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主要从广东省中外办学的例子入手,分析当前中外办学模式下的现状与问题,找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策略和举措,立足当下,展望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未来,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创新;未来
本文引用格式:周菲娣,等.国内中外合作办学下的未来与创新——以广东省内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为探讨例子[J].教育现代化,2019,6(91):140–141.
一 基本情况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由《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可知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主要是合作设立学习机构和合作举办项目两种。广东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高校与高校之间合作。具体细分为与港澳高校合作和与国外的知名大学合作。在校际合作中具体的教育模式分为课程衔接和课程整合,如广州商学院与美国贝尔维尤大学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采用x+y的合作模式,大学的课程分为两部分,以专业课和语言班为主,选修为辅。以中方的教学大纲和国内基础的课程教学,逐步过渡到国外课程的阶段,由中方团队与外校导师互相研讨出的一套教学计划;课程整合是指中外双方的教学资源共享化,统一知识点大纲,在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使学生完成学业后达到两方学校的要求。[1]
(二)中外合作化办学当前的社会环境
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文件,让广东省自贸试验区有了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就业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帮助,在规划整合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与就业机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国际性人才储备计划教育也越来越重要。目前广东省共有3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主要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内龙头城市开展。从中外合作化办学刚刚萌芽至今,从一开始并不被大众熟知且接受,到如今被国内外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所接受了解,越来越多的高校及学生所推崇的新兴高等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使中国教育不断向世界前沿迈进,现在中外合作化办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学术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 存在问题
(一)广东省内缺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章制度
许多高校借着“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并未通过教育部的审核。其初衷并不是对外交流,更多是以盈利为目的。招生简章上存在虚假信息、考生回国无法认证学历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广东省内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审核工作仍未跟上形势的发展,这也让很多不正当机构趁虚而入。有意隐瞒学生家长的现象时有出现。通俗易懂的讲;广东省内的教学保障并没有实时的监控和测评,对外,交流合作的学校是否达到要求,是否野鸡大学以及国外的社区大学等。对内,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教学老师的师资是否有资质,学校内部有没有建立对外交流的行政机构。举个例子,从广东省的教学实施状况来看,一般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都是由中外双方老师共同完成。但在外方教师上是否达到教研水平,以营利为目的的高校为了制造出国际化的假象,外聘外国人教师,但实际上是否具备教学资历不得而知。
(二)国内外资源分布不合理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中外合作的级别中仍然有不匹配的情况出现,广东省内引进的国外合作项目仍存在差距。本科院校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8项,其中校级合作项目数量34个,优质项目22个,占64.7%。在专业层次上来说,双方学校的专业是互补性质,能产生出1+1大于2的效果称为优质项目。高校在中外合作中会选择退而求其的情况,对外合作选择外校非强势专业,打一比方,国外专业的强点是工程类,但中外合作项目的重点却是在商科类,这显然本末倒置,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从整体看来,“211”“985”等工程类院校缺乏与世界一流名校合作。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不清晰,以升学为目的的合作,缺乏专业含金量。
(三)盲目开设新专业,专业设置比例不均衡
不少高校与机构为了使该合作办学项目快速成长起来,在办学过程中拔苗助长,出现教学质量不及格,办学治理结构不完善,师资分配不均匀等等问题,数据对比后发现广东省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专业更偏重于办学成本相对低廉的商科、管理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形成对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的有效补充以及填充科研研发,医学技术等专业学科的空白领域。诚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产生了很多岗位,但在管理方面的位置,是供大于求却水平不高。如国内注册会计师2019年加大名额,说明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注册会计师。香港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以汇丰,摩根等知名企业在国内每年招收的实习生名额并不多,不仅在绩点上有高要求,同样需要有证书加持。但在一些低门槛的行业中缺乏大量人才和空白位置,如土木工程等,在研发高性能材料的团队中相比其他国家数量较少。面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较少的问题,往往出现低端产业人数过多,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稀少的问题。
三 解决方案
(一)出台广东省特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
借鉴外省市经验,制定适用于本省的政策。及时更新优化本省的相关的政策能够规避一些由政策滞后性带来的问题。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创造的优势,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目标、专业结构、收费问题、管理审核项目的可行性等工作进行规定。广东考生众多,地区广泛,学校未经审核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盈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出现很多违规情况,广东省教育部对于收费问题和合作对象要有专门的政策规定和部门去监管,过高的学费和不合法的收取额外费用已经偏离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派出专员定时审核,制定计划。在各省颁布文件中都详细设有约束现存项目运行,保护学生们的利益,威慑不法机构,清除不合法合作的规定。
(二)加强地方教育特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输送体系
尽快收集统计广东省内所有正在举办的中外合作项目和备案过的项目,并重新分类按照不同专业、语言和质量划分。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应当培养不同梯级的人才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岗位的需求重新制定项目分配。省教育厅对各院校办学进行宏观调控。重点提拔本省优秀专业,扶持落后冷门专业。在院校合作之间进行资源人才调剂。通俗易懂地来说,打造出一个框架,对内输送广东省对接发展的人才,补全工作岗位的空缺,对外输送人才,发挥出广东省的特色。国际化教学是包容性的,在自身发挥出优点后才与合适的教学对接。强行国际化将适得其反。
(三)建立具有发展性的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如何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双方学校都是同样层次的水平,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将宏观结合微观调控、对外质量保障和对内质量保障以及输入、输出、过程分阶段监管三种模式结合,加紧监控管理力度。加紧管控的同时,给高校和机构一定的发展空间,激励办学的创造性、持续性和创新性。做到教育部在宏观上放权,由学校自身选择合适的高校作为合作对象。认证机构通过对国外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和科研水平评价,建立起广东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对象的机制,严控输入。第一阶段从引入开始,包括外教人员的申报,和备份参加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信息,课程内容,硬件投入以及学校的管理机构。第二阶段是通过定期对师资水平的评估,课程方面监控,做到让家长放心,学生放心的良心项目。第三阶段是完成国内学业,输出人才到国外深造并最终完成国内认证。以防出现虚报学历的行为。同时建议建立属于广东省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档案库,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毕业就业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根据合作项目的毕业生的个人情况调整办学策略和方向。
(四)重点提拔国际性人才
提拔国际性人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合作办学的授课老师和管理者。对有经验、有能力、有师德的老师进行重点栽培与提拔。二是重视具有国际性能力、有潜力的人才。根据高考收源情况,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本校是否达到硬件和软件的办学能力。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部就像是过滤,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公平公正,理解差异,一视同仁。同时培养对象必须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做为代表中国与国际对接的人群,必须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不轻易被国外不法分子利用。
(五)加快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转型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强化退出机制,突显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坚决推进淘汰更新,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在国内并未算是成立多年,贸然改革创新是不理智,不现实的做法。但在合作模式中的创新做法是值得鼓励,如强化退出机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作法。
(六)营造区域竞争环境
珠三角是现在中国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在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国际化、都市化、产业结构生态化的世界级城市群。以一线城市牵头,如香港、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与龙头城市相互配合,扬长避短,将龙头城市的劣势转移到其他城镇,互惠互利。利用广州、深圳、中山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政治、地理位置优势,建立起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激励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盛兵,王志强.广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02,01(66-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