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章基于我校近年来技能大赛工作,从顶层制度设计出发,出台一系列完善的选拔、训练、组织管理、服务保障及激励机制。通过五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全面构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保障管理机制,有利于职业院校提升专业竞争力,实现“以赛促教”;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赛促改”;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以赛促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实现“以赛促讲”;有利于促进校校、校企、校政合作,实现“以赛促合”;最终实现为国家输送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保障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吴海霞等.关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保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8):263-26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大赛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以“精彩、专业、安全、廉洁”作为大赛的办赛要求和办赛目标。大赛旨在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以赛促教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赛促合作,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赛促环境,进一步营造更优越发展环境。自2008年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赛项从最初的24项增加至2018年的82项,其中常规赛项74项,行业特色赛项8项,涵盖77个大项,81个分赛项,其中,中职组11个专业大类,32个大项(35个分赛项);高职组15个专业大类,45个大项(46个分赛项),总参赛选手近20000人次,近1/3在校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大赛活动。
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大赛的主力军,已充分认识到技能大赛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检验教学质量和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彰显职业院校品牌影响力的主要平台。目前,在职业院校中存在着对于大赛认识不深刻“为赛而赛”的现象,管理制度不健全、大赛激励机制不完善、过程控制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师生参赛热情不高,大赛资源成果不能有效指导校内教学改革、不能显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竞赛结束并未发挥大赛所能带来的辐射性的效果。
因此,职业院校从顶层制度设计出发,出台一系列完善的选拔、训练、组织管理、服务保障及激励机制,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知竞赛、人人想竞赛”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合理科学地选拔和训练竞赛学生,有利于全过程、全方位地保障大赛顺利进行,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参赛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标准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校企的有效对接。
一构建技能大赛“七等级”体系
职业院校要树立“以赛促教学、以赛促合作、以赛促环境”的理念。近10年来,国家、地方政府每年举办各类各级技能竞赛。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各学校参赛情况以及各类技能竞赛的主办单位确认相关比赛等级、比赛内容、比赛规则、参赛人员要求等多角度构建“院、校、市、省、行业、国家、国际”七个等级的竞赛体系。以文件形式下发确保技能竞赛人知人晓,指导全校师生合理选择参赛项目,有利于形成“想赛、有赛、能赛”的氛围。
二完善技能大赛“三层次”管理机制
职业院校应该完善三层管理机制:学校成立技能大赛管理办公室,对全校参与的大赛进行统一领导,包括竞赛的审批、训练的检查、经费的管理使用、赛后的激励奖励以及经验的推广,并组织市级、省级、国家级大型赛项,扶持打造精品赛项,对各级别的赛事实施认定及奖励;各院(系)成立大赛工作小组负责赛项申报、指导教师选拔、后勤保障、综合协调、经验交流,并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结合职业资格取证,开发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技术含量高、与就业岗位紧密衔接的赛项;各教研室成立赛项实施小组负责学生选拔、制订计划、训练实施、心理辅导、赛后总结,完成既定参赛目标。实现各专业都有竞赛项目、各院系具备特色竞赛方向、最终打造属于学校的技能竞赛品牌。
三 构建大赛选拔与训练体系
(一)科学设计选拔训练流程
第一阶段入门,在大一下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选拔并成立拔尖班,利用课余时间将大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对学有余力,参赛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强化核心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备赛,选拔两-三倍备赛选手,此时一般采用封闭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大赛项目的重点练习。第三阶段应赛,在前期训练成绩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最终确定参赛选手。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要想保证大赛学生训出成绩,训出效果,必须要制订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计划要包括每一天、每一个课时的指导教师是谁?训练场所在哪?训练内容是什么?并且要明确每周末要考核,每周要总结,做到大赛辅导有计划、有安排、有考核、有总结。在训练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大赛管理过程制度化
各院(系)组织、参加赛项要将实施方案和训练计划报大赛办公室审核备案,要履行审批程序,要逐级审批经费预算和设备耗材采购计划等。备赛期间,赛项领导小组要每天检查学生训练及教师指导情况,每周要听取指导教师的汇报,并总结上周训练的情况,对下周的训练给出指导意见。比赛期间,大赛办公室要派出领队协助参赛师生,帮助解决沟通协调、食宿交通等后勤保障的问题,确保顺利参赛。
(四)大赛培训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大赛在选拔、训练、参赛过程中处处体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践行的有效途径,是工匠精神深入到师生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赛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将竞赛项目教学化处理,使全校师生都成为竞赛间接受益者,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种子植入每一位师生心中,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
四 建立大赛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出台完善的大赛激励制度
学校层面要重视大赛的延续性,就要出台有关大赛的校级管理制度,如《学校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包括赛项办公室的设置、赛项设置、赛项的组织、参赛流程、经费的管理、考核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实现学校参赛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再比如《学校技能竞大赛师生奖励办法》,对于教师而言,将技能大赛的获奖成绩与评奖评优、职称评聘挂钩,与发放奖金对应,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将技能大赛的获奖成绩与课程置换、奖优评优、职业资格证挂钩,并对参赛学生优先就业推荐。
(二)建立可靠、科学的保障体系
技能大赛的选拔、训练、参赛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因此建立科学、可靠的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做好相关设备、软件的租用采购和安装调试工作;二是做好参赛师生的教学协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完善大赛组织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环节;四是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把竞赛要点融入课程标准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并掌握竞赛的内容;五是经常性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提升大赛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五 打造竞赛文化助推职教发展
学校通过拍摄微电影、建立竞赛文化展览馆、挖掘竞赛典型事迹、利用公众平台宣传推广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推动技能竞赛文化进课堂、进思想、进头脑,形成“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成就梦想”的共识,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吸引更多优秀学子进入职业院校。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全面构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保障管理机制,有利于职业院校提升专业竞争力,实现“以赛促教”;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赛促改”,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以赛促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实现“以赛促讲”;有利于促进校校、校企、校政合作,实现“以赛促合”,为国家输送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来星.坚持以赛促教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策略与实施——以职业院校焊接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中国培训,2019(08):53-54.
[2]张茜,王浩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耦合关系[J].管理观察,2019(22):125-126+129.
[3]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在津顺利召开[J].劳动保障世界,2019(02):9.
[4]杨海,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5(50):259-260.
[5]孟婕.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向新高度[J].教育现代化,2019,6(67):44-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