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依据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重点研讨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构建“PDCA循环的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PDCA循环理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周艳红,伍友龙.基于PDCA循环理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9):1-3.
互联网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与推进,我们国家的国防、科学、工业和教育事业理所当然需要一大批自主学习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专业技能高超的计算机专门人才。这一形势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计算机专业顺势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智能化发展培养和储备专业人才。
在20世纪50年代,PDCA循环理论由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是全面质量管理程序一个通用的管理学模型。它的实质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所行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工作的循环过程[1]。这一循环过程是紧密衔接、层层推进、周而复始的过程。
作为地方一所新升格本科院校,湖南工学院将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学校定位后也一直在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本文就是基于PDCA循环理论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一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
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基础和前提,这一目标不仅关系到学科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还关系到教学活动实施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效果性。高校只有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基本点后,才能确定教学方案、细化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活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归纳为“四类知识、三种能力”,“四类知识”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和“三种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知识的传授——重基础教育
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即重视大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的效果,为他们的后续自主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让学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运用至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说在计算机应用问题的描述中、抽象分析中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实现中,学生能做到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运用其中。
(二)“三种能力”的培养——重能力培养
1.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一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学生要树立终身发展意识,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并且要懂得告别大学只是告别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只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练就新本领,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和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自我终身发展吸收新知识、消化新知识和沉淀知识能量。
2.实践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就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实践运用能力,能设计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设计和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并于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兼顾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老师“教”与学生“学”最终要体现在“用”这一落脚点上。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项目开发过程中,直面应用背景和应用潜力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创新能力。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更是我们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讲,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发明和创造的能力,行业精细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能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并围绕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并产生成果的能力就能算是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就是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二 PDCA循环理论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P阶段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必须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实、专业技术精、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强,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工程技术人才。在PDCA循环理论的人才培养计划(P)阶段,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以团队制和导师制形式完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后1年,执行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在企业以岗位制和导师制完成企业工程实践。要完善这个模式在P阶段要确定一下计划:①建立“双师型”教师专业性人才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专业化素质;②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着重培养“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③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学生见识、实习、生产性实践实训条件和教学条件,突出学生主体性;④完成“知识+技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D阶段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D阶段是对P阶段所制定的提升管理质量目标和计划的实施过程。
1.加强师资培训,拓展途径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并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所强调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更新换代”和“与时俱进”。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的主体,要在建设一支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上下大功夫,除了教师自身要加强知识更新和教学能力的积淀外,还应该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先让教师与社会发展需求和知识更新换代“无缝对接”,蓄满知识能量,再让教师主动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合格的人才。
2.改革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培养市场需求人才。在改革和执行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方案上,根据学校软硬件设备、师资队伍、学生实际情况,在大学的第四个学年,学生在企业以岗位制和导师制完成企业工程实践。第7学期:企业实践。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学习。在工程实践中,根据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方向,任选第七学期的校企联合制定和实施的培养课程,由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对参与实践的学生进行联合教学和辅导,严格进行考核,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任选学分。第8学期: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由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学校或企业进行毕业答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主持毕业答辩。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教育工作者认为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学生自身也认识到“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怎么样让学生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一直教学任务的重点。为了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设置了实践学期,按照IT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要求,共同更新课程内容、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完成教学。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专业实训,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质。配合企业专业实训,加上校企共同组织的各种实训活动,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参加技能实习、项目开发参与者、推动者,强化了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开发项目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3]。
4.完善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第一,增强就业工作指导部门服务性。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仅是向学生提供生涯规划设计与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的机构,而且还要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保持积极合作,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4]。第二,遵循“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实效性和拓宽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前移,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管理工作中去,加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C阶段
该阶段是根据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方案和计划要求,对PDCA循环的实施阶段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的过程,以便发现和找出在方案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成立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计算机专业所在学院的专业能力强主管教学的一把手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协调该专业的校企合作和专业教学及建设,并由校内外专家、相关企业计算机专业资深人才、“双师型”专业教师骨干、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团队,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2.完善教学“双重”信息员制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师和学生双重反馈制度,通过教师和学生反馈,学院能够及时掌握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和解决问题。
3.完善日常教学监控。由学校教评处与二级教学单位督导组对日常的教学任务进行全面监控,有计划、实施、检查、反馈地对教学过程实施调控和管理。
4.建立完善与毕业学生的跟踪联系制度。毕业生所在学院要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并获取动态的信息,有针对性对教学阶段的就业教育进行调整;社会就业指导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建立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如失业登记、录用备案、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为高校毕业生保驾护航,让暂时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为高校毕业生享受就业权益提供保障。
(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D阶段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入PDCA循环的总结阶段,主要是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总结阶段,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评价工作组进行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教学信息员反馈问题,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自我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评估和毕业生就业后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收集反馈意见和信息,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目标修订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三结语
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PDCA循环理论运用至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不断分析现状、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总结的循环效应,必将推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周艳红.“5C”文化对“三重一高”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5):32-33+36.
[2]刘雪兰,徐冬寅.PDCA循环理论在农业物联网人才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5(24):16-17.
[3]周艳红“.90后”大学生就业观问题与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12.
[4]余瑞福,张虎,蒋丽玲.贫困生资助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60-62.
[5]王琳,李茜.基于PDCA循环的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政工作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2):186-1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