向、铺就成才道路,让他们真正体验健康、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倩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资助工作途径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19):241-242.
[2]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
[3]兰芳.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发展性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9,(04):41-46.
[4]丰效坤,等.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资助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宿州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9):177-180.
[5]王娜.以“精准资助”的方式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9,(08):124-125.
[6]王莞琪.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教文汇,2019(09):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