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应对处理任务时更有自信,他们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都优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学业表现情况和成就,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不容乐观,受成败经验、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他们普遍表现出自我评价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模糊,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学习以及其他领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高职院校;优化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陶子慧.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优化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1):288–289,296.
一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属于高等教育层面。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的是让学生既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侧重于将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际,强化技能型训练。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以及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
(二)自我效能感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他将其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1]。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个体对自身技能和利用技能程度先产生一种主观预期,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程度。
这种主观预期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包括对自身情况,对具体任务,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和努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应对处理任务时更有自信,他们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都优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
(三)学习自我效能感
谈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一定是放在具体的领域中,适用于所有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是难以测量统计的,个人由于自身的经历体验不同,而不同的领域也有其差异性,因此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也有差异,譬如教育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管理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其中,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学业表现情况和成就,管理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二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概述
(一)现状
1.学习挫折感强,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一部分同学对于升入高职学习有一些失落,将失利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就算自己努力也极小可能会取得成功,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态度消极散漫,学习目标模糊,失去学习动力。还有部分同学本身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升学考试失误,他们体会到的学习挫折感更强,进而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加上高职课程学习相对轻松,没有了父母和老师对学习成绩的督促,学生们容易随波逐流,学习动力减弱。
2.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自律性差
一方面,由于入学成绩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对现专业学习缺乏热情,对未来规划也十分模糊。再加上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较为简单,课程考核相对容易,期末临时抱佛脚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很多同学抱着能及格就行、能毕业就行的态度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与被繁杂课业占满的中学阶段不同,高职院校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多元的文化,单一的学习已经不是日常生活的重点,暂时也没有就业的烦恼,学习目标越来越模糊,学习的自律性差,懒散贪玩。
3.自我意识强,归属感低
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自我意识较强,但班级集体意识淡薄。在与他人意见不一时,他们通常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退步,对于自己决定的事情也十分坚定,很难改变。他们普遍被家庭保护得比较好,对社会认识不深,对自己的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想法,参加院系活动不积极,与他人交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4.依赖网络,沉溺娱乐活动
一方面,高职学生喜欢直观的东西,缺乏理性思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在学习上的低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失去方向,变得迷茫,新事物趁虚而入占据他们精神生活的空白空间,娱乐和放松成了最佳的选择,不合理的时间分配和生活安排,导致他们过分陷入网络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就养成依赖网络的心理。
另一方面,有些不善言辞交际的学生,通过虚拟世界重新塑造个人形象,譬如网上交友、网络游戏等,这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他们带来直观的快乐和压力释放,疏解现实生活人际交往困难带来的焦虑不安。
(二)影响因素分析
1.以往的成功经验,自卑程度
学习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学习的成功经验越多,越有自信,学习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而长期的失败经验会降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在访谈中,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质疑的学生通常会提到之前的失败经历,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在重视学习成绩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效率低下,他们的成功体验感低,自卑心理严重,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更低。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它受个人性格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随着双方沟通程度的加深,通过构建调整自己的价值体系以符合社会文化要求,具备良好人际交友能力的学生,通常与同学关系良好,在学习中也表现出更高的自信,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而人际交往困难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长期下来会影响到对学习的专注度。
3.教师关注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阶段性的正向反馈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十分重要,学生都期望能得到老师在能力上的认可,教师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重建信心,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惰性明显,缺乏主动思考学习的意识,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利用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和好感督促学生设置阶段目标,同时每个阶段提供积极反馈,这可以让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避免学生在学习中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4.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间关系和睦平等,也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对班级的归属感以及对老师的接纳度都会提高,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三 优化路径
大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闭合,通过优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升其自信程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具体举措如下。
(一)提高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
在教学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通过教学,教师营造一个公正和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并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所谓教学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自信程度以及面对困难的乐观程度。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制度越完善合理,提供的发展条件越好,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越强[2]。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日益网络化,传统教学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利用信息化技术重新设置教学框架。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发展道路规划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使教师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和积极反馈,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由于大学课堂的流动性,很多老师认为自身只有教授课堂知识的义务,缺少与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把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脱离了全员育人的理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当注重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这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本质,肯定学生的价值,善于抓住学生的亮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
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对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使学生了解专业设置和发展前景,鼓励其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对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加入院系的学生干部团队中,为他们提供组织活动的机会,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丰富其课后生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了解其兴趣点,从兴趣入手帮助他们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帮助学生在兴趣中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
(三)树立榜样,营造学习氛围
首先,要将优秀的学生树立为班级榜样,优秀的班级成员通常会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将通过一种隐性长远的方式持续地影响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在良好氛围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
其次,开展班级团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教师和同学的积极反馈促进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能力,营造一个好的班风学风。
(四)校企合作,注重实际操作教学
职业院校学生通常思维较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但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学生觉得书本理论没有实际效用,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再次明确其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助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让学生提早接触到企业,在就业时能够有更多的竞争力。
(五)抓招生,抓教学,增强院校内涵建设
当前高职教育宽进宽出的模式亟需改革,一些高职院校招生甚至是“来者不拒”,导致招生质量良莠不齐,生源素质差又极大地影响办学质量,一些学生抱着能及格、能毕业就行的态度入学,办学质量陷入恶性循环。院校应当加强入学测试、入学教育和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要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会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校荣誉感和归属感,提升院校招生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的招生质量和教育质量,引导社会认同职业教育,保障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缪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16–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