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15:45: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进,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多层面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校企协同育人为载体,推行“学校专业、企业实业、学生就业创业”三业对接,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下环境设计专业校企互融、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研究,培养更多地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杨雅丽.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9):11-12.

2015年,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1]。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从自身优势出发,以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试点,针对本专业特点与市场需求考虑,以校企协同育人为载体,推行“学校专业、企业实业、学生就业创业”三业对接,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下环境设计专业校企互融、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研究,培养更多地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一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把作品从图纸变成落地现实的设计,这一过程需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目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就业实践脱轨

校企合作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校企紧密合作。尽管近几年环境设计专业在强化就业实践方面有一定进展,可受到原有教学思想依然存在、缺乏相应实践教学条件和社会需求千变万化等因素制约[2],学校教学与社会就业实践还存在的一定差距,“产学对接”不紧密。一是大部分教师主要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教师忽视自身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和理念运用到课堂上,专业教育教学还没有真正为社会就业实践做好理论基础。二是学生投入企业的热情度挺高,但社会就业实践对于学校教学还存在一些不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三是互联网云设计应用已经悄然改变设计行业,例如云设计、VR设计技术的运用,高校设计类教育在此方面往往信息和技术都过于滞后。

(二)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方面,因为“产学对接”不够紧密,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资源如实验室、实践场地、教师的双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等原因,所以,学生对于设计实践与施工工艺方面的知识还是非常欠缺。学生在校接受四年的教育,毕业后进入企业,需要相当长实践的磨合,才能给自己一个定位。

\

 
二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协同育人的目标和内容


1.改革目标。本项目以广东品高易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广州文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佛山市南海东鹏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公司领先的设计、施工技术、行业资讯、3D云设计技术和网络平台,联合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立涵盖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室内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企企资源互通。以软件和硬件条件做保障,以学生质量和师资水平共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优化协同育人培养计划,按照新国标要求和行业需求,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意识、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3]。

2.改革内容。本项目以校企协同育人为载体,推行“学校专业、企业实业、学生就业创业”三业对接。具体将依托企业平台,以云设计技术为切入口,紧跟市场需要,研究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将课程教学、实训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于网络云设计服务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调整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改革:第一“产学对接”制定培养标准;第二“校企合作”重构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三重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利用;第四对接职业标准,搭建创业就业的平台。

(二)协同育人模式实践路径

环境设计专业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智能技术,进一步加强校企协作,进行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具体实践路径如下:

1.“产学对接”制定培养标准。解决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设计行业需求的问题,必须从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源头上对接企业,对接一线设计师的需求标准。在学院规范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体系、教学改革体系、教学管理体系以及支撑保障体系所组成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云设计技术,引导学生紧跟行业潮流与市场需求,实现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发展。建立校企合作,按照企业设计岗位的技能要求,企业可以发挥在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职业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建工程教育基地和环境等,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2.“校企合作”构建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构建,是扭转“学术导向”课程体系向“能力导向”课程体系转变的关键。本项目中校企协同育人的三家企业都是行业内出色的企业,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我专业也有着许多合作基础,极大的促进了校企协作育人的可行性。校企双方专家充分研讨,达成共识,以培养设计实践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为核心,用“目标实现矩阵”的方法落实专业培养标准到课程,并构建了以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主要按照能力培养规律进行整合。尤其是将实验课、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学科竞赛等课内外各种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做到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化。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改变单纯的企业实习为企业学习阶段,为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设计观念和设计能力培养框架。同时可以将实践基地的设计项目嵌入《空间专题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陈设设计》、《家具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中[4]。

3.重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利用。建设和完善基于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内实验室和实践训练基地,以真实的设计工程项目为课题,在室内外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提高综合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发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去参观学习和实习,把不同阶段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于实习,校企双方共同筛选设计一线工作岗位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岗位,明确实习内容,制订实习大纲,精心设计实习流程,实行校企双方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使学生受到现代设计师职业训练。教师也下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和企业一起编著校企协作实用教材等。

4.搭建创业就业的平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需要衔接时代和市场的发展。本项目对接职业标准,利用云设计技术,与企业协作,参与进入企业开发的创新创业及就业的装饰人才库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对外出售自己的设计作品、装饰产品等;也可以组织比赛,展示设计成果,交流学习心得等。同时也能通过网络系统,对企业的人才需要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提升整体创业就业能力。企业也能通过这个平台储备大量优秀人才。

三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成效

(一)搭建了校企协同的创业就业平台


依托广州文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其旗下品牌:家居人才网APP和网络文集平台,整合学生与设计企业资源,将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和专业技能植入校园,为学生提供“求职、培训、认证”一体化服务。同时结合该平台,学生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学习中,从真实设计任务接单、建模渲染和客户谈判、场景营销等一系列设计工作的展开,都可以线上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通过“老师主导,学生实践”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海量实践机会,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并储备优秀人才,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及市场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孵化了独具特色的我专业工作室,共创校企协同创新,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使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大一到大四约六七百学生,在本项目研究中受益,并且辐射周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5]。

\

 
(二)加强了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根据当前社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培养设计实践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为核心,用“目标实现矩阵”的方法落实专业培养标准到课程,合理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时,并构建了以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建立规范的和前瞻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理论教学、企业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四 结语

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任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时实践教学也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式,积极研究和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肖卓.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17(16):263.
[2]隋晓莹,王丹,李季.环境设计专业递进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47):38-39.
[3]孙明慧.环境设计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究——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133.
[4]张希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校企联合”模式探索[J].创意与设计,2019(01):92-96.
[5]隋晓莹,王丹,李季.环境设计专业递进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47):38-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