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抄袭行为的辨识能力和态度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09:31: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抄袭或剽窃(plagiarism)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高频词汇,也是高校研究的热门话题。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学生在抄袭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抄袭行为在中国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被大家所容忍接受。本文以独立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抄袭、剽窃”的知晓程度、辨识能力及他们对抄袭行为的态度评价。

关键词:抄袭剽窃;辨识能力;态度;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钱连玉.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抄袭行为的辨识能力和态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169-170.

一研究背景

抄袭或剽窃(plagiarism)是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高频词汇,也是极度敏感词汇。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每所大学的学生诚实道德规范中无一例外地包括plagiarism这一条,明确其定义、错误性质和严重后果,以防学生在课堂展示、平时作业、学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各方面发生抄袭行为。但在其他一些国家,人们对抄袭、剽窃的行为似乎没有反应如此强烈,甚至被认为“抄袭是被文化所允许的(culturally accepted)”。

(Wheeler,2009)Pennycook基于自己在湘潭大学的执教经验,把抄袭现象归结为文化价值观问题,指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如中国文化)对所有权的诉求没有西方文化强烈,对抄袭的态度也与西方人不同”。(1996)国内有些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抄袭意识和态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如张聪(2014)、程佳玲(2014)、张惠琴(2008)、司蓓蓓(2017)等人都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了调查,关注到了ESL学生的相关情况,但关于EFL学生的认知和态度问题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抄袭现象的普遍存在到底是主观的态度问题还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亦或是存在着其他方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独立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分析大学生对抄袭行为的辨识能力和态度。

\

 
二研究设计

受Wheeler教授(2009)和张惠琴等(2008)的启发,本研究对中国一所普通的独立院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关于抄袭、剽窃概念和态度的实证调查,旨在了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抄袭、剽窃”的知晓程度、辨识能力及他们对抄袭行为的态度评价,希望对未来的教学和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一)研究问题

1)是否对“抄袭、剽窃”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2)抄袭、剽窃行为在道德层面上是否真的被接受?
3)如果上述问题不成立,西方学者是否该对中国学生的抄袭、剽窃行为持更加宽容的态度?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有90名本科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受试对象均来自于钱江学院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其中57人是二年级的学生,另外33人是四年级的学生,答卷全部有效。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因为问卷为英语,尽量避免语言能力不足而导致概念模糊的问题。在两个不同的年级内展开调查是为了对比,旨在了解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是否对学生明确“抄袭”的概念有所帮助。因外语专业男生人数过少,故本研究不进行性别差异的分析。

(三)施测工具和程序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调查问卷,来自于Wheeler教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开展研究时所使用的问卷,施测前作者将其中的日语提示词改为相应的英语。该问卷包含了三篇关于圣诞节在中美两种文化中的差异的英语习作,其中第一篇为普通的习作,学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打分(满分为10分)。第二篇除了在个别用词和表达上存在差别外,观点和句子表达大部分与第一篇相同,并注明此习作早于第一篇已于正式刊物上发表,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重新为第一篇习作打分。第三篇习作在第一篇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完善,语言表达和观点陈述都有改进。对每一篇习作给出分数的同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中英文均可接受。

施测之前向学生强调是匿名完成,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每一篇习作前面的说明性文字以及习作本身。施测时间足够长,保证学生可以充分阅读并理解内容。施测过程中没有任何其他的补充说明或者解释,以免出现提醒或误导性的信息。

三 结果与讨论

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一)对抄袭、剽窃概念的辨识程度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大二还是大四的学生,在阅读第二篇习作的说明文字及内容后,只有两位同学没有明确指出Para 1为抄袭之作,分数上也没有变化,另有一位同学给出和之前一样的分数,并注明“有抄袭的嫌疑,要把学生叫过来确认一下。”其他同学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分数,评语中都提到了“抄袭”的字样。因此不难看出,根据已发表的文章内容来辨别抄袭行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非难事。对第三篇的评分较之第一篇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可以看出,因为有所修改,在受试们眼中,这一篇习作中并不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而横向比较大二和大四的分数,我们发现,大四学生虽然感受到了第三篇文章的优美,但依旧对这篇是否有抄袭行为持有保留意见,所给分数由原来平均7.1下降为6.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四学生在辨识抄袭行为的敏感性方面要强于大二的学生,而这一表现与他们多出的两年在校学习经历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对抄袭、剽窃性的接受程度

在阅读第二篇习作之后,平均分由原来的6.9分降为4分,表明了受试对抄袭行为有所排斥的态度。但除了两位同学态度坚决地给了0分外,其他人对抄袭行为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度。有几位同学表示给了“辛苦分”,好几位同学虽然明确指出第一篇习作的抄袭行为,仍给出了4分,说明抄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他们所接纳。而在两个年级之间进行比较,大四的学生评分上要远低于大二的学生,态度表达得更加明确。这也是他们在评价第三篇习作时更加谨慎的原因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Pennycook之前的研究。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学生们能够辨识相对简单的抄袭行为,但写作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下,他们存在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同时,虽然他们表现出了对抄袭行为的容忍度,但没有人认为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行为,更不能认为是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对抄袭行为的态度,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写作规范,提醒学生进行原创性思维,避免抄袭、剽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建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四结语

本研究只选取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且只进行了表象的分析而非统计学的数据分析,范围较小、探索性较弱,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未能完全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抄袭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其结果还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另外,本科生无论在思辨能力、还是探索能力上都与研究生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只是小范围的、阶段性的探索,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整体。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独立学院与非独立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直接的横向对比仍十分必要。

\

 
参考文献

[1]Zhang Cong.Plagiarism in Their Own Words:What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Say about Academic Dishonesty[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Quarterly),2014(3).
[2]程佳玲.英语专业大学生抄袭意识及态度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司蓓蓓,李小鹏.大学生毕业论文剽窃现象的调查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7,19(07):124-128.
[4]张惠琴,李俊儒,段慧.中国大学生“抄袭、剽窃”概念实证研究——中、美大学生plagiarism概念比较[J].外语研究,2008(02):66-71.
[5]付茂玲.大学生践行诚信价值观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15):147-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