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以北京农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17:22: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强化农业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对提升在校大学生思想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结合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根据长期的课程研究体会,积极挖掘农业院校实践教学,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创新及拓展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马俊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探究——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0):69-72.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With Exampl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MA Jun-yu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improving ideologica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combined with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long-term experience of course research,this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practical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plores innovative and developing wa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eaching;Reform;Exploration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农业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有相同的问题,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基于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多年以来长期进行的实践改革探索,笔者尝试研究农业院校“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引导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努力把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做到知行统一[1]。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概述

(一)“基础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贯彻党性原则、意识形态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依托,更是健全和稳固大学思政教育质量的首选[2]。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在“基础课”中都得到了较好的渗透,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其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同时,“基础课”具有哲学、法律、政治和品德修养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无论是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较为突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大学生这一中坚力量的支持,同时大学生本身还承担国家建设的责任和使命。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法律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其是贯彻我党全新的理论基础的体现。新的社会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与时俱进,还要强化其实践教学工作,所以,“基础课”本身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同时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特点

如果高职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基础课”理论知识,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学生对所授理论知识的认同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针对“基础课”采取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基础课”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同时明晰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础课”理论观点的认识发生转变,从不认同到认同,从认同到信仰,最后上升到行动中。

1.“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具有教育性质的社会性活动。“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引导、组织和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基础课”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解读和释义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既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又能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为此,“基础课”实践教学不但具有理论教学的基本特征,还是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势互补的教学整体,更是“基础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2.“基础课”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教学性。“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与一般社会性实践活动相比较既存在共性又有区别性。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相同,都是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之间有存在一定的去区别性,比如说两者的内涵不同、课程性质不同,等等。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常见的活动包括便民服务、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这是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形式,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于社会调查与服务,虽然具有较为宽泛的实践性,但是缺乏有效的课程性,更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持。然而,“基础课”实践活动就不一样了,其是“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教育和教学的双重功能。“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亲身体验,体验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修为,最终实现“基础课”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理论教学性。在“基础课”实践教育中不但有具体的教学计划,还有具体的课时编排,“基础课”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构成“基础课”教学。

3.“基础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注点存在不同。不同的课程实践教学具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就以专业课实践教学来说,其实践教学活动重点关注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提升,为学生步入社会满足工作岗位需求而做准备。比如说,师范专业的学生步入校园进行实习,既可以展示自身的教学技能,还是对自身学业成果的检验;医科专业的学生在医院进行临床或者护理学习,目的就是学会临床或者护理科研的基本方法。而“基础课”实践教学则更加关注于“实践检验真理”这一目的,即在实践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完成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利用正确的心态、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事物,建立良好的好人际关系。

(三)农业院校“基础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利因素

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灌输,对于其思想以及三观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如果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发挥对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即使该理论知识再好也是徒劳无功的。只有让学生亲自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于其今后的良好成长具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接受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

以农业院校为例,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为此,只有将“基础课”课堂教学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农业院校是以人才培养为市场导向,着重强调教学的适用性,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这一培养模式,而这就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农业院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予以高度的重视。主要是因为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保持一致的。农业院校为其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农业院校加强以理想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为良好的学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精神支持。

其次,农业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了一直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经过无数次的教师教学专题培训之后,广大教师能够对自身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更新。“基础课”教师也是如此,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基础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并逐渐把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农业院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的特点。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动手实践能力,农业院校的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还是较为突出的,他们爱动手,也勇于创新,同“基础课”理论学习相比较而言,他们更注重于实践学习,因为实践课程学习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情趣,更能展现出学生本身的能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乐于接受“基础课”实践教学这种方式,这就为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农业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农科专业高等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理论与实践成果,具备从事农业及相关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教育思想和观念,以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挑战。北京农学院在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增加和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自从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仍需要提高

虽然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落地操作中,针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和实施方案,还存在着各部门的配合协调和保障缺位的一定问题。从工作职责上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由学校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个部门具体负责,各门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安排清晰明了,职能部门工作到位,理论上应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现实工作中,各学校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要求缺乏统一规定的现象,各单位的配合都没有具体规定。因此,无论从学院层面还是系部,包括课程的参与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二)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网络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等制约,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的方式进行,从形式上来说普遍比较单一。实践内容方面则侧重在常规传统活动,聚焦社会问题多,聚焦学生个人成长问题少。而且囿于经费、安全保障、时间以及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普遍存在深度和广度不足的现象。

(三)学生兴趣不高,教师重视不足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相对更高。专业课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相对固定,多年变化不大。专业课教师只要把本专业的知识学懂弄透,传授给学生就基本上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但是对思政课、特别是“基础课”而言,由于课本涵盖道德、法律、价值观等内容,涉及面较宽,要求教师在学懂弄通本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博览群书,掌握多种人文学科知识,既要专,又要博,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时代教学对象的特点,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相关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实践教学则需要教师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教师既要设计、指导、组织教学,又要保障学生安全,还要与学院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沟通[4]。

(四)缺乏校级协调保障机制

实践教学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学院各系部和各行政部门积极和通力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纵观各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从教学时数、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学生实训、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循。但是在实际教学运行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的规定和方案不能完全落地现象,或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原则性规定,或是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的量化指标、学生参课的考评制度、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实际评定,以及各系部及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都缺乏明确的制度性规定。这种现象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开设的目的。而这些工作的完成,如果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具备相当的操作难度[5]。

三 农业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和拓展

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相较而言,农业院校实际推进“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进程较为缓慢,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基于北京农学院相关教学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有自身的一定优势:农业院校有着丰富的传统,学科竞赛、校园文化、志愿精神、社团表演、朋辈榜样等是重要的德育资源,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农业院校完全可以挖掘出身农业院校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

(一)根据学生实际状况挖掘农业特色实践教学资源

农业院校学生偏重感性思维,也就是喜欢教师通过形象和具体的、故事的形式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农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农业特色资源,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校充分挖掘各专业知名专家的资源,根据2018版教材不同章节内容和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科学设计专业课教师进思政课堂计划,每学期安排1-2次资深教授进课堂讲爱国、讲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把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落在具体的行业上,把诚实守信印记在一言一行的规范里,进而使学生真正学深学透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重视“参与式”、“互动式”等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教学

“基础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基础课”教师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积极与学校的组织宣传、党团、校办产业处等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了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科教兴村示范点学习、“北农榜样”拍摄、乡村第一书记走访等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们走入乡村,站在田间地头,看到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得科研成果时,充满自豪和崇敬,在听到农民对学校高度评价时,倍感作为农业院校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暑期三下乡中,同学们帮助优化农作物品种、实施病虫害防治、宣传牲畜繁育知识、提供法律咨询援助、普及金融知识等,大家通过实践活动坚定了自身的抱负和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学农教育结合,让学生们得到了快速成长。

四 结语

农业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征,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知道,农业院校的学生感性、形象思维较强,而理论分析能力相对较弱,适合参与式或互动式的灵活教学方式,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通过互动和体验进行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基础课”课堂实践为例,选定主题,采用演讲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讲,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三)利用新媒体让实践教学更灵活、更时尚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顺应时代发展,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及公众号、手机移动学习平台、微博等方式,注重与大学生开展深度交流和指导。近年来,我校“基础课”教师在搭建和畅通学生的沟通渠道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先后开展了家乡近五年发展变化、本专业近五年发展变化的调研,组织访谈了我身边的榜样、本专业的资深教师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小组为单位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微信群、问卷星等新媒体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调研活动,利用软件数据分析系统科学分析调研数据,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大家将社会实践与个人兴趣相结合,激发了自己专业兴趣与理论学习能力[6]。

(四)融入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探索特色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当代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任,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在招生来源、经济状况、专业思想和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农业院校学生群体在心理状况上存在着差异性,针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成为重要的任务。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件需要殚精竭虑的事业。老师是课堂上最重要的主角,我们要用心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编写好每一个课堂剧本,掌握好每一次的课程进度,才能让这个舞台对学生的一生形成影响。我们将持续不断勇于实践,通过尝试调整思政课的“剧本”,让思政课更能吸引自己、吸引学生,让农业院校的思政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胡剑.论理工类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3):66-67
[2]叶金波.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1):43-45+51.
[3]桂文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以微媒体为主开展网络教学[J].法制博览,2019(9):285-286
[4]赵春丽,赵婧怡.“校园微调研,大家广参与”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82-85.
[5]陈香珠.融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的思政教学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7):49-53.
[6]何玲.“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1):79-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