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雨课堂”在《现代电视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7 14:09: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全媒体”的背景下,《现代电视技术》课程的改革需要在跨平台、多终端的环境中实现更好的互动与学习,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满足了这种需求。本文着重于“雨课堂”在《现代电视技术》课程改革中的首轮应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雨课堂”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师生互动,为后续进一步的混合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智慧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于瀛,等.“雨课堂”在《现代电视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2):1-4.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Television Technology

YU Ying,SHEN Ying-hua,YANG Lei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all media",the reform of“Modern Television Technology”course needs to realize better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the cross platform and multi terminal environment,and the hybrid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rain classroom"meets this demand.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irst round of application of"rain classroom"in the course reform of“Modern Television Technology”.It has been proved by one semester's practice that the use of"rain class"improves students'initiative in learning the course,increa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mixed teaching.

Key words:Rain class;Mixed teaching;Wisdom teaching

一 引言

《现代电视技术》是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代电视技术的基础知识,也为学生后续学习本专业智能媒体、互动媒体专业方向课程完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现代电视已充分融合了广播电视、移动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全媒体相关技术,实现多信源采集、多媒体互动、多平台传输分发、多屏显示接收等功能。面对现代电视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本课程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到实验条件都需要进一步的梳理、改革与完善,结合目前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打造一门面向全媒体、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电视技术课程势在必行。

混合式教学通过将时间向课外延伸,将知识讲授和深度探究倒置,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1]。满足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工具逐步走入课堂。“雨课堂”作为这种智慧型混合式教学工具,经过下载安装,它成为PPT的插件,可以结合微信使用,充分发挥了手机移动端的优势。借助网络媒介教师与各学习小组之间能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即时、高效的沟通,同时也使教师与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使用[2]。同时,“雨课堂”覆盖了从课前、课中到课后的教学全过程,其后台根据学生的互动与参与,自动进行数据分析并给出统计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对整个授课阶段形成有效的过程性评价。“雨课堂”使传统课堂与互联网教学有机融合,实现了课堂面授、网络授课、移动终端学习的混合,同时还可以实现更多层面上的混合,比如不同机构,不同课程之间的混合[3-5]。

二《现代电视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需求

本课程自身具有知识点多且分散的特点。课程原有理论内容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面授模式,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产业不断受到新的挑战,知识更新与应用不断加快,需要学生对电视技术能够“瞻前顾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的要求日益提高。有限的课堂教学需要迎接这种挑战并满足其需求,因此教师要对课堂面授知识点进行合理筛选,学生要对课堂以外的相关电视技术有不同侧重的了解和把握,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形成良好互动。高质量、有深度的教学交互是促进深度学习达成的重要方式[6]。

因此,课程需要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初步了解课上要讲授的重要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课上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理解重点知识,并在课下继续深入挖掘行业的相关应用,以求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已授的理论知识。课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覆盖,将课上与课下形成有效的结合与反馈,通过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增加课程师生间的互动。

\

 
当代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相对深入钻研纸质教材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以碎片化的形式获取知识和信息。在教学手段方面,利用慕课和雨课堂等前沿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在移动互联时代进行更高质量的知识传授[7]。“雨课堂”作为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功能实现简单,没有复杂操作,能够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互动更为方便快捷[8]。在教学过程中,“雨课堂”覆盖教学全程,结合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智慧教学方案满足了本课程改革的需求。混合式教学关键是学生的热心参与和积极配合,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达到混合式教学的目的。但混合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须借助一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以分析识别,并针对识别结果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进措施,提升混合式教学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教育改革质的突破和提高[9]。

三《现代电视技术》课程的“雨课堂”实践

针对本课程的不足与需求,课程组结合“雨课堂”,于2019年的秋季学期进行了首轮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课程组在选课的三个教学班中选择了一个约30人的普通班级。结合课程本次的需求,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是本次“雨课堂”实践的重点。

(一) 课前预习环节

本课程知识点主要覆盖现代电视系统中涉及的围绕音视频与多媒体的应用理论与技术,相关基础理论支撑已由其它专业基础课先行完成,因此涉及知识点的基础计算与推理较少,应用理论内容较多。结合课程上述特点,教师预习课件的推送,选择在兼顾推送内容与学生完成时效的基础上,侧重完成以下三方面:首先,用不多于两三页的PPT把待讲授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提纲挈领的梳理,要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在课前一目了然,同时“雨课堂”还为PPT课件提供了语音的支持。而预习忽略的知识点完全可以在面授课堂上通过已有预习的铺垫,进行合理展开,形成知识点间的有机整合。这样既突出了课堂的重点知识,也为面授内容埋下适当的伏笔,学生在课堂上夯实预习知识的同时,新知识更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与满足。其次,对面授课堂上不讲或少讲的内容,教师选择推送相关的参考资料,可以是视频、文献等多种形式。这类推送,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提供的后台统计数据详细了解学生预习执行情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在“雨课堂”中进行各种反馈,如果遇到学生存在比较多疑问的情况,教师可以后续在课上合理分配时间进行解答。例如:本课程目前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主,而涉及到模拟电视的内容,目前在课堂讲授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但它们却是辅以构成学生完整电视系统轮廓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适当了解。这样的内容,教师会选择在预习中推送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将其与课堂内容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电视技术知识体系。最后,教师在预习中可以适当推送与电视系统相关的尤其侧重新媒体的应用,让学生在预习中了解电视相关行业与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增加学习兴趣,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提高对专业的前瞻性。

(二) 课堂面授环节

“雨课堂”在本轮应用的课堂授课环节中,主要发挥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考勤记录

当教师选择“雨课堂”授课后,“雨课堂”会为本次课程生成班级二维码或暗号,学生通过手机端微信就可以完成考勤签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随机点名,作为学生签到的补充。教师通过“雨课堂”后台可以掌握每位学生的到课情况,考勤数据可溯可查,简单便捷。

(2)课前反馈

结合课前预习推送,教师在授课前通过“雨课堂”后台先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预习的数据和反馈,及时对讲授内容进行合理调整。“雨课堂”帮助教师课堂授课更加有的放矢,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解决学生预习疑惑的重要一环。

(3)课件实时同步

“雨课堂”授课过程中的PPT可以实时同步于学生手机端。学生上课过程中,遇到看不清或需要留存的页面,无须再用手机对着投影屏拍照记录,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进行查看。同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学生还可以实时点击手机端PPT页面上“不懂”按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对于课上相对腼腆的学生而言,这项功能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得力助手。有了这个“助手”,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放下顾虑,通过语言的交流,大胆投入课堂,让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4)“弹幕”实时互动

教师可以在“雨课堂”中选择开启“弹幕”功能。伴随计算机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学子,“弹幕”功能增加了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与互动途径,能够以他们更喜爱的方式进行沟通,这对整个课堂氛围的提升都是积极的。同时,发出的“弹幕”是即时的,教师对此不能进行预先的筛选。

(5)实时随堂测

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在授课课件中插入随堂测试,可选测试题型有多种形式,学生课上通过手机即可在线实时完成。这个环节可以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同时它能够及时检验课堂上的授课效果及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实时查看随堂测试的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学习状态与课堂节奏。随堂测试是一种有效及时的课堂反馈,其结果还可以构成课程过程评价的一部分,引导学生重视并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三) 课后巩固环节

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为学生的复习巩固进行推送,推送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后习题,也可以是知识拓展资料等。学生可以选择在线答题,或离线答题后将答题过程与结果以照片形式上传。相对于传统课后环节来说,线上形式的课后作业并非“雨课堂”在这一环节功能的全部体现。作为一款智慧型教学工具,它更多体现在对包括课后作业的课堂全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师通过“雨课堂”,可以直观的从后台获取学生参与及完成课后推送情况的相关数据,还可以把详细数据通过邮箱进行下载,获取离线数据。这对于教师来说可以直观便捷的了解每堂课后学生对各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相关数据自动在线存储,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端查看自己的完成情况,这些既可以为下次课的授课与学习提供参考,也为学期整体过程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四 结合“雨课堂”的教学实践后续

在本课程首轮“雨课堂”实践结束之际,教师对本学期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雨课堂”提供的投票题型进行制作,在课后推送给学生。从25名参与问卷同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整体对“雨课堂”的使用态度是积极欢迎的,对其在整个学期的使用是肯定的。其中,调查“雨课堂”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帮助情况,投票如图1所示。40%的同学认为“雨课堂”对课后复习帮助大,28%的同学表示了对教学全程帮助的肯定,课前和课堂上的帮助作用投票率同为16%。此外,调查“雨课堂”的教学使用改进情况,如图2所示。52%的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后复习方面有所改进,对于课堂和教学全程的改进投票率分别为24%,而课前的投票数为0。对于“存在问题与建议”方面,多数学生表示手机在线阅读课件不适合长时间进行,课件下载不够方便。

\

 
通过分析学生反馈和课程整体后台数据,我们发现,相对预习,学生对课后复习更加重视。对预习的重视和参与,今后需要进一步的引导。结合教师使用情况来看,“雨课堂”结合微信和PPT的共同使用,帮助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简洁易行的途径。通过“雨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在移动端随时参与课程互动,还可以查看并回溯自身在整个课程不同阶段的参与情况,教师可以获取授课班级整体的教学相关数据,教学管理者也可以对教学情况与过程进行随时的掌握。同时,“雨课堂”覆盖教学全程的方式,并辅以后台各项实时数据和统计结果,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来说提供了一种过程化的评价参考,是其重要的优势之一。在后续的混合式教学中,我们会结合学生本次反馈,充分发挥“雨课堂”优势的情况下,继续加强课后复习巩固方面的补充,同时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课程PPT等教学资源。在课堂面授条件受限时,教师还可以尝试开展基于“雨课堂”的直播或录播功能。随着“雨课堂”的不断更新,相信其能够更加“智慧”的为混合式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结语

本文回顾了《现代电视技术》课程结合“雨课堂”实现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思路、方法和在教学场景中的运行情况,在将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也对下一步的深入教学实践进行了展望。“雨课堂”在教学全程不仅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高效的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拓展了教学的方式与维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2]刘葵,黎华琴.基于“雨课堂”的高等数学教学策略[J].高等教育,2019,(7):191,193.
[3]梁荣,张进,崔海文.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8(34):155-156.
[4]曾晓晶,樊斌.“雨课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7,1:14-17.
[5]姜海丽,孙秋华,等.“基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J].高教学刊,2019,(18):86-88.
[6]陈蓓蕾,张屹,等.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3):90-97.
[7]于歆杰.一流课程的两个边界[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5-47.
[8]程志.智慧教育环境下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6):55-59.
[9]于建华,梁东荣.混合式教学中的交互作用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9,(18):16-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