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培养优秀的社会建设发展后备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可或缺。人的行为受意识控制,意识科学能助力人才创新进取、砥砺前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关乎育人内容输出效率,一旦教育方法实践受阻将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成效。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其与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型育人方式影响力对比情况,以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高杨.高校现今思政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力对比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291-292.
立足教改背景探析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新型教育方式对比情况具有如下价值:其一,总结教改经验,探析思政教育新出路,为更优教育资源的输出指明方向;其二,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确保其拥护党、支持党、跟随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先争优,使学生得以成为社会建设者与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三,建立健全思政教育体系,在党和国家指引下完成高校育人任务。基于此,为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分析研究现有教育方式及其与新教育方式间影响力对比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校先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灌输式教育方式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政教材按照既定大纲进行教学,从主观出发面向学生讲述思想政治知识的方式为“灌输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主要源于思政知识相对较多、课时偏少,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育任务教师选用该种育人方式。
(二)单一化教育方式
部分有经验高校思政工作者形成鲜明育人风格,例如思政专业知识讲授时,在课程开始前先根据所学内容提问,导出教学内容,而后组织学生自学并再次提问,用以检验学生知识学习效果,根据问题讲解知识,实现思政教育目标。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教育方式虽然可以突出教师育人优势,但无法摆脱形式单一束缚,不利于其他教育资源的应用。
(三)总结性评价教育方式
有些高校思政教师通过随堂测试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评价,使学生明晰自身思政知识学习不足之处,还有些在课程结束前5min~8min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回顾并进行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展开评价,旨在夯实学生思政学习基础,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质量。
(四)信息化教育方式
诸多院校建立信息化教育体系,应用IT技术、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将思政知识制作成PPT、视频、动画等,以图文动态形式讲解知识,使相关知识更有感染力[1]。
二 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一)对学生的单向输出,教育效率低下
无论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还是总结评价式教育形式,教师均未摆脱从主观出发组织开展育人活动教育思想束缚,使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状态过于被动,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理解效率。
(二)教育思路僵化,教育路径狭窄
单一化教学方式的反复应用使教师陷入育人误区,教学思路僵化,教育效果欠佳,不利于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无法推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高校思政育人路径较窄,无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准。
(三)创新路径针对性不够,忽视人本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重要手段,高校思政教育亦需通过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此信息化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受教师教育观念影响,信息化教育存在新颖性有余、生本性不足问题,无法引领教师探寻思政教育新出路,阻滞教学创新活动科学发展[2]。
三 教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议题式教育方式
议题式教育主要是指根据高校教学内容立足时事政治筛选师生探讨议题,如“一些公众人物偷逃税款背后内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必要性”等,这些并无标准答案的议题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妥善运用所学思政知识进行讨论,在理论教学互动中激活其思政思维,通过议题式教育将学生思想观念与政治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二)实践式教育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为此思政教育应走出课堂、回归社会,鼓励学生实践创新,通过实践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进行有关“深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议题讨论时,可组织学生在教育、医疗、科技、经济等领域中探析改革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接纳改革开放思想,创造新时代深入改革开放环境,使高校学生可以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自主实践等核心素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施更具有效性。
(三)情境式教育方式
问题情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见育人氛围,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探讨、思考、分析、总结,使其思政思维更为活跃,除问题情境外,案例情境、社会情境等均可应用在思政教育活动中。例如,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时可创设司法情境,将“校园霸凌”案件、“网络信贷”等案件搬到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分析案件内容基础上通过合作互动再现案件审理情境,在角色扮演中体悟法律内涵,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司法觉悟,达成思政教育目标。
(四)融合式教育方式
教师在应用某种育人方式基础上为提高教育效率与其他育人方式相互融合,旨在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完成思政教育任务。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实践”教育方式,在学生调查分析结束后,鼓励学生将调查结果以PPT、图表形式体现出来,在多媒体设备上予以展现并供学生群体探讨,使教师教育活动始终围绕学生行为及思想意识展开,在融合式教育方式加持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生本性[3]。
四 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影响力
(一)充分体现人本精神,保证学生教育主体地位
通过对新型教育方式进行分析可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驱动教改内在动力,教师始终围绕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实现教育互动目标,确保学生可以作为教育主体参与其中,调动自身求学自主性,在实践中探析思政知识真谛,助推教师在以人为本育人理念指引下探析更优育人方式,多维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继而提高其教改质量。
(二)立德树人充分融合,思政教育内容多角度输出
在教改背景下应用新型教育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教师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多角度输出思政教育知识。在现有教育方式支持下的教育活动育人内容以教材为主,使教育内容缺乏延展性、渗透性,既无法直接引起学生关注,又脱离实际,使教师思政教育活动过于僵化、单一、死板。丰富多元教育方式侧重知识拓展,以信息化教育方式为例,一方面教师应用视频、音频及图片形式作为思政知识载体,确保学生可以理解、接纳、应用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借助网络筛选育人内容,将其编设为教案、教育情境、探讨议题,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思政表现,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奠定基础;其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的。教师需通过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等素质,使学生能够肩负社会建设与发展新时代历史使命,为此教师需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力,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使思政教改更为高效;其三,帮助教师完善育人体系。教师为研究推行更优育人方式开展教研工作,通过教学评价解析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情况,不仅关注学生测评成绩,还关注学生思想状态、价值观念、情感认知,以此为由推行教研成果,使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更为科学。
(三)对创新的影响
新型教育方式是高校遵循教改要求,践行教改思想,关注教学实况,了解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下的产物,为此可提高思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教育创新实效性,使新型育人资源、教育理念的渗透更为妥善,提升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水准,在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稳步发展同时,可加强本校思政教育工作力量,为培养优秀高校人才夯实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基石[4]。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高高校新时代思政教育科学性、合理性、生本性,高校及思政教师、思政工作者应妥善运用新型教育方式,调配育人资源,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改意识,践行立德树人,做好教学研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情况,以此为由持续优化教育方式,建立以人为本教育方式应用体系,使高校思政教育水准得以切实提升,真正发挥教育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颖庆.互联网+环境中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方式[J].青春岁月,2019(19):36-37.
[2]刘秋蘅.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6):82-83.
[3]许曲阳.高校思政教育思想在微信中的传播[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8(5):15-16.
[4]兰琼.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9(18):142-143.
[5]潘宠娟.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改工作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45-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