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导师制”作为英国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主要是指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门指导老师,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本文就“导师制”在民族高校实践应用为案例,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意义、存在的问题等。
关键词:导师制;民族高校;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曹忻,等.“导师制”在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7(47):5-7,1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on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CAO Xin1,ZHANG Li2,ZHOU Jian-ye2,GAO Dan-dan1,XU Hong-wei1
(1.Experiment Teaching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3.School of Stomatology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Abstract:As the core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Oxford,“tutorial system”mainly refers to tha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arranged with special instructors during their whole study period.These instructors focused on students’individual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abilities of learning,ideology and morality,they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aptitud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of the“tutorial system”in the practice of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Tutorial system;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alent cultivation
一 引言
“导师制”作为英国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早在14世纪被发明和应用[1]。主要是指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门辅导老师,通过老师们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2]。以往我国教育者对“导师制”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学习多从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度展开,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论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是找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作为民族高校教师,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院校学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更加需要教师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加以多方面的引导和关心,如何结合学生特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导师制”的探究和应用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二 导师制的由来及其特点
14世纪,威克姆将“导师制”引入牛津大学的新学院,为每一位学生安排导师,主要工作是作为监管人员照顾学生的学业、端正学生们的行为举止、经济消费。随着学院制度的发展,这些导师开始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1634年,校长劳德颁布《劳德规约》,规定“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配备导师,而导师候选人必须是具有良好品质、广博学问和宗教信仰的教师;导师要教导学生遵教规守戒律,规范其衣着,监督其行为”[3]。18世纪,英国着手进行教育改革,一方面借鉴柏林洪堡大学由教授负责科学研究的教授制;一方面保留原有牛津特色的“导师制”。1968年,莫尔在《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展望》中指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即关注学生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4,5]。1937年,竺可桢、费巩等在浙江大学首推“导师制”[6]。费巩教授指出当时中国大学教育存在三大弊端:教法偏于呆板、师生关系太疏、过重技术之传授而忽略人格之陶冶。他认为“导师制”重博览群书,不重捧住一本课本或几篇讲义,重思想见解,不重强记呆诵,足以尽启迪诱掖之功,养成有器识抱负之学者[7]。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在学分制和双学位制的执行过程中,一些一流高校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更像是一种特色教育模式的探讨。从CNKI的数据来看,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是1998年胡小川等人的《同济医科大学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工作现况调查》,三年后,相关研究才逐渐增多[8]。
“导师制”有其优越性,被世界顶级学府所崇尚的原因在于,个别指导贯穿于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一对一的指导过程中,介于导师的悉心教导,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关注和提升。此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导师课,学生每周与导师见面探讨导师拟定的学科问题,同时要查阅大量文献书籍,独立思考形成论文[9]。“导师制“中的教师并不专注于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各种考试,他们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独立思考,以应对各种新的挑战与机遇。总之”导师制“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制度。
三 导师制对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就西北民族大学来说,要求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占比不得少于60%。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如何适应、如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成为现今民族高校首要关注的问题。
西北民族大学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知识面宽窄不一、生活习惯多元化。有些学生是当地的佼佼者,但来到大学突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消失了,顿然失去信心。还有的学生习惯高中紧张的学习方式,来到大学发现一切全靠自己,无所适从。另外,入校前对自己专业有所了解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学生们对以后专业的学习、发展方向、就业出路等都是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何去何从。很多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这使得进入大学后的民族学生与他人的交流成为了另一大挑战。由于受民族文化和汉语水平的影响,有些藏族、维吾尔族、珞巴族等学生在学习和沟通上显然有一定难度,很难在思维方面和教师同步,理解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显得力不从心。沟通交流是心理情绪调整的重要方式,如何冲破文化上的隔阂,避免沟通不畅造成心理问题是现今民族高校需要重视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学生们还要面对生活环境上的改变,比如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习惯不同等等。同时,对于民族学生来说,社会支持和文化支持方面的减少更显突出。民族学生从小在民族环境中生活,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他们在精神上也获得了持续的家人支持与朋友关爱,但一旦进入高校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学生们所面临的不再是原有的母语文化环境,民族文化的影响被弱化了,民族文化的环境中断了,这使原本在新环境中的焦虑、不熟悉、担心、情绪低落的民族学生更加感觉到孤立无援,容易封闭自己,更会产生很多戒备心态,不会主动寻求新人际关系的建立,遇到问题也不会寻求帮助。强烈的民族情节使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更加敏感,不容易接触新的文化,在人际交往中还是找同乡、同民族的同学相互抱团,这会阻碍他们接收新事物。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实行传统的以年级为基本单位的辅导员制,加上以班级为更小单元的班主任制,并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管理模式。班主任作为第一负责人虽然加大了与学生间的互动,但还是一名教师对十几位或几十位学生,关注点被分散。各高校也设有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但主动咨询的同学寥寥无几。“导师制“刚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尤其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特点更需要全方位的引导。通过合理安排导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四(实践证明不宜超过一对四)开展指导工作。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到生活中的困难、从学习文化知识到人格的塑造、从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到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方面面进行辅导和帮助。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好学生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同伴和向导。
四 导师制在本校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应用案例
通过项目在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动物科学专业2班本科生培养实施三年来的有关情况来看,效果显著。
首先,导师们要在整个大学阶段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力不从心、生活中的难题、情感中的困惑、心理上的问题时,导师都是最好的倾听者和疏导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学生才会对导师敞开心扉、有问题第一时间请教导师,形成亲切、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第二,导师们就学生刚上大学思维模式的转化进行疏导,并开展学生思想与品行的引导工作,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科认知、未来大学生活规划、社会支持等。第三,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开展专业知识的介绍,并将愿意学习实验技能的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尽早进入到教师研究课题组,由各项目组教师担任导师,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第四,邀请企业、科研院所、本校、外校专家,每个学期有针对性的开设4个讲座,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科研的角度、就业的角度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学科方向和学术发展。在毕业季,邀请高年级优秀毕业生就大学期间如何应对学习、社团活动、人际交往、考研、就业等问题开展面对面交流。第五,导师们对学生进行辅导,开展实验室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第六,导师们指导学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并督催指导学生完成,根据实验完成情况发表相关论文。
通过三年同学们和四位导师们的努力,参与“导师制”课题研究的本科生16人,在动物科学领域申报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本科生科研项目10项、开放项目12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校级“挑战杯”科技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1篇,2018年暑假完成知名企业培训7人次。在获得以上成果的同时,学生们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掌握了更多的实践技能。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现象,本科生创新团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10]。在本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项目的申报、执行、参与中,同学们的求知欲被调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效果。尤其在暑假培训期间,同学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与技术员沟通大大激发了学生们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动力,很多实践中的“土”办法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有助于生产指导理论学习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在自己的本科生项目中的创造力。从课题项目到生产实践,使同学们对动物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同时建立了很好的团队合作机制,互相学习、互相督促。
五 存在的问题,如何去完善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定位应该是对高校日常教学制度的补充和强化,目的在于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需求。
第一、我国现今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和学生人数众多是“导师制”实施的重要阻碍,很多高校的“导师制”只能是作为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的一种补充。第二、有些学校实行的“导师制”由于学校层面、指导教师的认知不统一,相关制度不完善,致使导师疲于应付,所开展的辅导教学常流于形式,而不是真正实现“导师制”的内涵和核心。第三、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不足,同时不能真正认识到导师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主观能动性差,长期缺乏与导师的沟通交流[11]。
严格来讲,除了一些一流大学的导师制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大部分高校的导师制,其实就是一种特色教育与育人方式。针对少数学生教育的探讨,不具有普遍性,就导致没有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也就不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同时我们各个学校的导师制模式大不相同,有辅导员制与导师制,有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有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制与班主任制,这就造成了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规范[12]。要想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应建立其相关政策和制度,从校级层面认可“导师制”,发布相应的文件、规章、条例和评价体系来保证“导师制”的实施、指导老师的权利和义务,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或可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确定下来。规章制度要具体,比如导师的遴选上,就要考量导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方法、懂得教学规律,愿意付出额外的时间指导学生,有耐心、有感染力、有指导能力。对导师制实施过程要有监管措施,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为评价导师工作的质与量提供依据。要制定学生个体的指导方案和导师工作手册,便于记录整个实施环节,为以后的工作经验总结提供原始记录资料。总之我国现今大部分高校只有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制度化、具体化,从制度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才能保障创新型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展开和稳步推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另外,也可以在有条件、有制度保障的高校贯彻实施“导师制”,对部分高校可针对愿意在学术上有发展的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或者以设置实验班、卓越人才计划等方式开展“导师制”。针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提供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从学生的表现、改变、“导师制”的管理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对“导师制”的实施进程实行微调,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种方式就是将“导师制”作为学分制教育模式下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补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因为我国本科教育阶段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庞大,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国外顶尖大学那样全方位照顾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科研能力等日常管理的“导师制”,我们可以重点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敦促、专业技能的提升、理想抱负的指引、人生追求的实现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科技创新、适应社会等能力的提高。与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相呼应,各司其职。立足学校实际的情况,不照搬、不夸大“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先从哪些学生需要导师制着手,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细节,构建指导方向的总体框架。
参考文献
[1]费巩.试行导师制之我见[N].浙大校刊,1940-07-20.
[2]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3]周常明.牛津大学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Will Moore.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M].New York:Pergaman Press,1968.
[5]David Palfreyman.The Oxford Tutorial:Thanks,You Taught Me How to Think[M].Oxford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2001.
[6]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3(157):70-73.
[7]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08):46+21.
[8]魏志荣.本科生导师制:历史、现状与未来[J].山东高等教育,2015,10(23):62-67.
[9]杜智萍.“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4.39(1):24-27.
[10]王维强,严运兵.基于导师制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创新团队培养机制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5(12):26-28.
[11]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12]倪雅.基于三喻文化的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生科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5(9):200-2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