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分析化学课程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5 11:44: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分析化学是中药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日常的分析化学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建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将科学的价值观内容应用到日常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探索、日常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及最终课程考核等途径,培养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逐渐塑造创新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本文引用格式:徐可进,等.分析化学课程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8):85-89.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Logical Thinking in the Course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XU Ke-jin,LI Na,LV Zhe,LIU Wei,LI Da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Jilin)

Abstract:Analytical chemistry is the core course of Chinese pharmacy.A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daily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especially the practical teaching.That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to establish the ability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so as to apply the content of scientific values to daily life professional teaching.Teachers develop learning interests,habits and abilities through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classroom exploration,daily teaching design,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final course assessment,and gradually shap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ies.

Key words:Analytical chemist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methods

一 引言

分析化学是探索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形态以及含量的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更是化学化工类、药学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繁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团队的组成是由化学专业的专职教师来承担,教师本身都具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且在自身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运用相关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把其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保证本门课程的学时,让学生对化学学科及药学的相关专业都树立了很强的逻辑方式和思维模式。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夯实基本操作技能,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认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科以及将来深造、走进工作岗位打下必要的、良好的坚实基础。分析化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根本宗旨和教学目的。这一学科本身就是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有科学的思考方式,通过完成分析化学的学习来进一步锻炼、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下这个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更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为根本宗旨,把锻炼大学生的创精神和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各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通过分析化学的教学,促进学生建立提出疑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发展。

二 备课阶段(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内涵)

分析化学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在这个年龄段,大学生的思想处在接受新事物,建立新的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信息媒介传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外界各种思想和文化,这个时候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与外界传播的信息相碰撞,产生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所加强,但人文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还有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升学压力骤减,自身的控制力比较薄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大学的学习多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部分同学经常旷课,极少与老师、同学交流,没有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的学习目的,就放任自流,或跟随其他同学随大流萎靡颓废;部分学生过分追求个人享乐主义,追求生活的享受;部分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容易上当受骗[2]。

\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这个系统中最不可或缺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在每个教学阶段之前要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备课,备课不是对教材内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还是一个确立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是不能忽视的,同时讨论如何将科学的价值观引入课堂也是一个重要组成。

教师作为学生参与学习不可或缺的指导者、引导者与启发者,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渗透科学的学习观念。基于此,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的发挥主导作用呢?如何指导?导什么?怎样导?只有首先把这些关键问题吃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夯实自身基础理论、实验操作技能的功底,打铁还需自身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正确的学习,把本学科内涵盖的一些基本理论牢牢掌握住,例如说概念、原理、定理、规律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同时也是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前提,没有理论作为基础,就无法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何谈解决问题。基于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是衡量学生对获取新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标准,更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进一步深造、发展的坚实基础,也使为培养具备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内化为自身发展所需能力的素质型人才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新形势下,分析化学课程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存,对知识的传授和价值关的引导需要正确对待,在传统课堂中,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育人的现象,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甚至没有相应的德育教育。教师的根本是“教书育人”,但是部分教师虽然具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但自身的育德意识欠缺和育德能力有限,同样不能较好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立德树人”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分析化学课程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内容结合度和融入度不好;实践中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常常独立各自存在,也没有时效性和亲和度,实际中的效果不佳[2]。

淡化专一学科意识,向周围发散、延伸,与关联学科充分联系分析化学作为药学类、中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这也意味着对分析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应该仅从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本身出发,而是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来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对各个章节所授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分析化学的意义及作用,建立初步的科学素养,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化学与后期的专业课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药物制剂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从与这些相关学科相关的知识点切入进行教学。例如,许多临床药物的有效药用成分测定、杂质的分离方法等所涉及方法、手段,都是离不开分析化学。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内容也离不开分析化学,比如装修材料、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残留的检测;酸碱滴定法来测定白酒和酱油的总酸度值;以及水管内日常用水的漂白剂残留、水果蔬菜中残留农药的含量测定等都需要分析化学的相关知识[3]。在课堂上,充分应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分析化学的求知欲。除此之外,在不改变教材基础内容大方向的前提下,遵循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的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配合方便的电子资源,恰当的介绍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先进成果及其发展动态等,拓宽学生的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三课程思政融入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的探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出相关课程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才会带动学生的思考兴趣,教师要对其适时透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生之间分组进行讨论、相互补充并最终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将结论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在每一章的授课内容中通过对应的具体应用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思考中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只能够分析出主要原理内容、方法应用,是比较浅层的初级,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科学素养。分析化学这一课程是一门精密的学科,除了表面上这些基本的思路原理,更关键的是需要通过相关细节问题,例如试样的量取、试剂的配置和具体用量、实验条件的掌控及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等。对此现象,我们应该把原理分析做为主干,调整学生的问题思考方向,训练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在这样逐渐的启发透导中,学生就会形成更系统知识体系,逐渐学会独立全面的解决复杂问题。这样不单单能够对课本上的基本原理进行巩固和测验,还能培养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有助于他们建立对于分析化学以及后续学科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好学、健康的心理品质[4]。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注意力向智力开发、能力发展和创造提高方面转移,采用合适的方法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过去的教学可能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和结论,在意的是学习的过程,但现在素质教育才是最终目标,我们要注重各个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侧重于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和生产应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领者、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对于“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这一内容,在教学中首先要分别讲授准确度和误差这两个概念,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比两者的异同来明确二者的特点,在概念层次的基础上来整体把握本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布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让学生单独完成。如分析化学在中药材质量分析中的应用、非水滴定法在药物的含量测定的应用、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对相关分析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学生在独立思考这些问题是,要主动的收集资料、筛选观点、组织内容,在这个自主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深层次构建,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判断力及文字组织、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也奠定了日后在工作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单单学到了理论知识,更是武装了头脑,缩短学生的成才年限。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提高了自信心,有了一种最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四 教学方式设计

分析化学是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生物制药等专业于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由理论课与实验课组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课上教师通过概念、数据、公式推导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实验课通过学生预习、实际操作验证理论结果,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实践理论与方法,课堂采用讲授、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知识板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定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绪论,对学生讲解本学科的科学性及如何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5]。通过误差与分析数据章节的课堂讨论,重点强调数据的真实、严谨。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通过初步的自主学习,将科学思维带进实践操作。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体现数据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严格把关数据作假、伪造数据等行为。实践教学中,教师提供实践教学视频录像等素材资料,并演示规范的操作,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解决方案;开展第二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运用至实践中,在实践中解决理论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热爱,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本领的热情,遇到困难勇于前进的精神[6];利用假期和实践小学期,走出校门,走进药企,了解社会需求,挖掘课程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增关减外双通道。即减少外在认知任务,增加相关认知任务(图1)。教学内容可视化后,以简洁的、清晰的、统一的界面呈现,降低了外在认知负荷,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增加额外的相关认知任务。



\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突越范围的记忆中,利用可视化表征手段的同时,增加了相关的认知任务1和2,同时用过可视化的手段将内在认知任务和相关认知任务关联(图2),可视化呈现以后,再观察内在认知任务本身,不难发现:加减的分式的分式相同,只是分母为n,且下标与Ψ的对应,所以可以总结为:大滴小,小数加,大数减,分子同,下标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认负荷,更方便记忆。

\
 


视听双通道。利用语言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增加学生有效学习记忆,降低认知负荷。认知科学认为记忆至少需要两个信息处理器参与工作,分别是视觉处理和听觉处理。因此视听结合的教与学的形式,对认知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利用视听双通道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加工和认知的完成[7]。

五课堂管理

1.课堂上对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情景,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讨论结果。
2.充分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
3.实验操作,演示,小组讨论,案例设计。
4.成立学习小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自行设计实践性较强的实验。
5.组织讲座、参观,通过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政课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系统化教学,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讨论、计划、决策、实施、及结果评价的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变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总结和反思,培养主动学习的一种能力。大学课堂的教学过程管理中即包括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提高。课程思政对教学的促进是双方面的,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管理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甚至延伸到终身学习过程。

(一)大学课堂过程管理实施原则

包括:事先规划原则;教学内容全面原则;教学管理按计划执行原则;评价结果反馈及时性原则;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评价标准动态管理原则;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同步原则。

(二)教学过程管理的实施思路

1.教师和学生事先都有充分的准备,教师全面熟悉课程结构、内容,充分熟悉课程和学生情况。学生通过教学考核自己应该能够把握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内容。
2.课堂设计包括课程管理过程及步骤,课堂有序进行,设计好各个环节及所对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各个环节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应用能力有综合的评价,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3.课堂中按照课程过程管理实施并及时做好评价记录,告知学生评价结果并给与积极引导,使之朝向正确的目标方向。
4.要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的变化动态的管理、调整和完善过程管理方案和评价标准体系。

(三)评价系统

可包括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专业知识结构掌握水平评价、综合应用能力评价、沟通能力评价、专业知识总结能力评价等。在药物分析学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及课堂过程管理是有必要的。且药物分析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绝不可以与实践教学脱离,教学中需要学生形成全面的药品质量控制观念,可结合学生质量观念和实践中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理论和实验课堂的全过程管理,科学评价,及时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六 课程考核

设计多角度评价考核方式作为评价手段,设计考核操作流程及结果考核的量化指标。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掌握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相长目标,形成良性循环。多角度考核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中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课后学习方法,推动知识的积累和自我价值的展现,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8]。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组成。通过期中考试、课堂提问、讨论、课后小结、小组汇报、考勤、课堂表现等,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其中,期中考试内容要求为四大滴定中滴定原理、滴定方式、滴定、含量计算等方面内容;课后小结要求学生分组将所学内容按照章节以书面或者PPT形式进行小结汇报,并通过文献阅读、上网检索、小组讨论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其最终呈现内容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对重点、难点和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进行评价,与传统的卷面评分相比,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的主要方式[9-11]其结果往往更真实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验方案设计考核是指学生自选一个教师布置的实验题目,通过文献阅读、上网检索、小组讨论等手段进行实验方法整理,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提出实验方案的的合理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情况评定成绩;课堂表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参与、发言等情况评定成绩,通过平时学习中积累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建立科学素养,塑造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郁韵秋,邹艳,姜琳琳,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9(05):374-375.
[2]麻秋娟,等.基于“课程思政”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0):291-292.
[3]段文军.针对药学专业特点调整分析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5(06).
[4]刘玉.项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24).
[5]李小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展望.2016(35).
[6]刘学国,邢小静,薛刚,等.高校转型背景下分析化学教学改革设想[J].山东化工.2017(02).
[7]刘丽.认知负荷视域下“分析化学”知识可视化的建构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101):183-185.
[8]季桂娟,齐菊锐,周艺博.浅谈分析化学设计实验与发散思维的培养[J]科技风,2019(26):78.
[9]熊志立,刘伟禄,秦峰,等.药学教育中分析化学实验规范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7,20(01):120-122+125.
[10]郭伟.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01):134-135.
[11]刘利红.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思考[J].广州化工,2019,47(16):154-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