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3 15:09: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面对当今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结合我校“三海一核”领域技术人才培养需求,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我校该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课堂理论讲授结合热点讨论,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设置实验课,启发思维,促进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认识;设立慕课在线知识点剖析,强化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任月明,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20,7(55):123-127.

Enlighten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N Yue-ming,WANG Shuo,LIU Zhi-liang,CHEN Rong-rong,LIU Jing-yuan,LI Ru-mi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Abstrac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basic national policy and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fered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Facing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hortage of resourc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eds of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three seas and one nuclear”in our school.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of our school.Through the classroom theory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hot topic discussion,it enhance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terest of student.Setting up experimental class and enlightening thinking will promot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actice.To set up on-line knowledge point analysis of Mooc class,it will strengthen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ey and difficult knowledg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Enlightenment

一 引言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策略[1-4],长久以来我国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也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能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率快,污染量也在指数型增长[5-8]。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都陷入病毒快速传播,导致对人体健康的损坏,学校、企业、商场等全面停工,这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而中国经济受损也会大面积地影响周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从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到今天举国抗疫的新型冠状肺炎的大流行,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存在的问题?痛定思痛,加强环保教育,重新梳理人与自然、经济与发展关系在今天信息社会发展大潮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高等院校关于环境教育的普及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究竟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大学生学到环境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并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保护环境,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贯穿到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自己和身边做起。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通识教育课程是为我校各专业、各学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破坏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掌握最终解决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实施及发展方向。这门课程能使学生获得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法律的基本知识,同时能引导学生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对于非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因其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导致课程体系枯燥无味。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方式缺乏生动性和活力,学生往往感到课堂乏味没有听课兴趣,同时也失去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即提高人才创新和能动意识,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因此,对面向非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

 
结合我校“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详细介绍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被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程体系后的建设情况,课堂上结合讨论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环保法规、循环经济等概念,并围绕学生关心的环境与健康问题设置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结合慕课的教学方式,让在校大学生及社会相关人士都有机会了解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二 课程建设结构及其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我校教改后加大力度建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被纳入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能源等问题凸显之下,对学生开展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性。该课程分为知识点教学、动手实验课程以及慕课教学三部分,同时伴有多元的考核方式。线下课堂由环保热点引入教学内容,结合生动讲解和热点讨论,让学生们带着兴趣感同身受的充分了解有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设立实际动手实验及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慕课的教学模式,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学习本门课程,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同学们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本门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全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
 



(一)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理论课程共设置24学时知识点讲授,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一的教师讲述为主,本课程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的同时,将环保和经济发展热点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课上首先用短片或新闻等形式提出当堂要讲授的问题,然后介绍目前国内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困境,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点产生兴趣,教师再进行系统的讲解,并结合热点问题让学生分组分析并讨论,课堂或者课后作业陈述自己的观点。在课程内容方面,从能源与环保、固体废物污染及治理、环境保护途径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等多方向介绍。课上为学生设置讨论问题,引领同学更加深入的思考,如:(1)当今社会能源危机十分严峻,化石能源的储备量逐步降低,哪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能代替化石能源?(2)大气污染PM2.5如此严重的原因,其主要气体污染物是哪种物质?(3)城市污水处理包括哪些过程,是否能将处理步骤重新优化?(4)固体废物包括许多金属废物,属于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如何分离出来达到再利用?(5)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包括哪些方面?(6)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有哪些,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以身作则的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7)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各职业如何在保证利益的同时提高环保意识?(8)结合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分析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让同学们带着兴趣进入课堂,教师讲解后将思考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借鉴,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全面认识环境和能源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思想观念。

为了提升课堂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将搜集大量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优秀作品,将其中关于能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循环再利用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从原理上为学生解析作品的获奖理由,将不同形式的创意、理念、产品和实践调查报告等成果,制作成电子形式的发明制造和计算机软件产品,作为课堂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习和实践的热情。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技作品竞赛,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使这门课程变得更具吸引力。

(二)切身感受的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同学们加深对基本理论、反应性能的理解,同时掌握基本试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会提高学生们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高效培养学生的思考及动手能力,我们将部分实验课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中,结合课堂教学将学生身边切实关注和发生的问题设置为实验项目,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能感同身受的了解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们记忆并引发思考。课程共设置5个实验16学时完成。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水等样品的采集方法,熟悉环境分析领域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亲自监测水中有机物、重金属、大气中PM2.5的浓度以及大气中噪声污染程度,了解天然水体酸碱性质、溶解氧、颗粒物等指示水体污染的指标测定方法,认识蔬菜和水果中致癌物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和含量。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课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习理论,又验证了课堂的知识,唤起对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使学生了解实验器材,以及操作的规范,与此同时,向学生们普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使学生大幅度提高做实验的严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得到锻炼。

在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实验操作及原理后,教师将联合学校环保协会和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保护宣讲活动,邀请来自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环境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介绍,介绍当今环保仍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等所采取的的措施。针对课本上实验室方法与实际生产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给出解释。还可以通过课堂、网络微信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进行视频参光实验室及厂房的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认识更多的实际器材,还更能让学生接近并了解社会。

(三)知识互补的慕课教学

慕课是一种线上教学的新方法,正受到全世界学习者的青睐[9-15]。慕课具有一定开放性,学习者的数量不受限制,对课程入门要求不高,只要对课程有兴趣,一部联网电脑或手机就可以学习。慕课还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在慕课平台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课程,在线课程让高校的课程更加全球化。此外慕课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的优秀课程,这对整个教育体系都带来了帮助。

结合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的提升,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将环保知识深深植入学生心里,争取将本课程打造成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更好地传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课程线上慕课内容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将课堂理论授课每章的内容打破成小的知识点,结合这些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录制在线视频课程40学时,每个知识点15min讲授,与课堂同步播放,让学生们可以通过视频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以及课后深入的复习。每小节学习后,配合相应的在线测试平分,以及时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另一种采用直播见面课的形式共8学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如对核废料的处理、白色污染等专题)进行具体分析讲,课上同时进行互动答题,根据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教师将进行充分的讲解,零距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采用慕课方式的课程的传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量,促进同学们更加有兴趣地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学习,更加能从根本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扩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本课程慕课通过智慧树在线平台完成录制、剪辑和播放,不但本校学生、外校相关学生及社会人员均可通过网络知识点的学习,并结合网上习题测试,取得相应的学分。促进学生及社会环保人士全面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从而提升该课程在整个社会的“知名度”。以此,增进全国高校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的重视。

(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以往总是采取期末论文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些同学从不思考,考试前网上匆忙查找资料,对考试应付了之,抄袭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同学们真正受益于考核掌握知识点,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着重讲解被疏忽的知识点。本课程最后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一张试卷的成绩上。课程考核成绩由3部分组成:一是线下实际课堂讲授内容与讨论相结合的考评占40%;二是实验报告结合试验数据整理的考核占40%;三是线上课程知识点网络答题考核占20%。多元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评。

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意义

从全球角度,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但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因此必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当今中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201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再部署和新要求。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便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这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观”即:(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4)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5)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6)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7)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8)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教育我们在新时代,要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将系统思维、生态思维提升和纳入到辩证思维当中,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按照自然、社会和人类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的方式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领会习主席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这些观念无不例外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理解与认识,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高校园丁,应结合专业知识为整个社会的环境文化氛围建设贡献力量。为此,开展这门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育是可以从思想上改善人类错误的方法,开设本门课程将不仅仅造福于广大的大学生,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课程很可能被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给每一个爱学习的人在精神上提供指引,这便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初衷。同时希望这种帮助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更多地是让同学们在行为上、生活上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小事做起,保护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为整个地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门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是改正人类错误的最根本的方法。该课程通过介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环境管理体系,说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以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课程结构的精练,灵活多样的理论授课、可以切身感受的动手实验、知识互补的网络慕课还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建立,使得原本呆板的课程变得生气勃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途径,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同时,掌握如何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并能自主的提出相应的技术治理措施。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将可持续发展由星星之火汇成可以燎原之势,保证地球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

参考文献

[1]谭西良,李兵,谭晴雪.环境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原因及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9(5):182-183.
[2]赵永华,彭本奇,姜延书.可持续发展论[J].学术交流,1986(03):11-14.
[3]赵丽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7(4):16-16.
[4]夏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1996(11):14-18.
[5]王金南,宁淼,孙亚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5):7-12.
[6]田玉军,巨天珍,任正武.国内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3):37-39.
[7]种云霄,胡洪营,钱易.大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2):36-40.
[8]张新钰,辛宝东,王晓红,等.我国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3):134-141.
[9]邓宏钟,李孟军,迟妍,等.“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5-7.
[10]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11]姜艳玲,国荣,付婷婷.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9-113.
[12]杨丽琴.慕课、SPOC和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应用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6):240-241.
[13]彭艳琼.“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5,(41):106-107.
[14]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开放学习研究,2013,(5):31-36.
[15]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译),何欣蕾(译).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