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是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通过分析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等现状发现,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壮大,我校研究生学术氛围不浓厚、创新能力不足、语言表达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强调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建立校内“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构建高端讲座“请进来”、联合培养“走出去”的国内外研讨平台,搭建校企共建产学研联盟等多方面举措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爱好,增强我校研究生对新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创新能力;产学研联盟
本文引用格式:万燕,等.构建学院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式探讨——以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1-2,5.
一 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为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2,3],它与“课程教学”“论文培养”一样,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其对研究生学术交流的重视密不可分[4]。然而,包括我校在内,高校举办的部分学术讲座通常会出现门可罗雀现象,其中不少研究生被迫式——“被安排”参加、“被安排”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6],继承了本科惯有的被动地接受知识地灌输,“思考”和“提问”的能力欠缺;2)对学术的相融相通认识不够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导致很多研究生对与自身研究方向不符的学术讲座、交流、或是讨论,兴趣平平[5];3)大多高校,缺乏周全且系统的学术交流平台,甚至部分学术活动迫于为学科建设需完成的指标而流于形式化。
目前高校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依靠学术交流平台,以学术讲座、论坛等为主要形式[7],目前开展较好的主要是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激发灵感,创新思维”为主题,以研讨式、实践式和访学式学术交流模式构建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并取得显著成效[2];如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以“开源以拓野,交流以弥新”为目的,多层级、多模块整体规划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8],调动广大研究生参与积极性、活跃学术氛围;另有部分高校通过高校、企业共建校企学术交流平台或产学研联盟或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创新性科研思路的提升、强化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促进促进学科的发展。少数科研经费足的高校,则通过“走出去”[10],让研究生通过海报展示、汇报等形式参加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推动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尤其是通过学术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从而占领学术高地。然而,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则开展的不如人意。
成都大学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目前学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类别)10个,分别为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招生二级学科20个,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在校研究生600余人,另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名。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拥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研究生123人,研究生分布在食品加工与安全、农艺与种业、药剂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物药学、生药学等二级学科。随着学校更名成功,学校研究生数量和质量将逐年上升,如何培养具有更高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生培养现状相似,我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四简”,简单复制与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和简单推理[11]。为提高研究生科研兴趣,我院通过结合学校的“成大讲坛”“嘤鸣讲堂”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拟提高我院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但由于学术交流平台尚未搭建完成、体系欠完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科研积极性不高,收效甚微。
二 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路与举措
以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为对象,以现代科技发展创新人才为前提条件下,通过总结学院学术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搭建我院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主旨是以学校总办学方针为指南,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突出创新理念、促进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参与学术竞争,从而鼓励创新思维,达到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
(一)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纳入学术交流
尽管学术交流被纳入我院的研究生培养环节,并且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学术活动8次以上或在学院范围内做学术报告2次,然而在我院研究生培养方式上重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轻学术交流,并未凸显其重要。同时学院层面举办的学术讲座往往受学科限制,规模较小,可联合高等研究院、医护学院等学院一起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采用讲座和学术论坛等形式,渲染学术交流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方式。构建可以允许研究生均可以自主自由交流、校内导师深度参与、校外导师实践指导、垮专业方向师生、不同学院(如高等研究院、医学院、成都大学四川省抗菌素研究所)交叉学科能够共同研讨的学术交流平台,即建立校内“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
(二)构建国内外科研研讨平台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需构建国内外高水平科研研讨平台。首先,可以与省内高校如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的相近方向结成科研联合,采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形式(如输送学院研究生到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做课题)、邀请高水平学者开高端讲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扩散到省外及国外。目前我们学院通过与双一流高校如以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指导、互派研究生、短期访问、联合申请项目等形式,鼓励校际之间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科研交流,寻找学科交叉、科研协作的切入点,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此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开拓与德国、以色列、美国、英国、意大利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互派学者访问讲学、开展交换学生交流学习项目等,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与以色列各高校的交流合作全面深入,双方科研合作和交换学生项目进展顺利。早在2011年我校就与以色列海法大学结成友好学校,之后学院两位教授牵头的两项中以科研合作课题先后成功获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通过从以色列引进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或聘请知名学者为我校访问教授成功搭建交流平台。2016年被誉为以色列“居里夫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阿达·尤纳斯应邀访问我校,受聘为成都高校研究院荣誉院长。依靠学院科研课题推荐的2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在海法大学进化所已完成学业和研究工作回国效力,还有四名硕士生、三名博士生获得以色列政府全额奖学金前往以色列大学深造。我校领导和学院教师也多次访问以色列海法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等高校,洽谈校际合作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细节,双方开展联合培养硕士项目。
(三)搭建校企共建产学研联盟或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学院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即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紧密联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搭建校企共建产学研联盟、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或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既可以使学院的教学科研领域得以全面拓展,为学院和企业创造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又能发挥学院人才和学科集中的优势,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同时还能解决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和就业等问题。学院近年配合国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契机,以项目为抓手,技术服务为纽带,与成都地奥、成都新希望、四川高金、成都佳享、中食成都、四川环太等近20个企业组建了产学研创新联盟。
(四)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或建立优硕创新基金
建议以国内部分985、211高校的优博优硕基金、四川省科技厅苗子工程或以成都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创新项目为参照,在学校内通过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或优硕创新项目申报、项目答辩、评审、公示、结题答辩等机制,建立研究生与评审专家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学校研究生院每年资助10项,以研究生一年级的前期研究为基础,通常以资助二年级研究生为主。杜绝由导师代笔或学生摘自导师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各级项目课题申报书,突出创新和可行性。首先学生向学院提交申请书,进行学院内PK,学院选择前三名进入学校评审环节,然后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盲审、答辩、专家提问并打分,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现场答辩鼓励研究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同时也学会互相竞争和互相激励,更鼓励研究生不同学科之间联合申报,鼓励交叉开展研究。同时,也通过通过答辩、提问等环节,让研究生表达、凝练课题的创新点,也让专家帮助研究生指导和提高科研能力。
三 学术交流平台的成效
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通过强调研究生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取得较好成效,研究生质量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2018年农业硕士点评估通过。②研究生作为主研参与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数增多,研究生发表或参与的高水平论文被SCI和EI检索的数量增多,如在Food 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Polymers、Toxins等发表论文;研究生申请专利数量增加显著。在我校优秀硕士论文评选中,每年都有我院的重要的一席之位;③研究生的就业率和考博率明显提高。学院研究生赴境外读博与考取985或211高校人数明显增多,除此外的毕业生100%就业,进入高新企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研发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罗军明.培养创新能力的多层次研究生学术论坛探索[J].科教导刊,2017(19):44-45.
[2]白曌宇,张广军.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z1):9-12.
[3]熊玉英,吴佳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7):64-65.
[4]穆丹阳.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7-8.
[5]罗军明.构建提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模式探讨[J].教胃教学论坛,2015,1(3):171-172.
[6]杜勇,阳海棠,张利军,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中德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培养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7,(5),95-101.
[7]王帆,李爽,方霞.以学术讲座为主要形式推动高校间学术交流[J].中国电子教育,2012(3):24-28.
[8]刘洋,张茂仁,高华,等.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运行模式的探索.中国林业教育,2015,33(2):23-27.
[9]陈燕,镇学初,王剑文,等.校企共建药学类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02):88-90.
[10]段斌,许骏.关于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的系统途径与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16(11):99-100.
[11]白福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德国研究生培养经验为借鉴[J].高等教育研究,2013(3):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