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创业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本文提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以电子电气、信息控制等专业课程为核心,结合专业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相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该模式是将专业理论、工程实践与商业管理、市场策划有机结合起来的全新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彭卫韶,等.高校科技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电子科技制作创新创业课程体系[J].教育现代化,2020,7(55):17-2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System Based on Electronic Technology
PENG Wei-shao,LIANG Ning-ning,YU Ling-li,ZHU Li-xiang
(School of Automation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trepreneurial economy,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epening,mass entrepreneurship,mass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with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information control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the core,combi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lat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is mode is a new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which combines professional theory,engineering practice,business management and market planning.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The practice teaching
一 引言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技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夯实的基础是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的[2],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应承担起创新与创业教育这一重要任务。探索出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批试点院校[3]。此后,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政府主导的探索与推进时期。一批高校开设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培训,创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中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经过4年多的推进,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各项工作都在向着最终目标“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迈进。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自2016年教育部规定: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创新创业课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现有的创业教育教学形式单一[4],模式封闭,内容刻板,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已经开展,但并没有摆脱灌输知识的局限,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发展空间少之又少,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十分薄弱,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5]。高校应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机制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满足新时代需求、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既是当今时代发展赋予高等学校的新挑战和新使命,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在我国科技类创新创业课程很少,如何从专业出发,将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6],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本文阐述的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课程单元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按照由“创客文化营造-思维训练-创新创意-开源硬件与创新作品制作-产品孵化-商业策划与创业”等环节组成的知识链,将工程文化、项目设计、管理、仿真、制造、测试、安全、质量等工程实践的各个流程和要素进行统一规划,构建完整、系统的科技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 科技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一)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做到课程教学过程老师边教学,学生边实践,实现手把手实践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要积极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直观教学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课程以项目的形式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实践,实践过程环环相扣,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方式,以项目立项、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设计模式为主线,并相应地扩展与系统设计相关的知识,然后讲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在项目开发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基于问题、基于典型案例的教学和互动研讨,学生研讨式学习,并辅助于实验指导和讲解,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任务相结合,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后,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动手实践并完成系统设计作品。其中:有主讲老师讲授做项目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优秀学长进行手把手的实践指导和竞赛实战的经验传授,社会导师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提炼和项目的孵化;让学生们从不敢想不敢动到:敢于创新想象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进行创新思维;敢于动手实践、知道从哪入手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激情和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水平。
(二)以“创新、创业、创客”相融合的三创课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促使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育任务,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托学习、思考、实践操作、创新等途径,以创客空间为载体,让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得到有效提升,让每一位学生的创意均得到有效表达,实现每一位学生的自由创业,助力实现每一位学生的人生梦想。
(三)利用小型系统设计与实践训练以及模拟市场运作模式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们对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一般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加强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7]。课程结业时,学生将能够完整地经历一个小型电子科技类产品从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到创业策划的全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跨学科技能。未来新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通过经历整个过程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以竞赛作为课程综合考核新模式
摆脱传统古板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科学的成绩评定体系。指导老师必须全面了解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表现、实践作品选题的难易程度、完成情况等,给每位学生一个合理的成绩。
该模式有如下优点。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变为“主动式”。学生不仅能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
2.把教学重点从灌输知识转移到“实践能力建设”和“创新思维激发”。突出培养学生能力结构的最核心部分,即思想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有利于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拓宽了教学思维,明确了教学改革的路径。
4.有利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避免了学生组队参加竞赛时“临时抱佛脚”,在长期的准备和锻炼中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挖掘出优秀的作品,形成教学与竞赛衔接、教赛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五)打造网络课程平台,开创电子科技智能化新课程体系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网上有着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结合丰富网络课程资源,与知名企业资源整合,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由于理论课时有限,在课堂上老师重点点出知识点,同学们课后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源自主进行深入学习,并可以和老师随时沟通交流,并加以实践。开设包含电子基础工程训练、机械设计加工工程训练、计算机软件工程训练、控制工程训练等工科特色的培训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多学科融合培养。另外对丰富的实体课程进行录制,从而惠及更多的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 实施过程
(一)制定教学方案
包含: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等。做到思路明确,措施可行。根据培养方案及相关学科发展制定,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及学科特色的教学大纲。
(二)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料
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积极探索实践,编写并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编写、搜集一些教学主要参考资料,编写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全新创新创业教材。
(三)教学改革
以课程的学科特点为依据,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维过程的逻辑性,积极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学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
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协调与辅导教学、实践指导教师的配合与分工,主讲教师既要全面负责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又要从严要求、教书育人,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建立灵活而又科学地考核方法与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各项素质,创造性地提出适合课程要求的全新考核体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师资力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特别是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由具备资深教授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承担课程主讲,长期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从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参与实践指导;有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能很好的将科研项目带入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有长沙市岳麓区政府下的麓创空间社会导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项目孵化,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还有一群优秀的学长队伍参与到实践指导队伍中,手把手的实践指导和丰富的各类竞赛实战经验的传授。发挥队伍成员的各自优势,全面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另外,邀请企业家或行业专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固定一名以政府创新创业创客空间负责人为社会导师,汲取他们在创新及初创企业指导方面的经验,使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加成熟,同时由点带面,将相关经验普惠到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中。这种师资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最终将使相关课程体系上升到一个新高度[8]。
(五)加大创客空间的建设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空间。同时遵循“基于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的思想,探索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应用。创造性的提出以“创新、创业、创客”相融合的三创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客空间作为本课程的重要依托,加大创客空间的建设,购置高水平、走在时代前沿的设备及开发系统,将有力的保证学生边学边创新边实践模式的顺利进行。
五 实施典型案例
本文以电子科技制作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例,本课程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电子制作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践,是一门实践课时远远高于理论课时的创新创业素质课程。该课程由资深教师团队执教,教师团队包括指导科技竞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从事科研工作的教授、政府创新创业创客空间社会导师,可以实现实践-竞赛-科研-项目孵化的有机融合。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一)集中与开放式实践教学
老师边教学,学生边实习,实现手把手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科学实践的乐趣。对于实践需用的理论基础,老师把握重点,指引学习方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积极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学习重点难点,学生可与老师约时间集中答疑。作为实践基地载体的创客空间对学生全开放,学生可随时来实践,还可以与高年级同学交流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交流能够更快提升实战能力,见图 1。
(二)完善实践成品
掌握实践技术后,需要焊接一个最小开发板,学习单片机编程,对开发板编程并进行外部设计,实现一个系统的各个功能,完善系统变成真正的电子科技作品。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境况,选择难度比较大的课题,可独立完成,也可组建团队协作完成。
(三)竞赛式的期末考核
学生通过本课程完成电子科技作品,课堂上以PPT形式进行验收答辩,并对作品各项功能进行现场演示,导师根据作品及其学生表现等情况综合评价,当场打分。
(四)参加各种竞赛
学生可以将作品完善升华后参加学校电子设计创客大赛和智能互联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意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以此为契机,2018-2019学年参与学生硕果累累,共计获得国家级及华南赛区奖项12项。
(五)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社会各界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支持规模不断扩大,这就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不定期举办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大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模拟创业,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今后自身创业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有助于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时代要求的实践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目前,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有些学生有想法,却不知如何做,往哪个方向去做,对很多政策都不得而知,因此需要我们激励和引导学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社会创新创业导师为同学们传授如何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方法的探讨等,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举办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等措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近4年,本科生共申报获批各类创新创业项目155项,其中:国家级22项;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6项,获准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本案例通过探索利用小型系统设计与实践训练以及模拟市场运作,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们对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一般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加强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课程结业时,学生将能够完整地经历一个小型电子科技类产品从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到创业策划的全过程,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终实现掀起“人人创新、人人创业”浪潮。
六 结论及展望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政府、学校应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呼吁和号召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加强社会资源的投入,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本文对高校科技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创客空间整合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围绕创客文化“开源与共享”的核心理念,按照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等四个层面的能力予以分层次递进培养,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通过本模式培养,学生将能够完整地经历一个小型电子科技类产品从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到创业策划的全过程,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该模式能够顺应新时代新变化,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9]。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总结,借鉴更先进的经验,查找不足,更加完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程助力。
参考文献
[1]郝萍萍,赵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途径[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8):179-180.
[2]梁晓萍,郭振军,朱昌洪.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46:21.
[3]胡剑,张妍.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特点研究[J].高教探索,2019,12:69-73.
[4]吕美,陈铭.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探索[J].科技教育,2019,27:132.
[5]汪精海,程东林,马乐元.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和挑战-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7):38-39.
[6]张换平.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4):151-152.
[7]陈子辉.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2(36):211-214.
[8]徐俪凤.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110-112.
[9]张应红,陈虎城,李彩林,等.多元化协同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9):4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