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对学生的选择性忽视行为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使学生衍生出厌学心理。研究教师的选择性忽视行为问题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教师;选择性忽视行为;中学生;心理健康
本文引用格式:晋玉霞,等.化学课堂教师选择性忽视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其超越[J].教育现代化,2019,6(85):244-246.
顾明远教授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出的“主客体统一论”成为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三大重要贡献之一。教学行为不是简单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上的糅合,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为,大体上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是化学课堂有效构建的关键。
深入课堂探究发现,教师在与学生课堂相互作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教师对部分学生的“选择性忽视性行为”。选择性忽视的原因何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如何减弱甚至避免?这是一线教师和教育实践研究者所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就其狭义而言,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心理变化[1]。本文主要是从广义的角度就教师的选择性忽视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阐明。
二教师选择性忽视行为出现的原因
教师在课堂中出现的选择性忽视行为有不同的诱因,这与学校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教师教学机智缺失、学生自身学习观认知偏差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学校教师考核制度亟待完善
我国自2009年1月开始对教师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在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上存在些许不足。班级授课制的大课堂,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特别针对高一学生而言,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化学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到“深”,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全面而富有深度,以复分解反应为例,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初中三年级开始初步接触复分解反应原理,步入高中之后在《化学必修一》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离子反应进行继续学习[2],如表1所示。
学生实际对于复分解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而事实上应处于第二阶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概念认知的分析,过分注重班级考核成绩,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深度和传授方法主要以班级学习成绩前、后百分之十的学生群体为主,而对于中间学生群体则是选择性忽视的放养状态。教师的这种区别性的态度,不利于中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林崇德教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真正的爱是一种职责所在,是无私的、公平的,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视,一样关怀备至。
(二)教师教学机智的缺失
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对教学机智这样阐述,他认为“教育机智是一种不可以事先计划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所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3]。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变幻莫测课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能力,是教师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尽管只是教学的瞬间过程,但往往是特殊教学情境之中的“点睛之笔”。比如在讲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验证时,验证生成物是氢氧化钠时会利用酚酞溶液遇碱变红的性质,有些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会发现数十分钟过后,溶液颜色又会由红色退变为无色。部分教师可能认为这超出课堂教学的范围,会表现出些许的排斥态度,进而刻意压制,又或者以这是大学才需要学习的知识来搪塞学生,进而使课堂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而不是机智幽默的引导,鼓舞学生进一步的探究。
(三)学生自身学习观认知偏差
学习观包含了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即学习目的、学习什么即学习内容以及如何学习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过程和认知策略、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动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4]。当学生对学习观认知出现偏差时,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不足,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对话中,甚至对课堂产生抵触情绪,动机障碍是阻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对于这类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会耐心劝导,期望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并未发生改变,部分教师也便不再理会,尤其在任课教师不是班主任的情况下表现的愈为明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部分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基本不会出现学生思维掉队现象,但是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部分,以“物质的量—摩尔”为例,内容抽象无趣、复杂难懂,从宏观过渡到微观的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在具体的做题运算过程中大部分都不知所云。
三 教师选择性忽视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其超越
(一)教师选择性忽视行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1)选择性忽视教室后排的特殊学生群体,挫伤后排学生学习积极性,衍生厌学心理。首先,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传统课堂,讲台一般作为学习资源分配的中心,前排以及中间排学生会更多的参与与教师的互动,空间距离上的劣势导致教师与后排学生互动较少[5]。其次,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注意力持续集中时间一般只有10到30分钟,教师除了在这段时间内讲授重难点内容之外,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观察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如翻看学生的课堂笔记等等),由于课堂有效时间的限制,教师的互动多半集中在前排,后排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教师穿梭于课堂之间,会消耗教师大部分的体力,毕业班教师则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教师个人精力有限也造成与后排的互动减少。
根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角色期待“自我验证效应”,处于地理劣势的后排学生潜意识被长时间忽视,中学生强烈的自尊心诱导,潜移默化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就更谈不上主动在课堂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教师只是意识上的存在,逐渐丧失对于各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学不会的学生会逐渐变得破罐子破摔,伴随着的是学生心理上的自暴自弃。
(2)选择性忽视学生对于问题表达的自由,不利于学生探索心理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只顾自己讲,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机械生硬;二是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中抛出一些问题但是却忙于寻求“惟一正确的答案”,使课堂中的问题很多也只是流于形式[6]。这就使教师忽略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以及课堂问题的一些自己想法从而无法营造允许疑问存在的学习气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就会大幅度降低,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而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针对化学学科而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5个维度,更加重中之重的是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7]。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1)优化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基本衡量,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的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又要评价学生的学。[8]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通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班级升学率、教师学历等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标准,间接导致了社会片面化、功利化现象的产生,不利于教师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忽视了教学评价的本质意义即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提升教师个体价值,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9]。在对教师尤其是以实验为主的化学学科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注重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合理化、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开放化,做到量化与质变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互评相结合,为教师提供更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评价体系为教师服务而非教师为评价体系让路。
(2)强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含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化学学习过程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直接决定着化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间接决定着化学课堂的多样性。化学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都应该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9],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知识短板如物质的量化学计算部分、化学平衡溶解度部分等的基础上,选取合适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讲解。实验部分采用演示法或者让学生切身参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化学反应现象的记忆。现代班级教学仍旧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师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后进生采用“指导—讨论—讲解辅导”的教学步骤[10],引导基础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实现由课堂“边缘人”到班级“中心人”的过渡和转变,便于教师准确及时洞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3)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能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11]。实施素质教育的化学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化学”、“化学反应的原理”,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想素质教育,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例如,学习必修一《氯气》这节课时,教师结合科学史话向学生讲述氯气被发现的过程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至今为止,氯气广泛应用于冶金燃料行业、作为漂白剂和药物合成等环节,加速了时代的发展。追根溯源化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切入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对于学生一时的忽视可能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潜力,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怀、鼓励和认可。
参考文献
[1]赵国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4-255.
[2]李怀强,张军.以认知发展为核心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07):42-46.
[3]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6-248.
[4]刘儒德.学生的学习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05):59-62.
[5]王刘飞,王毅杰.后排男孩: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塑造[J].青年研究,2016(01):66-74.
[6]张鹏君.论课堂教学中的虚假互动及其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3(08):53-57.
[7]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刘小珍.基于绿色理念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J].教学与管理,2019(09):119-121.
[9]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8-110.
[10]黄亚伟.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8(03):17-18.
[1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08):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