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湖湘女性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2 16:31: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普通高校隐性校园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女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问题和女子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彰问题。因此,以湖湘女性文化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能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行路径,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消除性别利益遮蔽,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校园文化;性别文化归因;湖湘女性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李会军.湖湘女性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6):217-219.

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1]校园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极大影响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它又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条件,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性别文化归因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时代条件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第一,普通高校存在隐性校园文化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人们基于生理性别而对男女两性进行的特征描述,具有绝对化、简单化、二元对立、生物学本质主义等基本特点。在普通高校的社团活动中,从社团成员的选拔过程、性别构成比例到社团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女生的主体性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充分的展现,总是被贴上了“被动”身份的标签。[2]各种“关爱女生”的口号,“女神”“女王”的标签,都将女生置于被特别保护的“弱者”地位,使得“三八”妇女节等节庆活动都失去纪念女性争取权益的原初意义。一些女性也默认甚至期待“被照顾”“被凝视”,不断强化“他者”地位,逐渐迷失自我。

第二,女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女大学生政治意识比较淡漠,表现在入党动机上,17.4%的女生是在其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3]据笔者调研,女大学生参加女性马克思主义协会等学术性社团的主动性不太强,参与研究性学习竞赛等科技活动的能动性较差。如何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

 
第三,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据调研,女子院校有52.4%的受访学生认为女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1.92%的受访者认为毫无特色。[4]

这反映了女大学生对特色校园文化的期待。

从社会性别理论来看,上述现象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及思维习惯的消极影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性别偏见、“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等传统性别文化的基本内核,通过道德风俗、社会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由此也易于形成一种性别本质主义的思维定势,并对女性观、政治观、学术观等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地,学校教育中性别意识的缺失,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忽视性别差异和女性地位的各种缺陷。人是有性别的,但“性别视角”易于忽视,这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同样存在。“因性施教”的性别教育研究和实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有发展空间。

二 湖湘女性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湖湘女性文化是籍贯或出生地在湖南的历代女性所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及能力的总和。湖湘女性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和性别文化特征,能为在湘高校、女子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独特而重要的教育资源。诚如钱基博所言“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探索湖湘女性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可行路径,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克服性别盲点和消除性别利益遮蔽,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一)以湖湘女性文化促进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学校文化场”。[5]红色湘女及其革命精神是湖湘女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雕塑、展馆、展板等形式融入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践中,我校设立了中国女性教育发展史观,立体呈现了女性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每年都将之纳进新生入学教育。在各个二级学院教学楼、实训楼的楼道走廊设立了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湖湘女性杰出人物展板,以照片图片和生平事迹述要相配合的生动形式,彰显女校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当然,随着学校建设规模的扩大,还可进一步结合院系特点,在校容校貌上渗透湖湘女性文化元素。譬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增加帅孟奇等信仰马克思主义、促进妇女解放与妇女发展、推动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的湖湘女性杰出人物的流动宣传栏及展板;在文学院悬挂丁玲、杨沫、白薇等湖湘女性文学家的照片或图片;在音乐与舞蹈学院增加白杨、王人美、李谷一等湖湘表演艺术家的雕塑或展板;等等。以此凸显红色湘女对湖湘文化的传播、转型与扩容的历史性贡献,[6]进一步塑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二)以湖湘女性文化促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规范师生员工相互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学校的领导体制、教师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但我们千万不能因重视领导管理而疏忽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意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追求公正、民主、法治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他(她)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自律能力,把制度管理的刚性与道德教育的柔性有机结合,促进校园文化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这些都能从湖湘女性文化中汲取营养。近代湖湘杰出女性大都具有一定的女性解放意识,譬如向警予、缪伯英、伍若兰、帅孟奇、章蕴等红色湘女大多具有从事妇女运动的经历。[7]而且,向警予、蔡畅等中国早期女权领袖坚持不懈,促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诞生,从法律层面废除了传统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的包办婚姻制度,使得中国妇女解放事业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8]因此,倡导女权的性别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以法律保障男女平等地位的法律意识等湖湘女性文化精神,要活化为当代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源源动力。在就业方面,湖南省百花女性人才市场是国内首家专业女性人才市场,我校每年举办女性人才招聘会,为女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这些都可以进一步形成制度化机制。又如,在师资培训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使之牢固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并结合湖湘女性文化传统自觉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有效促进社会性别意识进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主流。

\

 
(三)以湖湘女性文化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涵括了校风、校训和办学传统等内容在内的精神活动成果,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实践中,一是高校要倡导“四自”精神,激励师生深入挖掘、多方宣传湖湘女性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构建“榜样-对话-内化”的女性教育特色模式,使广大女学生从中汲取健康成长、奋发成才的精神力量。二是高校要弘扬“关怀女性”“为了女性”的办学传统,使之与时代需要紧密结合,培养既有传统女德又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女性人才。三是高校要深度挖掘湖湘女性文化精神,将其内蕴的理性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知行合一精神等巧妙融入校训、校风、校歌、班歌之中,使之成为催人奋进的响亮号角。如湖南女子学院的校训“懿德、睿智、笃行、臻美”,就可以更多地运用湖湘女性文化元素使之具象化。“懿德”是《诗经》中倡扬的传统女德,而近代湖湘女性无论是陈衡哲“为人为女相统一”的女性观还是丁玲“由女性小我迈向社会大我”的女性观,[9]都孕育发展了一种独立、自由、平等、真诚等现代女德。“睿智”之“睿”原是对古代君王后妃的敬词,睿智亦作睿知,而近代湘女陈衡哲、袁昌英、白薇、谢冰莹等都勇于迎接欧风美雨,融贯中西的知性修养极大推进了她们的文学创作和人生事业。“笃行”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可在近代湘女唐群英、白薇、谢冰莹、杨沫等人参政从军的人生选择中找到合适注脚。“臻美”是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境界,也是蔡畅、陈衡哲、袁昌英、白杨、王人美、李谷一、宋祖英、张也等近现代湘女的毕生追求。实践中,将湖湘女性文化元素适度融入校容、校貌、校歌、班歌,不失之为再现校训、凝结校风的一条可行路径。

(四)以湖湘女性文化促进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行为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学术活动、社交活动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湖湘女性文化的榜样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是将湖湘女性文化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促进先进性别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第一课堂中,进一步活化湖湘女性文化嵌入思政课的实践路径。[10]在第二课堂,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湖湘女性音乐文化节、湖湘女性体育文化节、湖湘女性教育文化节、湖湘女性政治文化节、女书文化节、女生寝室文化节等,通过音乐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演讲赛、体育舞蹈大赛等各种形式,着力营造具有湖湘女性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二是打造湖湘女性文化精品课程和网络名师空间,为师生共享性别教育与教学资源创设优质平台。三是建构具有示范性、主体间性、情感性的关怀德育模式,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金陵女子大学与华南女子大学将美育引入校园,重视情感交流,结成姐妹班,编排《娜拉》、《华南校史》、《金陵校史》等剧目,[11]都可为湖湘女性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大学的校园行为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三 余论:性别·文化·社会

基于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试图探索湖湘女性文化融入高校(特别是女子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短文草成,而意绪未尽。中国女性文化正在浮出历史的地表,而现实的处境仍不免尴尬。高校从精英的象牙塔走向大众的学校文化场,对于匡正女性声誉、书写女性历史、促进女性发展,以及弘扬男女平等与双性和谐的性别价值观,仍肩负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成荷萍.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相关要素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2):115.
[2]双晓爱.性别公正:校园文化的再思考[J].理论界.2016(8):91.
[3]王芳,李美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女大学生成长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2(4):135
[4]张香忖,石海玉,宋立新.女子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7,29(3):30.
[5]蒋洪池.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塑造[J].高教论坛,2003(1).131.
[6]雷国珍,祁雪春.论红色湘女与湖湘文化[J].湘潮,2016,478(4):51.
[7]刘华清.试析红色湘女群体崛起的原因[J].湘潮,2016,478(4):62.
[8]骆晓戈.论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150(3):34.
[9]罗婷.比较视域下的湖湘女性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52.
[10]李会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性别教育嵌入:意义探寻、理论契入与实践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53):368.
[11]罗婷.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43-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