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模式的应用前景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2 11:13: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与学术型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更为突出。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适时为社会提供服务,发挥其特殊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教育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刘莎.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模式的应用前景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3):269-270.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列为了创新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组织编写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的机制:“一是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二是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的联动机制,建立社区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定职业院校社区服务计划、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时间场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1]。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现状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政策要求下,如何有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借助高职院校优质的专业成果,随时随地向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技术咨询,成为当前该领域内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在该政策的引导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就自身的地理位置及专业设置,在服务社区教育方面初具规模,比如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市和平区新华社区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在开展正规高职教育的同时,兼具社区学院的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师资,并且开放部分实训场地,服务社区教育。尤其是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早在2005年,就联合了中心城区五所社区学院(原职工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型职教集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职教集团,在中心城区统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各类资源,带动区域社区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2008年,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又将学生社区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组织学生进社区进行社会实践;2014年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将社区教育服务纳入了教师考核,解决了社区教育的师资问题,切实打开了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局面,贯通了二者之间输入与输出的路径,成为天津市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的示范榜样。

\

 
二数字化新媒体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4G网络已实现广泛覆盖,进一步催化了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同时,人们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有了想随时随地获取消息、互动表达和信息交流的需求,而智能手机、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填补了碎片化的休闲时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智能手机来进行互动交流,从各类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在教育服务方面,各类院校从网络开放课件到网络开放课程,再到网络在线慕课,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不仅存在于实体课堂,线上部分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智能手机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近年来更是有取代电脑端的趋势[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其中互联网的普及率达61.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占比99.1%,在线教育用户占比27.2%,规模达到2.32亿,同比增加用户3122万。这一串数据更加充分的证明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决策的正确性,利用网络术弥补我国目前教育短板,并在进入5G时代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三 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模式的应用前景分析

(一)传统社区教育服务的模式

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属于非正规的教育和学习,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是为了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而衍生的一种教育服务。传统的社区教育开展的形式大多是社区知识讲堂、研讨会,时间上多为晚间或周末;学习场地或设施一般在社区之内,有偿或无偿向参与的社区居民开放;传统的社区教育对于学习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讲授的教师资质上难以把控,且不易吸引来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因此,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讲授者的资质和讲授内容的正确性上,较难得到保障;同时,学习的时间和场所客观要求较多,很难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模式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所对应群体是全民,即所有社区居民,是跨年龄、跨性别的综合受众群体,因此在课程体现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最能满足当前年轻人的需要,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唾手可得,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了笔者曾发放的调研问卷中,约有51.8%的社区居民在“你希望课程以哪种形式呈现”问题中选择了“线上素材,随时自学,定期互动交流”选项。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抛开地理位置因素,只需要考虑自身的专业设置,结合不同社区的居民结构和特点进行核心课程与本位课程的开发,当然这一前提是需要建立在已经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的“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的联动机制,建立社区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定职业院校社区服务计划”基础上的,需要自上而下的高层次统筹管理,协调配合[3]。

(三)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社区教育的优势

1.高职院校在专业领域中有成熟稳定的师资团队。当前社区教育的师资情况存在的问题较多,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受众群体年龄及其需求的影响下,科目趋同化严重;二是普遍缺乏体系化的教学方法,科研及课程开发能力较弱;三是对于教育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方面重视不够,四是教师的专业对口率较低,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极度匮乏。虽然依靠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能够解决一部分上述问题,但如果能优化现有教师资源,双管齐下,适当统筹,是能在对社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上事半功倍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专业领域是完整而稳定的,具备一定数量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乃至专业精英,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成熟,科研和课程开发能力较强,对教育心理学有较深的见解,加之一般的高职院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这也能为服务社区教育提供一定帮助;同时,高职院校有独立的网络技术团队,在合理的安排下,可以定期的提供网络技术指导。

2.高职院校在专业领域有充足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设置,其中所有的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评价办法等内容,文件中的内容大多都是经过校企合作或专家论证指导的方式共同完成的教学纲领性文件,在讲授执行过程中逐年优化,并积累丰富的、多元的、与时俱进的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源,从而形成体系化的、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因此在服务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开发上,高职院校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教学资源体系,并能实现共享和输出。

(四)5G网络环境的逐步普及

新媒体技术离不开网络环境,当我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完成从3G到4G网络环境的飞跃时,除了网速的提升外,带动了很多新事物的诞生,比如手机支付、短视频、智慧交通、大数据统计等,其中也有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实现了炸裂式传播的转型与升级。2018年12月10日,工信部对外公布,已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5G系统的使用许可,这是向产业界发出的明确信号,将进一步推动我国5G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意味着在在移动设备的多媒体技术上,将大幅度提升3D动态视频通信水平;进一步落地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和普及,实现设备的远程操作;为AI(人工智能)+X(一切)带来无限可能,比如AI+教育,网易CEO丁磊曾在2019年的两会提案中建议,要通过“AI+教育”技术取消教育差异化的现象,挖掘智能硬件的应用,打通教、学、练、测、评各环节,实现智能教育[4]。

\

 
四结语

随着即将到来的5G网络环境,我们的移动设备终将实现技术革新,根据这一趋势,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社区教育这一模式应有较大发展空间,社区居民从移动设备中各类新媒体路径的“看”中学转变为“交互”式学习也将指日可待[5]。

参考文献

[1]薛丹.高职院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9(45):112-113.
[2] 罗薇薇,苏颖宏.高职教育中新媒体应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某高职院校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1):175-178.
[3]靳润奇,梁瑞敏,李晓青,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3):42-44.
[4]喻念念.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4):48-49.
[5]夏缓缓.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团建工作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9):142-143+3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