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之中文翻译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10:39: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出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哈姆莱特这句独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以及对社会的思考,简意赅地道出了全人类的心声,因此在全剧乃至英语文化史上都具代表性意义。又因其语言格外简明,所包含的意义却复杂深远,为古往今来的译者提供了很大阐释空间。不同译者的翻译各有优势,如朱生豪的译文传神,梁实秋的译文准确,许渊冲的译文别具匠心,等等。本文从重点词汇分析入手,试探讨不同风格译文的成因及意义。而正是因为各位译者的百花齐放,才形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翻译事业的春天。

关键词:重点词汇;比较;翻译

本文引用格式:李文静等.“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之中文翻译比较[J].教育现代化,2020,7(48):194-196.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Comparis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LI Wen-jing,ZHOU Jing-hui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Abstract:“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Hamlet,Act III,scene 1.This famous monologue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s particularly concise,but contains far-reaching and complex meaning,which provides translators with a lot of space for interpretation.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such as Zhu Sheng-hao's vivid

translation,Liang Shih-chiu's accurate translation,Xu Yuan-chong's ingenious translation,and so on.It is because of the blossoming of translators that the spring of Shakespeare's translation career in China has come into being.Hamlet's famous monologue expresses his confusion about life and his thoughts about society.This soliloquy is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and speaks to the heart of all human beings.Therefore,it is representative in the whole play and even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culture,and because its language is particularly concise,its meaning is complicated and profound,so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key words;comparison;translation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出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哈姆莱特的这段著名独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以及对社会的思考。这句独白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全人类的心声,因此在全剧乃至英语文化史上都具代表性意义,又因其语言格外简明,所包含的意义却复杂深远,所以留给译者的阐释空间也很大。自莎士比亚作品被翻译到国内以来,这句名言已经产生了多种中文译法。国内首位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先生,他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最完整的译本。朱生豪先生以“求于最大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其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语句优美,气势磅礴,既彰显译者性格,又深得原作神韵,因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广受莎士比亚研究者认可。[1]在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中,“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被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2]学者孙大雨先生精通韵律,其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数量不多,质量很高。在孙大雨先生的译本中,“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被译为“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3]著名文化大家梁实秋先生也是国内首位莎士比亚研究的权威,对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倾注了一生的热情。“我这一生有30多年送给了莎氏,我自得其乐而已。但也有无形的报酬。我从莎氏的著作中,培养了一种人生态度,对世界万物抱有浓厚兴趣,对人间万象持理解容忍的胸怀。”[4]在梁实秋先生的译本中,“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被翻译为“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语言学家,英语教育学家许国璋先生将“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翻译为“是死,是生,这是问题”。[5]著名翻译家,诗人,英语教育学家王佐良先生将“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翻译为“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6]以诗歌闻名的卞之琳先生同时也是文学评论家,其对莎士比亚作品也颇有研究。在卞之琳先生的译本中,“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被翻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7]国内著名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生方平先生将“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翻译为“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8]享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盛名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也翻译过莎士比亚作品。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中,“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句话被翻译为“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本文将首先分析以上译句的关键词翻译,分析时尽量将译句置于整体段落中来把握,并尝试探讨形成译文不同风格的影响因素。

\

 
首先要比较的是不同译句对原句中重点词汇的翻译。原句可以分为两个分句,其中第一分句的关键是“be”和“not to be”,而第二分句的关键是“question”。

对于前半句中的be,以上译者中的大多数都翻译为“生”或者与之同义的词,比如朱生豪先生和孙大雨先生译为“生存”,许国璋先生和王佐良先生译为“生”,卞之琳先生译为“活下去”,方平先生译为“活着”,许渊冲先生译为“不死”。值得思考的是,在英语里,be通常是表现一种存在或者状态,和“生”并没有关系。为什么大多数译者将be翻译为“生存”而不是字面意义上更贴近其原意的“存在”?我推测,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因为“to be,or not to be”本身含义就不是很清楚,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会参考其他译者的译文。后来的译者可能大多接受了最早也是最具盛名的朱生豪先生的译本。朱生豪先生在翻译时强调的是“神似”而不拘泥于原文。比如在其序中,朱生豪先生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而他将“to be,or not to be”翻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就是追求神似的一个例子。这句译句语言上朗朗上口,气势豪迈;内容上概括了人类的普遍困惑,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因此,尽管朱生豪先生的译句与莎士比亚的原句字面上可能有一点出入,但是他们反映的人文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后来的译者可能也是出于这一点而选择了参考朱生豪先生的译文。

只有梁实秋先生对be的翻译与众不同:他把be翻译为“存在”。从他的译句“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看,“存在”指的不是人是否活着,而是人死后是否还有灵魂,有感受。“存在”只有在死后才能发生(或者不发生),而“活着”是和死亡正相反的状态。也就是说,梁实秋先生理解的“存在”和其他译者理解的“活着”的含义完全不同。也正因为梁实秋先生对be的理解与他人不同,所以他的译句表达的含义和其他译者的也大相径庭。梁实秋先生的译句里,哈姆莱特困惑的是死后有没有“存在”,而其他译者的译句里,哈姆莱特困惑的是到底应该选择生活还是选择死亡。哪种理解更加准确?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来理解。由于这段话在开头部分,所以只有下文可以参考。在下文中哈姆莱特先是犹豫,自己是应该接受命运忍气吞声,还是应该力挽狂澜纠正世道?之后他道出心中疑惑:人死后到底是可以从此彻底告别一切烦恼,还是只是像进入睡眠一样,还是不免受噩梦之苦?”To die,to sleep.To sleep,perchance to dream:ay,there's the rub;”从这段后文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对现实感到绝望,但他知道有两种可能的解脱方法:一种是奋起反抗,改变令人不满的现实,另一种是用死亡来逃避。但是他又担心死亡也不能使他彻底摆脱烦恼,因为死亡可能只是像睡眠一样,还是会有噩梦的侵扰。结合对下文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真正的苦恼是死亡能不能使他彻底摆脱一切忧愁。假设死亡可以使他彻底摆脱一切忧愁,那么他会选择死亡。但正因为死亡也许不能使他一了百了,所以他才会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对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

综上,我认为梁实秋先生的译句比其他译者的译句更准确地表达出哈姆莱特真正的困惑之处,即哈姆莱特真正困惑的是不知死后是否有“存在”,而不是在烦恼到底是该生活下去还是该自我了断,体现了梁实秋先生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时更注重“直译”,即尊重原文含义,因此对be的翻译与其他译者不同。正如梁实秋先生曾说:“我翻译中首要注意之事是忠于原文,虽不能逐字翻译,至少尽可能逐句翻译,绝不删略原文如某些时人之所为。尽管如此,由于哈姆莱特对死后状态的怀疑和茫然造成的结果是他不知道是该选择生存还是毁灭,所以其他译者将“to be,or not to be”译为生还是死,也能传达出哈姆莱特的想法,我认为也没有错误。

除了对be的含义的理解不同,译者们在翻译be和nottobe时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朱生豪先生,孙大雨先生,梁实秋先生三人用的是两个音节的书面用语,如“生存”“存在”“毁灭”“消亡”,显得比较正式,文学色彩比较浓厚,适合书面阅读,也符合哈姆莱特的王子身份;王佐良先生,许国璋先生用的是和英文原文一样单音节的词,如“生”“死”,很简练,也符合原句节奏;卞之琳先生和方平先生用的是比较口语的词,如“活下去”“不活”“活着”“死了”,比较适合于独白,符合戏剧中的人物独白场景。其中,大多数译者都以be(存在/生)为基准,把not to be翻译为be的反义词,只有许渊冲先生把not to be(死)作为基准,没有把be翻译成“生”,而是把它翻译成not to be的反义词,即“不死”。他还特意调整了顺序,把“死”放在“不死”的前面来翻译。“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这样处理和原文相比有一定变化,好处是突出了哈姆莱特的绝望程度之高,甚至于认为死亡才是第一位的。有的译者重视文体的典雅连贯,有的译者重视使译文尽量还原出原文的韵律,有的译者则更多加入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对于第二分句里的question,所有译者都翻译为“问题”,只是对于“问题”的语气程度稍有不同。结合各位译者的整段翻译可以看出,语气的差异更主要取决于整体的翻译,而不是出于对这一句的理解不同。唯一与其他译本差异较大的是朱生豪先生的翻译。他在这一分句中增译了“值得考虑的”这个形容词,这是原句没有的。这个增译的词并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反而有助于读者理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体现了翻译中的“归化”同时此处增译也起到了强调作用,表现了“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朱生豪的增译在这里是可取的。

综上,不同译者的翻译各有优势,如朱生豪的译文传神,梁实秋的译文准确,许渊冲的译文别具匠心,等等。正如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言:“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难,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正是因为各位译者各取所长,百花齐放,才形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翻译事业的春天。

\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梁实秋.梁实秋文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537.
[4]刘炳善.为了莎士比亚[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涛.西方文明史课程的灵魂[J].教育现代化,2019,6(46):191-193.
[6]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01.html
本文标签: 重点词汇 ,比较 ,翻译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