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OBE理念的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0 15:40: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根据“新工科”对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应用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对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课程评价模式进行优化,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强化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独立学院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OBE理念;工程图学;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邓健,等.基于OBE理念的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69-70.

一 前言

在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这些发展对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职业素质和视野都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国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加快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

独立学院肩负着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学院的发展需要顺应“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需要深入领会“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精神和“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确定的目标,以及根据“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工程图学类课程是独立学院机械类和电气类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可缺少基础,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基础[1]。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与调整,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新的图学类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以传统教材为主体,实例选择与学生专业不对应


独立学院工程图学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基本和所在母体学校相同。由于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起点与所在母体学校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此外,由于课程学时的不断缩减,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的课程内容基本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未能及时将图学学科前沿的新发展和新技术融入进去。与此同时,老师在讲授工程图学类课程的过程中选择通用的轴、齿轮泵等传统的机械构件作为例子来进行教学分析,缺乏对最新主流设备的介绍,也没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调整。所以学生很难把学到的基础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工作当中,以致于有些毕业生开始认为该课程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这种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二)教学模式以教师观念为中心,教学输出与学生接收不对应

虽然目前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如精品课程建设和慕课的建设,研讨式教学的安排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本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示和讲授。由于学生层次、接受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差异,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跟不上、看不懂的情况,课后又没有花时间去学习,老师也容易受到课件和课时的制约,不能从学生的角度给予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直观解释和表述,时间长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课内和课外大量的投入,往往无法得到学生同等的回应,从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反过来对教师的积极性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以期末分数为依据,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不对应

工程图学类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和其他公共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雷同,往往都是通过期末理论考核进行评价,以考评学,而未考虑工程图学类课程独特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以期末考试的分数和成绩分析为依据,学生也许能够通过突击,很好的完成该课程的考核,但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内容的实践应用,出现了“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OBE理念的提出

传统工科教育遵循学科导向原则,从课程体系开始决定毕业要求,接着决定培养目标,再到需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新工科”的提出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也为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2,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提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正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简称OBE)的核心理念。

OBE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即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4]。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克服了传统工科教育一般只能满足工科教学规律和办学定位等内部需求,却难以满足国家、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的固有缺陷。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5,6]。

四基于OBE理念的独立学院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根据“新工科”“建成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打通‘最后一学里'的要求”,结合OBE理念,对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行业和专业的需求,适当的删减或弱化工程图学类教材中部分理论知识内容,强化与工程实践应用相关的内容。如:删除求直线的实长,强化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强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用,强化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等等。在课程内容讲解,尤其是零件图、装配图以及零件测绘的内容教学中根据专业的性质融入新技术产品工程实例。如:机械专业多讲解机械零部件的知识,电气专业则多讲解与电气设备相关的知识,并均应紧靠现代先进设备。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化、数字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从一开学就将现代二维和三维设计技术合理地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

构建基于OBE理念的工程图学类课程闭环式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进行反向设计。首先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新工科”和专业毕业的要求,重新制定工程图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矩阵图。然后再将每一个课程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的某个点直接联系起来,明确知识点对教学目标和毕业达成度的贡献情况,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确定后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考核与评价,并重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学”、老师也能清楚“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

构建以赛促学教学模式。通过比赛引导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图学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学生基本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但仍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校级先进成图技术与三维创新设计大赛、院级AutoCAD计算机辅助绘图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CaTICs网络2D、3D大赛等5个比赛。

(三)优化评价方式

改变期末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评价方式。首先,在学校期末考核方式不改变的前提下,优化试卷的结构。试卷的题量、题型和难易程度不能以教师为导向,而是应将课程目标达成度以试题的形式合理的体现在试卷上。其次,将学生的考核改为形成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习题作业、撰写报告、解决实践工程问题、角色扮演展示多方面成绩,对工科类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全方面的考评,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五结论

将OBE理念应用于独立学院工程图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更新工程图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造新的图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次对独立学院图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OBE理念在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不仅能促进独立学院“新工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将为整个“新工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薛广红.独立学院《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5):130-131.
[2]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
[3]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03):22-35.
[4]张玉利,李加,余英龙,等.“互联网+”背景下MSF-OBE教育模式的设计及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6):284-286.
[5]董玲,何俊杰.基于OBE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6(11):215-216+222.
[6]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