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挑战与实施战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17:05: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双一流”建设项目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下的产物,其目的是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间的差距。“双一流”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465个一流学科,将学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双一流”政策的推动下,学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学科建设需要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为终极目标,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态;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王玉敏.“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挑战与实施战略[J].教育现代化,2020,7(36):126-128.

Challenges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 Class"

WANG Yu-min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Abstract:“Double-first-class”project is produced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purpose i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advanced countries in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The project of“double-first-class”had put forward 465 first-class disciplines definitely,which had promote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o a new height.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double-first-class”policy,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hould start from training talents based on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eam,and aim 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discipline ecology,which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and guarante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

Key words:Double first class;Discipline construction;Discipline ecology;Evaluation

一 引言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双一流”建设基本原则[1,2]。紧接着教育部联合各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接着,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列出了465个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开始实施,证明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点[3,4]。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5]。

“双一流”建设目的是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态势,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差距的政策创新。在“双一流”政策推动下,各级高校纷纷做出响应和讨论,推进“双一流”建设,然而如果对于“双一流”建设的本质、核心、实施及特征的内涵理解不够,容易流于形式上对于“211”、“985”工程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单纯模仿借鉴。

二“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只有建成一流学科,才有可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在“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学科建设的发展模式应有利于人才培养,注重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涵养,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培育或引进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保证人才良好的科研环境。

(二)学科建设的目标是调整学科生态

从20世纪末开始的院校综合化浪潮使得高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稀释,专业设置重复,同质化倾向加剧。学科生态呈现多维度、同质化、低水平扩张的态势。因此,在“双一流”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深度调整学科,优化学科布局,厚植学科基础,挖掘学科潜力,同时适应国内发展需求,凝练学科特色和学科方向,打造独特优势,形成学科高峰。对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方面,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动态,在学科领域抢占先机。为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应鼓励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鼓励发表基础性的、原创性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全面提升论文的质量和水平[6]。为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不断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调整经费结构,是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7]。

\

 
三“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的实施战略

(一)加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的道德水平建设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双一流”背景下应加强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建设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实施“黄大年”示范团队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培育教师诚实守信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避免出现学术造假、篡改履历、无序流动的状况。

在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过程中,重视职业道德评估,加强道德素养教育,统一教师的价值理念,避免“金钱至上”的不良倾向。同时构建高校人才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教师的任职履历、受教育经历、兼职信息、诚信状况等,约束教师的无序流动。

2.完善师资队伍的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

在新形势下,需要深化人事制度,构建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奖惩制度,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改进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人力资本价值,增加一线教师队伍的薪酬待遇,将薪酬待遇与履职年限和实际贡献挂钩,鼓励高校教师长期稳定为学校服务,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优化师资队伍的高效管理

为实现人才的有效管理,高校需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步改善科研条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强化学科建设,满足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成就的需求,实现人才吸引和人才引进的目标。增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健全构建优秀文化环境,增强高校的凝聚力,激发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提高待遇和增进感情高效管理师资队伍。

4.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在课程导向、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课程评级价、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注重核心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关注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改进课程评价方式,引入小组成果、课堂发言及表现、论文或作品及其他评价方式,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目的;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从记忆-理解-应用的低阶思维渡到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的过渡,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石。

(二)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

1.调整学科生态,避免院校定位同质化和学科生态结构耗散。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的同质化与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学科同质化和生态结构耗散是院校在学科布局上贪大求全、盲目扩张导致的不良后果。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以不同的学科体系来满足社会不同的需求,适应学科交叉与综合发展的需要,集中学科成果,强化学科贡献,保持学科优势。鼓励学科交叉、合作和融合,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链,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滋养的学科共生体系[3],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优势学科群,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学科发展要遵循多样性发展、竞争发展、系统发展的机制,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竞争与合作的良好生态,促进学科的产出和规模,提升学科的整体竞争力[8]。研究表明,多种类、多层级的学科结构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创新型成果,如20世纪的后25年中,95项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中有45项属于交叉学科,占47.4%。学科生态的多样性包括学科种类的多样性和学科层级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学科有助于增强学科的抗风险能力,为学科成长提供缓冲机制,适应缩短的科技变革周期,减小学科被淘汰的几率。不同层级的学科在学科生态中的发展水平作用不同,应充分发挥各层级学科的优势及特色,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2.完善学科评价机制,激发多方潜力和发展活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自2002年开始实施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的结果对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其评估成果已成为政府及高校制定学科发展政策的主要依据。如2016年到2017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共有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分为A+,A,A-,B+,B,B-,C+,C,C-,和其他十个层级,其结果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影响作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应当分类管理、差异化发展。因此评价机制应当注重评价要素的包容性和个别化,并以标准化的信息发布为前提进行评估或排名。“双一流”建设提出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遴选方案,旨在打破“211”“985”时代形成的非正常竞争发展格局,减小学科间的差距,避免资源配置过度集中于优势学科,体现效率优先的同时兼顾公平。

3.优化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加强绩效管理

我国发展学科建设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重点建设专项经费,和美国、日本比较而言,我国政府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投入的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为帮助实现早日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提高了根本物质保障。然而,我国的重点建设专项经费资助的对象相对固定,与其他国家比较而言,绩效评价不足,资金使用管理缺乏后续跟踪,支持力度缺乏动态调整,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为保障经费充足供给,今后需要不断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在经费结构中,增加竞争性评价的占比,即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主体性科技计划等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科研项目拨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经费投入,向学科水平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倾斜,提升中国一流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9]。

(三)以世界一流学科为标杆推进“双一流”建设

1.在坚持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系统科学规划


“双一流”建设规划要凝练学科传统,保持办学特色,科学规划学科基础和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同质化办学,推动我国学科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学科体系,争取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2.在坚持政策全面支持的基础上精准扶持

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遵从高校发展实践和办学规律,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在教育经费投入、安排重大专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精准扶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

3.在坚持凝聚外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变轨超车在“双一流”背景下,需要与国外优势学科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同时要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主动配合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调动各方优势,确保稳定实现变轨超车。21世纪以来,大学教师和学生与国外学术交流日益密切,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推出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学科排名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据,ESI根据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言论文等6项指标对学科进行统计排序,能够进入ESI前1%或前1%0的学科成为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认定的主要依据之一。为增加被引频次,应鼓励发表高水平的、基础性的、原创性学科前沿的研究论文,推动学科发展。

\

 
参考文献

[1]刘怡,徐志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教研究机构的转型研究——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8(10):41-46.
[2]李文娟,张红霞.“双一流”建设契机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才的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1):64-69.
[3]李峻,张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的行动逻辑与可能路径[J].江苏高教,2018(07):9-13.
[4]胡建华.“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8(07):5-8+13.
[5]范曦.西部高校建设“双一流”现实困境与路径突围[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01):11-16.
[6]陈帆.基于ESI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竞争力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9,43(02):78-84.
[7]陈丽媛,祁翔.世界一流大学投入模式研究——基于中国、美国、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9):100-106.
[8]杜玉松,等.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8,5(22):224-225.
[9]范梦瑶,等.薪酬激励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员工的敬业度研究——基于绩效管理的调节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8,5(27):312-3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5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