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14:57: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程制图》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笔者尝试将思政元素引入工程制图教学,并探索《工程制图》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本文分析了将《工程制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举了课程授课中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探索了将思政与课程结合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提高了工科学生思政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润物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制图;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邓雪莲,胡祥,刘晶.“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7):76-80.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Drawing from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ENG Xuelian,HU Xiang,LIU Jing

(Civil Engineering School,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ABSTRACT:Engineering drawing is on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of engineering major.The author tries to introdu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drawing.The paper analyze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enumerates breakthrough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 teaching,explores diversity of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course,improves scientifi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and moistens material silently to carr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process of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gineering drawing;Teaching reform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不断创新改革,形成教育合力。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要贯彻课堂教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为响应号召,广西区各高校积极进行了“课程思政”推进工作。我校为了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积极挖掘各个课程的德育素材,不断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各个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三全育人”的政治格局,制定了各课程的思政要求指南,并积极组织了思政课程建设和竞赛工作。笔者也申请并完成了2018年度桂林理工大学“《工程制图》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取得了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和成果,并于2018年12月获得学校首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二等奖。

在我校,《工程制图》课程学时由最初的64逐渐减为32,而课程内容有增无减,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难度大,特别是在组合体三视图绘图及形体分析过程中耗时过长。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将《工程制图》这门课程进行思政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有效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时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挑战[2]。

一 将“工程制图”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与改革的必要性

(一)工科学生将思政课和专业课区别对待,造成两极分化现象


我校工科专业男生约占70%以上,工科男生和女生都是典型的“工科”形象,往往更加侧重于学习自然科学及专业技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关注度较低,普遍缺乏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工科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课程时表现的漫不经心,甚至在课堂上玩手机或打游戏,他们觉得这些课程没那么重要,对专业知识的帮助不大,在课程结束后也较少进行自主深入学习,期末考试也只求过关。他们更愿意花时间钻研专业知识,因此造成了专业知识掌握牢固,而思政课马马虎虎的两极分化现象[3]。

\

 
(二)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上到位、“红”上不足

专业课教师主要教授专业知识,重于育“才”重“器”,轻于育“人”育“德”,形成了“专”上到位、“红”上不足的现象。高校中,思政教育往往被认为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分节脱钩,专业教师只负责教书,课堂教学更重视专业知识传授,极少涉略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未被充分重视和挖掘,教书与育人被分割开。专任教师未充分意识到教书与育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在队伍建设上,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高;在人才培养上,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点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工程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生专业知识启蒙阶段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工程制图》课程设置学期一般为大一下学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均处在萌芽阶段,在专业课入门之前进行思政教育能更早地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党性意识形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度。不仅能让工科专业学生增长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能让其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严格要求自己,早日明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大学生肩上担负的历史使命[4]。工程制图基础主要是对通过投影法绘制工程图样的理论的方法,是工科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类课程,为后续课程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工程制图基础课程受众范围比较广,大部分理科生都会学习到这门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绘图技巧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工程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及文化内涵。所以,在工程图专业教学过程中,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药教学任务,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起来,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 《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割裂


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工程图形信息表现手段由二维平面图转变为三维空间图形,信息检索逐渐从原来文字转变为图形信息的检索。国内学者不断加大对工程图学引入三维几何建模的研究力度,有些学者开展了通过培养创新性三维构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研究,积极研究二三维同步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图学思维及综合性分析能力。就我国目前工程图学类教材来讲,大多停留在对二维平面图形信息的研究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违背。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借助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以及毛泽东思想等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很难开展深入学习,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不高,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方面比较匮乏。长此以往,高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存在割裂的情况,也就是“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二)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考核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当前,不同院校对工程图学类课程的考核手段具有差异性,但从整体上看主要是应用上机考试、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造成学生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导致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此外,因为注重笔试成就忽略了上机实践等训练,造成考核结果存在片面化的情况。

(三)教学以教师中心

在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的教育理念相违背。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与教师脱离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就目前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亟需改革。在实际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相关的制度要求,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忽略了教学引导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此外,当前的专业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渗透,主要是就某个知识点开展的,难以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全面结合。盲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起来,会严重削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专业课知识教学的开展,造成学生思政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 《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思政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找准“思政”切入点


在《工程制图》专业课教学活动中,要彰显课程的实用性与专业性,落实全方面育人原则,应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政与课程融合,找准“思政”切入点,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育人时机,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例如:

1.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提出工程师必须具有“工匠精神”。以典型的优秀工程案例(港珠澳跨海大桥、双子塔、上海中心大厦等)的图纸为例,展示工程师在从绘制图纸到按图施工过程中所具备的认真仔细、耐心求实、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充分体现工程实例的科学原理、工程智慧和专业魅力,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深化其学习成就感,让其养成工程思维与创新工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名族自信心[5]。

以由于绘制图纸或按图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工程事故为例,对这些质量不合格工程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进行讲述,引发其积极思考,让学生初步建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感。从课堂到课后,让学生全面掌握事故案例的具体情况,铭记惨痛教训,提升其思考积极性,让其意识到专业规范的重要价值,体会工科从业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全面渗透“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在绘图方面注重细节,力求严谨;在尺寸标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习惯;通过机件表达的讲授,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将国内外行业发展差距有效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课件的素材,将思政内容通过微课的形式开展,渗透到传统教学中,比如精密加工过程中。通过在理论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意义。

\

 
2.以“人物故事”为引入点,激发学生专业责任感。在学生绘制工程图过程中分享詹天佑、茅以升等结构大师的人生故事,有针对性地渗透工匠精神,让其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通过对大师代表工程的介绍,对其工程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让其掌握解决实际工程的思想智慧,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让其养成刻苦钻研、追求卓越、迎难而上的工作品质,积极启发其掌握“大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让其养成科学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提升其专业化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密切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情况,借助其故事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深入料及工程行业的发展情况,让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6]。

(二)教材编写融入思政元素,更贴合各工科专业

将思政元素与制图知识相结合,按照课程专业特点构建知识教育体系,在未出新教材前,教师们在上课实践和总结中编写思政与工程制图相结合的讲义,并逐步编写分别适合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房地产管理等我校各专业教材、教学大纲、讲义及教学设计。让学生不仅能在学习《工程制图》中掌握投影法、三视图、截交线、相贯线、轴测图、剖视图等制图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政教育,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自信心进一步增强[7]。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自主设计环节的创新,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借助思政内容积极建构命题构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寻找与思政内容相关的命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其深入了解命题的含义;其次,在构型设计中需要组织学生分组协作,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型设计主要通过答辩的手段结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设计理念,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在答辩结束后可以开展学生互评活动,强化其交流协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整体思政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明德传道”,制图教师应经常进行集体教学研讨,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及讲授,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自然融入、高度契合。并且课堂教学后与专业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积极向思政老师请教有哪些好的思政元素能够与本专业基础课进行结合,如何更加生动形象地讲授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易学易懂。如有需要,更可深入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探寻意想不到的思政启发及灵感。

(四)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学习积极性

随着科技进步,学生的学习渠道和载体发生了极大变化,教师和学生均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统的制图教学模式中教师板书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又不生动。专业教师在课堂中尝试将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APP扫描二维码等网络新兴媒介与教学结合,将CAD、Solid Works、UG等三维软件引入实时制图课程中,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三维立体建模,通过调试各项参数,实时、动态地以任意角度旋转观察组合体,提升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好工程制图专业课过程中,也紧跟并思考当今行业的前沿趋势及发展方向,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五)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课程思政的延伸

1.时间上进行课堂前和课堂后的延伸。将思政元素与工程制图各节知识点结合,并通过问题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翻转式等教学途径,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并录制课程思政微视频,发布于慕课等网络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均有自学的渠道和资源,创设无障碍思政教学条件,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勤奋刻苦的品德,让学生成为专业知识和思想品德兼具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有用人才。

2.空间上进行实践的延伸。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时,不仅将思政与理论知识融合互通,而且在实践环节也要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创建“行走的思政课堂”,以工程实例为依托,以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课外实践教学为契机,组织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调查采访,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感受,了解行情、社情和国情,让思政与专业的贴合来的更加实际有效[9]。

四 教学效果

(一)本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通过将思政元素编排进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施。发现学生在学习《工程制图》课程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独立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课外作业,课上大胆主动发问,课后自学CAD等各种绘图软件。在思想和态度上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深切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感知了行业日新月异的紧迫,肩赋了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外延伸教学效果

在全校所学《工程制图》课程的专业中,选派在手工绘图及计算机软件建模中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系统培训,并带领学生参加一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创新大赛等,以赛促学,让学生将所学制图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比赛,培养了兴趣,锻炼了精神,顽强了意志[10]。要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 结语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尝试,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制图》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渗透,通过专业优越性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积极指引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方面,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让其与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实现其全面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科学梳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引入,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诠释大学之道”德智相融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政治任务,积极挖掘制图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要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继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期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崔馨丹.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途径探讨[J].科教文汇,2019(8):73-81.
[3]金晓怡.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34-35.
[4]黄嫦娇.立德树人视域下《会计文化与基础》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35):188-189.
[5]潘瑞姣,李雪,桑瑞聪.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培养浅析[J].大学教育,2019(11):204-206.
[6]李辉,黄顺国,董定乾.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农机,2019,46(07):130-132.
[7]蒋敏,乐天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4):60-62.
[8]王振宁.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18(4):115-117.
[9]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697(26):128-129.
[10]赖晓晨,于凡轩,吴国伟,等.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6):204-205+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