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安全伦理融入高职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3 09:53: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高职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从赏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学生开展安全伦理教育,引导学生觉悟生命价值,以培养其安全伦理、安全意识为落脚点和最终目标,促进主动的安全自律习惯养成。经教学实践验证,学生反应效果良好。提出了将安全伦理融入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安全伦理;安全教育;传统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李仲良,等.安全伦理融入高职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6):146-148.

Th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Safety Eth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LI Zhong-liang,LAN Wei-hing,XU Zhong-you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afety Engineering,Nanning Guangxi)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safet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ents’formation of active safety self-discipline habit and cultivate safety ethics and safety consciousness,this paper carry out safety ethics education for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eciative read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and then guiding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life.The teaching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students were agreed with such the method.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eer,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making safety ethics blend into safety education.

Key words:Safety ethics;Safety educ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一 引言

近年来,自治区各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在国家重视及自身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各类不安全事件依然呈高发态势,如炎热夏季学生溺水事件等,安全教育仍存在明显不足。当前,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以基础性安全知识的“注入式”技能教育为主,缺少层次性,思想深度不够,学生被动接受,实践参与性不足。缺少对现实案例的深度剖析,学生感觉与自身无关[1],没有我要主动安全的意识。承担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辅导员,客观原因上他们往往缺乏相关的系统安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2],一定程度上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安全问题的本质是人的内心安全。人的内心安全问题仅靠技术层面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应加强人学角度的审视与引导。安全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自然性与社会性、横断性与独立性决定了安全专业教育的公共性、伦理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等本质属性,安全教育必须注重伦理道德教育[3]。安全教育课程,增加安全伦理学等人学课程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4],应该把培养自主主动安全人作为核心目标,而非技术或工具性安全人。将安全伦理学融入安全教育课程,可为高职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及各类教育机构提供有益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可以在学生心理内部引导、内因控制方面加快其安全伦理、安全意识的养成,促使其自主进行安全技能学习。

\

 
二 安全伦理的概念与内涵

安全伦理学,是保存生命原则与生存、自由、平等的正义原则在安全活动中的综合应用,以人们在生存和生活等安全活动领域中的安全道德现象为研究分析对象,通过对生存和生活等安全活动、安全保障进行伦理批判,指出从事安全活动的主体必须遵循一定的安全制度和道德规范。

安全科学是一个技术不断演进的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安全道德问题,安全科学理论和伦理已经高度结合[5]。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伦理关怀所造就出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直的道德真诚是一种粘合剂,能把安全科学决策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将危险因素尽可能地排除[6]。

安全教育需要运用“伦理关怀”来建立“道德的”心灵阵地,强调对生命价值的敬畏,以满足个体安全需要的最基本需要。需要用安全伦理或安全行为道德规范来限制“不道德”的安全活动和利益冲突[7],以应对生活中所出现的复杂的“多层面价值问题”。

三安全伦理教育的作用

1.将安全伦理内容渗透到安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觉悟生命、敬畏生命,促使其生命质量的提升。高职学生漠视、消磨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觉悟教育来引导其体验并感悟生命真谛,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只有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安全意识,学生才能主动的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安全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道德,安全道德的内在要求就是保障生命健康的延续,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8]。保存生命原则是安全伦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敬畏生命,是安全教育工作中应持有的最基本信仰和安全理念。安全伦理道德的价值观立足于集体的生命安全健康,基于对生命安全的敬畏,包含了家庭责任美德、社会责任公德、职业素养道德等内容,并由此来协调个人、他人、家庭、社会等群体之间的利益相互关系,是一种友爱的、积极的意识和认知态度[7,9]。

2.将安全伦理内容渗透到安全教育活动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对遵守校规校纪和各项制度规定的道德感。对学生而言,确保安全就是一种“孝道”,就是践行“感恩”,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就是人生的最大财富,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本人及其父母亲人。学生懂得感恩,在精神上才不会空虚、孤独,不会漠视生命的价值,他们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他人心存感激、尊重和宽容,才能觉悟人生的意义,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安全伦理、安全道德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遵守各项规定的道德感,进而主动遵守校规校纪等各项规定。

3.将安全伦理内容渗透到安全教育活动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自律习惯。安全伦理的核心内容是安全道德,可在学生心理深处、内因控制方面引导其遵守社会公德等公序良俗,通过安全伦理、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可促使其自主学习相关安全技能,形成主动安全自律的良好习惯。

四 将安全伦理融入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更新安全教育理念


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是切实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的大事,学生安全伦理、安全意识的强弱、安全防范能力的高低、安全责任的优劣等会直接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应大力发展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应急安全协同育人系统体系,建设完善有效的安全氛围育人环境,并将其有效融入学校三全育人进程,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安全教育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应把培养“自主主动安全人”作为核心目标,而非“技术或工具性安全人”,不断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思想内涵与深度。在开展传统安全通识类课程时,诸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等,应避免单纯的“注入式”技术或技能输入,须加强学生内在心理认知的安全伦理、应急安全意识培养,将道德与技能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内因层面的引导教育,使安全教育由“被动管理模式”向“主动安全执行模式”转变。

(二)革新安全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要结合当代学生不断变化的特点,持续提高安全教育任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完善安全教育实训基地,革新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情景等,将安全伦理教育与安全技能教育紧密结合,将安全技能教育与生命教育、生命价值(成本核算)教育相融合。安全教育课程涉及行业多、范围广,课程内容无需求大求全,应将提高学生的安全伦理、安全意识作为主要目标。应将安全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融合,树立学生安全教育的阵地意识、危机意识、防范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落实国家关于“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目标[2]。

笔者通过对任职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安全类专业学生的安全道德认知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退化现象。因此,对学生应广泛开展安全责任、生命教育、安全道德、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等安全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应急安全协同育人工作,以抵制学生安全道德认知水平退化进程,提高其安全道德认知水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安全个人品德,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改革方案》中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协同育人机制的任务要求。例如,夜间在市区道路上骑行电动车时主动打开近光灯,既是对个人安全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尽责,是具有良好安全道德的一种体现。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任课教师在安全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训指导,严格执行任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实践制度,提高教师洞晓企业职业技能的核心需求与实践能力水平。

(三)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安全伦理,开展安全教育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安全伦理,潘国军为数十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宣讲《儒家文化与安全生产》、为企业班组长宣讲《弟子规与安全》课程后,起到了良好效果,很多人因此对安全管理实现了由被动性到主动性的根本转变[10]。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语句均渗透着深刻的安全伦理内容。可以从“个人安全,就是尽孝”角度解读的国学经典很多,《弟子规》中有“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忠也。”《论语》中有“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都很惦记我们的安全健康,我们的健康安全就是父母的最大安慰。中国传统文化,看似一两句话像儿歌一样一带而过,但如果我们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紧密联系,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历朝历代千百年来的案例积累而成的社会伦理。我们古圣先贤将这些饱含深刻道理的社会事实提升为一种社会理论,一种清晰的道德标准,一种伦理理念。传统文化无论是对学校的安全教育,还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拓展安全协同育人途径

安全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紧跟企业应急安全工作需要,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不断更新安全职业教育观念,持续拓展校园内外安全教育活动形式内容。在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月”期间,设置相应的应急安全主题教育,根据需要可以定期开展:突发状况应急安全模拟演练、社会安全实践、安全逃生知识或技能竞赛、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大赛、校园安全应急巡查队、事故案例剖析交流会、应急安全相关主题辩论赛、安全应急标语大赛、应急安全协会、专家工作站、应急安全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切实提高学生应急安全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应急安全技术技能人才。

五 实践效果

在安全专业授课过程中,笔者将传统文化中的安全伦理融入安全课程教学内容中,并通过适当案例解读。将该安全伦理、安全道德教育模式与之前统一安全教育教材的教育模式相比较,对本校已开展该教育模式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反应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

\
 


由表1可知,共计有91.43%的学生认为比之前的教育模式好,可以促进个人更主动学习相应的安全技能知识;没有人认为该模式较之前更差。有8.57%的学生认为与之前的教育模式差不多或一般,主要理由是个人此前较少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认为老师应该更深入进行讲解,并更多地与现实社会情况想联系。

从赏读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安全伦理、安全道德教育,可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一种精神,也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强化文化认同,弘扬文化自信,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安全伦理,开展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伦理、安全意识,促使其由“被动安全”向“我要主动安全”的根本转变,促使其主动的安全自律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蓝翀.关于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反思[J].广西教育,2013,(5):9-10.
[2]岑汉成.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5,(1):12-13.
[3]牛金成,韩秋莹.从安全科学的本质看安全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0):115-120.
[4]阳富强,刘晓霞,黄萍,等.大学生安全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化工高等教育,2017,(5):92-96.
[5]刘星.关于安全生产道德建设的若干认识问题[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100-103.
[6]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8):46-53.
[7]刘星.安全伦理与安全生产——解析安全伦理命题,制定“道德的”安全生产激励政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6):79-86.
[8]张景林,蔡天富.构思“安全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7-12.
[9]徐雄伟.提升大学生安全道德修养略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42-43.
[10]潘国军.安全伦理对安全生产领域的深层次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75-1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