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课程思政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然需求以及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求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立足专业课程学术内涵,制定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王许云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9):153-15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教处长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到,“2019年,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认真思索如何将德育的核心内容合理融入自己所授课程,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使课程学习与德育的培养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教”“育”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3]。我国的高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整体观和大局观。“课程思政”即是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到每一门课程中去,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实现对思政教育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4]。立德树人,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各学科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所立之德之高低,所树之人之优劣,也最终体现于各专业、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和建设中。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民族崛起的重要历史机遇。习总书记在2016全国高校思政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三)课程思政,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然需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展开,并强调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涉及学生人文、社会及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项具体要求[5],如表1所示:
因此,充分运用各学科间蕴含的价值立场,加强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的一起,是新时代适应专业认证的必然需求。
(四)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求
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2018年6月9日,教育部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在新工科建设中,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6]。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在课程中融入和强化对学生的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工程伦理意识等的培养和熏陶,是新时代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求。
三 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利用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
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上,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使其与专业课程内容交互融合,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专业知识的掌握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合理地处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引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在教学环节中融入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四 专业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探索
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担当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同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这就要求从课程教学方案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首先,从理念认知上统一思想,将《化工原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相互交融,做到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前提下,《化工原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分别如下:
通过现实中的案例、现象,启发学生对具体案例的思考、讨论与探索,把对学生会责任感、职业规范等人文素养的培养,润物细无声的嵌入到课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 结语
工科专业高校教师应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立足专业课程学术内涵,制定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式、启发式等有效教学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培养适应新时代变化,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和专业认证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一2016-12-09:11.
[2]高教司司长吴岩:2019年,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1/2/170798819.html.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0/c1053-30283652.html.
[5]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http://www.ceeaa.org.cn/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6]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6):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