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基于地方高校落实教育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要求,阐述了建立师范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建立方式,以促进师范生形成现代教育专业能力和技能,保证师范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
关键词: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莫燚,等.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3):95-9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MO Yi,SU An,XU Ren-zhi
(Hechi University,Yizhou Guanngxi)
Abstract: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carry out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normal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teacher major,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in teacher education,putt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normal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its establishing methods,to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the moder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skills,to ensure normal teaching quality to meet the national standard requirements.
Key words:Normal major;Practice teaching;Quality monitoring;System construction
一 引言
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育内涵、提升师范专业实践能力的新阶段。但是,在具体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指导管理、组织保障方面还相对薄弱,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把控,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专业认证要求,是开设师范专业地方高校必须完成的目标。
二 师范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需要。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强调了要对师范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以此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各地方高校为落实教育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以各项认证指标为抓手,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为高质量通过专业认证提供有效保障。
2.基于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构建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完善基于证据的教师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为此,地方高校应根据《意见》的要求,全面推进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努力探索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水平。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缺乏联动
目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监控组织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与实践学校共同完成。教务处、二级学院主要针对校内理论教学进行监督,实践学校主要对校外实践、实训教学进行监控。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师范类实践课程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查、教育调查五个方面。鉴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多、实践环节过程复杂的特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同,共同完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作为监控主体的三个部门相互之间的联动不够密切、协同参与监控意识不强、监控组织不完善、监控工作不能形成合力。这些情况导致实践教学监控目标达成不统一、监控信息反馈不一致、监控实施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未能覆盖教学全过程
地方高校在全面推进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时,教学质量监控也必须覆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做到实践教学前有任务目标、实践教学中有监督指导、实践教学后有考核评价。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在具体实施质量监控过程中,监控主体往往只关注实践教学前的任务目标设置、实践教学方案审核,实践教学后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考核评价反馈信息等,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缺乏监控。这种只顾头尾忽视过程的监控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意见滞后
地方高校建立反馈机制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将信息反馈给教师,而是构建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的信息反馈机制,提高信息的利用率[1]。师范类实践教学内容繁多,过程复杂,实施方式多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出现问题后,监控主体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分析和研判的时间过长,给出的调整改进反馈意见往往相对滞后,反馈建议没有及时落实给教学实施部门或个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既定目标未能达成。质量问题反馈与改进机制不健全、质量改进意识薄弱,质量监控“最后一公里乏力”成为高校质量监控的普遍现象[2]。
四 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原则
(一)基于专业认证原则
落实教育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地方高校当前的首要任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强化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要求。
(二)基于证据原则
师范类实践教学质量的体现多以大量的基于证据的反馈内容为主,比如实践教学前的任务目标、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中的听课记录、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后的实践总结、综合评定等。这些基于证据的反馈内容是研判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的直接证据,也是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控改进的依据。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以这些“证据”为导向,以保证监控结果的可靠性。
(三)监控主体多元化原则
师范类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校内外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校内监控主体应包括学校、二级学院、教务处等;校外监控主体有实践学校、地方教育局等。监控主体复杂性使得监控体系所涉及的主体要多元化,考虑多方面的因素[3],以保证对监控对象的全程把控。
(四)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师范类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多,实施教学部门复杂。体系构建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完整、全面地反映被监控的对象[4],做到监控指标简洁明了,监控操作规范可行。在质量监控过程中,保证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反馈评价、调控改进系统化,监控范围覆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坚持科学可行的设计原则,优化评价指标,保证质量监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通过动态调控改进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五 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一)师范类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是实践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组织保障[6],承担着学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根据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建立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或实践学校三级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各级监控机构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实现政策指导、教学管理、教学实施三方部门对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与指导。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如图1。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流程
地方高校以师范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为引领,根据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要求,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流程,推进实践教学前、中、后全覆盖监控管理。实践教学各阶段的监控项目、监控目标要求、监控措施及方式见表1。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反馈评价机制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监控反馈机制。反馈不仅是对实施效果的一种检测,而且是优化和完善上一阶段实施方案的一种策略[7]。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实施主体,如何对实践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必须依赖于质量监控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各级监控部门通过监控反馈内容及时响应,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任务目标达成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具体的意见或改进措施。学生或指导老师根据监控部门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
2.构建多元主体的评价系统。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可分为内部主体评价和外部主体评价两种方式,内部主体评价以师范生自评、小组互评、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二级学院评价为主;外部主体评价应包括: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实践学校评价、实习学生评价、学生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鉴于实践教学评价多元性的特征,在构建评价系统时,要充分权衡各评价主体的功能和效应,制定合理的权重,客观全面的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最终使教育质量走向“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良性循环[8]。
(四)实践教学动态调控改进机制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是动态调整、持续改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通过监控反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和改进,逐步提高教学技能;二级学院、实践学校通过监控反馈,根据教学内容的各项指标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进行动态调控和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校级管理层、教务处通过监控反馈,积极调整指导策略,建立以监控为措施、反馈为导向、调整为方式、改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动态调控改进长效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
六 结语
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有效保障。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地方高校应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国家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证的重要性,强化教学责任和目标达成,努力探索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基于证据的全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为地方教育事业培养合格而富有特色的优良师资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勇,朱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研究[J].泰山学院报,2013,35(2):134-138.
[2]龚兵丽,张君诚.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6(1):129-131.
[3]程凌飞,伍陈晨,张道详.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9(18):119-121.
[4]朱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与质量监控运行体系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8(14):14-15,122.
[5]孙小琪.大数据视角下开发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21-23.
[6]李晓楼,邓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轻工科技,2018,34(4):158-159,181.
[7]张典兵,石端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8(5):1-6.
[8]樊超,樊敏.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反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26-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