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结合相关“校校企”协同育人理论基础,分析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运行过程和取得的成效,结果表明“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快速应对区域专业人才紧缺和区域专业人才需求变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马旭,等.高职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6):32-35.
Research on"school-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jor in Marin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 Xu,LI Jun-li
(Zhuhai City Polytechnic,Zhuhai Guangdong)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chool-school coope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of“school-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e Marin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of Zhuhai city polytechnic is chosen as an example,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school-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re expounded in details,as well as the achievement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chanism of“school-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uld respond to the shortage of regional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the change of regional professional talent demand quickl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ajor in Marine mechanical engineering;“school-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Cooperative education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快速应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减少教学成本投入,高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被采纳和认可。
“校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种灵活的办学模式,主要解决了在主办方没有教学资源和实训条件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的问题。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校校企”三方学分互认,教学共管,成果共享,这种办学模式可以快速高效应对区域专业人才紧缺和区域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等问题。
一“校校企”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校校企”合作指学校、学校、企业三方联合构建人才培养平台,“校校企”中的第一个“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办方,第二个“校”是人才培养的协同方,“企”是相关的行业协会、企业。“校校企”合作培养船机人才是以主办方为主导,利用协同方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合作企业丰富的企业产品和实践资源,实现校校企协作,快速、高质量培养人才。
(二)协同育人理论
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育人是以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为基础,通过突破政策、制度、资金、技术等限制,实现各类资源的协同整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其本质是以主办方为主体,协同方辅助实施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主办方和协同方依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3、多元参与理论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结合这一原则并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看,教育与实践要紧密结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办学模式要由传统的学校办学向多元模式转变,让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作为主体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弥补了职业院校办学资金和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将企业真实案例纳入教学中,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吸收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提升了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能更好的培养职业人才,服务于行业企业。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研发、产品升级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优势,让更多的教师、学生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自身良性有序发展。政府通过引导、促进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多元参与办学,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校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校校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校校合作形式多以中高职、高职本科三二分段形式体现,其本质是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以后,再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级别学历的过程。另外,有关于国内地方高校与中小学校校合作的研究,其本质是通过联合高校加强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从而提高中小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国内个别高校有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短期实施联合教学的研究,如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黑龙江技师学院为黑龙江工业学院数控专业开展为期13周的模块教学培训等。除了国内校校合作以外,也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国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2到3年,再出国学习1到2年,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如“校校企”闽台高职人才培养项目。
总体上看当前校校合作形式均是以项目形式存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只停留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短期培训授课等领域,没有形成一整套保障学生培养质量的运行管理机制,其校校合作办学往往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系。
(二)校企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育人体现在项目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校企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各种校企合作形式的产生都有其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校企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校企之间沟通少、协调困难等。
三“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一)合作高校和企业的遴选机制
“校校企”协同育人包括学校、学校、企业三方合作,主办方学校为主体责任人,要对合作高校和企业进行遴选。在遴选合作高校和企业过程中,要本着择优录取,促进共同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
在遴选合作高校时,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珠海城职院)以招投标或谈判等商业形式开展,综合衡量拟合作高校的办学能力,考查拟合作高校相关专业的师资情况、实训条件、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情况,以及拟合作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水平等,拟定遴选量化指标,邀请同类型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对参与招投标或谈判的拟合作高校开展评价活动,综合衡量商业招投标或谈判报价以及专家对拟合作院校的总体评价选定拟合作院校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船院)。由于采用招投标或谈判等商业行为,校校合作办学遵循商业化运营模式,建立了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动力驱动机制,充分调动了拟合作高校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在合作企业的遴选上,以专业服务区域产业为核心,建立企业的准入和引入机制。综合衡量企业技术先进性、企业管理水平、员工入职培训条件、企业效益、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质量、企业参与办学意愿等,拟定量化指标,邀请同类型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评价,选定优质合作企业。高职院校在引入企业参与办学时,要结合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企业一定的奖补资金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支撑、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合作,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形成多元触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驱动机制。
(二)建立“校校企”协同运行机制
“校校企”三方联合成立职教联合理事会,制定《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明确主办方学校、协同方学校、合作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规定各自的职责和事务,从资金、管理、人事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推动三方合作,互惠互利。
“校校企”协同运行实行分级协作机制,校校在学校、处室、二级学院和专业教研室等层面实行机构互联对接,如图1所示。校企在就业、顶岗实习、兼职教师、校外实训、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多个维度开展机构互联对接,如图2所示。实施分级协作机制,明确了各层面的协同沟通对象,保障了“校校企”信息及时有效互通。
“校校企”三方依据区域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研讨、教学内容、师资安排、质量管理、成绩评定、资料归档等方面互通互认,成绩、学分互认,教学环节互通。
“校校企”三方在学生换场、食宿安置、安全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实行属地管理,协同方协调共管,互相补充。
“校校企”三方建立“三会两访两对接”的交流互动机制,三会即专业研讨会(专指委会议)、年度总结会、专场招聘会,两访即校校互访、校企互访,两对接即学生换校工作对接和顶岗实习对接,形成工作计划,年度总结、定期互访交流等一系列工作规范。每年举行一次专业研讨会(专指委会),邀请两校教师及企业的专指委委员、兼职教师等参会,研讨合作事项、企业需求,共谋发展。每年召开一次校校合作工作总结会,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每年举行一周专场招聘会,邀请企业来校开展招聘和交流活动,为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对接。每年学校或二级学院领导进行一次互访,相互交流,确保校校合作工作顺利进行。专业教师每年到合作企业探访,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企业发展动态,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做好服务。每年提前做好详细对接方案,由“校校企”分别按照制度规范要求做好学生的换校动员、组织、派送、迎接、安置、安全等各项工作以及顶岗实习学生接收、指导等工作。两校对接工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三)建立“校校企”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校校企”协同育人质量保障机制采取职教联合理事会统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同管理的方式。职教联合理事会是“校校企”协同培养质量保障主体,负责筹建由主办方院校、协同方院校、合作企业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教学资源等提出要求,形成人才培养举措,保障高标准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人才培养评价,如督导评价、学生反馈、行业企业评价、第三方调查的方式,综合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收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将改进措施反馈给主办方、协同方院校的教学机构和合作企业,形成PDCA的闭环管理机制。“校校企”培养质量保障工作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四)取得的成果
1.精准服务珠海区域船舶产业
根据珠海产业布局,对接船舶及游艇基地的紧缺人才需要,在珠海及珠三角地区船舶、海洋工程、游艇生产企业等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调研基础上,将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定位为:主要培养面向珠海及周边地区高端制造业——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船机制造、安装调试、维修安装和调试能力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地方船机类人才紧缺问题。
2.构建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校校合作构建了《船舶内燃机使用及维护》《船舶柴油机安装与调试》《船舶柴油机制造工艺》《柴油机拆装实训》《轮机自动化》《船舶管系放样与生产》《辅机安装与调试》等课程资源,形成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3.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校企”协同育人教师队伍由两所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弥补了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校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下,学校教师要多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兼职教师要多到学校专业教研室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方法研讨活动,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对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面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的57份问卷中,学生对“校校企”协同育人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满意度达到了85.97%,表明采取“校校企”协同平台有效的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学生培养质量优
借助于“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生连续五年在“船舶主机和轴系安装”国赛上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学生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另外,面向合作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回收的30份问卷中,企业对采取“校校企”协同育人学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达到了93.34%,表明采取“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四 结论
“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对专业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校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同时,“校校企”协同育人可以快速灵活应对区域专业人才紧缺、区域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莺洁.高等职业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8-11.
[2]杨春燕,陈敬华,周令芳.对“校校合作”模式下五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9(1):179-180.
[3]黄利华,李永馨,韩明等.对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2):201-203.
[4]罗桂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J].管理纵横,2018(7):144-145.
[5]马旭,李军利,周庆玲.“双三元”模式下船机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7(05):234-236.
[6]陈建雯,杨剑兵,张郴等.构建高职院校校校合作平台,促进专业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