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建筑设计》不仅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也是城乡规划专业与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一直以来,在城乡规划专业与园林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建筑设计》课程的课时都相对较短,但学习内容却很多,如何使城乡规划专业与园林专业的学生们学习好这门课程都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问题。本文总结了作者在这两个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上的教学改革经验,希望为促进本科教学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专业;园林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李昀.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报告[J].教育现代化,2019,6(95):63–64.
一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及园林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主要课程。但由于三个专业在培养目的上存在差异,所以对这门课程的讲授也应该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其中,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环境和空间表现、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园林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主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从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建筑学专业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与建筑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要求比较单一,但对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学生毕业后更多地进入主页技术服务的行业工作。而城市规划专业则不同,培养的学生更多地会进入到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及其相应的研究机构工作。所以,其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对较繁多、较庞杂,但相对地对这些知识认识和掌握的深度要求则不高。园林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在培养目的上虽然各有则重点,但总体的课程设置上则有不少相似之处。也是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对较繁多、较庞杂,但相对地对这些知识认识和掌握的深度要求则不高。学生毕业后将会更多进入到园林规划设计,或园林施工与管理,或园林植物的培护与管理的相关的岗位工作中去。
所以对建筑学专业而言,《建筑设计》是专业主干课、核心课,课时的安排是最系统也是最多的。但对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这两个专业而言就不一样了,《建筑设计》虽然也是专业课程,但不是核心课和主干课,只是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的相关知识而已,所以相对的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安排上都比较被动。同时,学生们在学习该课程时会出现散漫、应付现象,整体的学习效果不如专业核心课和主干课。本文中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主要是以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这两类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为基础而进行的实践行为。
二《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目的与专业要求不符。旧有的教学目的着重在建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着重培养对设计细节的把控和掌握。但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了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的学生虽然也要学习建筑,但只占其专业知识领域的一席之地,并不是主要的专业理论。建筑设计的学习应起到促进其专业理论及其知识的掌握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虽然完整成体系,但仍沿用着建筑设计专业的模式。对于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而言,其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很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下是不能完成整个体系教学的,强制执行的话会直接造成学生们学习上的急功近利,而且也不能很好掌握设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更适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对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却过于复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下只能勉强完成,而且课程作业的完成度较差,不能达到辅助其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
(四)教学实践活动较少,类型不够丰富,而且缺乏目的性,造成学生们在进行实践时各行其是,走马观花等不良习惯。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反而造成了散漫而无目的性的不良学习习惯。
(五)课堂教学辅导时容易散乱,目标性不够明确。因为在教学辅导课上,会面对学生们各式各样的方案,相对的辅导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也不可能说同样的话。对某些设计基础薄弱、设计逻辑混乱的学生而言,可能在辅导之后对方案的认识仍旧迷糊,在随后的方案调整中陷入细节,忽略了方案设计的整体性。
三 教学改革具体过程
(一)在教学目的上,调整了以往注重建筑营造的教学目的,把教学的目标定为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加深对“空间”的认识和认知,从而使学生在根本上理解城市(乡村)、园林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主要的学习方向。
空间是规划设计类专业的设计主体,也是专业学习中需要重点认识、学习和掌握的设计本质。但空间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更不容易针对空间做设计。所以,必须在每个课程设计任务书中明确该次任务中需要营造的空间类型及其数量,这样可以保证以空间为主体的目标的达成。
(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改变以建筑类型为教学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安排,以“空间围合”为教学核心,再结合建筑类型的设计,这样既能重点培养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又突出了设计方法的教与学。
既然确定了以空间为教学核心,那么在任务书的设计要求中,会将建筑类型与空间结合,并对设计提出明确的空间要求。比如在“别墅设计”中就会这样要求:“卧室,X间,面积XX平米,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客厅/起居室,X间,面积XX平米,半开敞空间为主,宜与虚空间结合”等等。这样既可以提出明确的功能房间类型,又可以将其与空间围合形式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们在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使他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能清晰明了地知道各功能房间的空间类型,并进行有意识地加以设计。
(三)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是在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的考虑上。参考建筑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展方式,结合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设置,着重练习度假别墅(居住建筑)、幼托建筑(公共建筑)及园林茶室(景观建筑)这三大类型的建筑设计。并且,在任务设计中,强调方案的“综合性”,即不仅进行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要求最终方案必须与建筑的其它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进行交通、景观、竖向及室外活动空间等的综合设计。事实证明,只有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强调方案的“综合性”,并且教师在平时辅导时将其作为评判方案优劣的最终标准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才会更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提高方案的“综合性”的各类方法。
(四)针对教学实践活动少而且类型不够丰富的缺点,在每个设计主题的前导阶段都安排了实地调研与案例学习相结合的内容,还有专门的调研任务书,明确调研的地点、内容及形式等。而且还要求学生将此过程形成调研报告,又专门安排了课堂上的汇报。通过这样成系列的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规划设计的逻辑性。
(五)在课堂教学辅导环节,调整了辅导的方式。具体方式为:首先要求学生将自己方案公开贴到黑板上,辅导教师简略浏览一遍,同时要求迅速发现各个方案中可能存在的概念性或逻辑性的问题,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修改意见。在有不同修改可能性时,要条理清晰地一一加以说明。之后再针对每个方案进行个性辅导。通过改变辅导方法,采用这种“先整体后细节”的辅导方式。可帮助学生在随后的方案调整阶段既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又能针对自己的方案作更详细深入的方案深化。总之,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却是每位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对于城乡规划及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建筑设计在狭义范围内能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规划设计习惯,初步完成从一般人到专业从业人员的转变。从广义范围来说,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设计思维习惯,拓展各方面相关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在从事主页工作时,达到将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统一起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寒.建筑学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6.
[2]李延龄.建筑课程设计指导任务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王其钧.中国建筑图解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朱向东.建筑设计问答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元萌,田轶威.建筑设计基础[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建筑设计入门教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