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高校也在逐渐探索网络文化育人的新功能,并深入研究了网络文化育人的内涵与价值。然而,经过调查可知,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高校教育工作者网络文化素质较低、网络文化育人载体欠缺和弱效、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单一、学生网络认知能力逐渐弱化等等,导致高校学生在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基于此,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以及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原则,深入研究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几点发挥高校网络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价值研究;困境;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宣王威.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9):267-268.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教育愈发显现出其重要的育人作用,而网络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我国当代公民优良的网络道德以及较强的文化自觉性。然而,随着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转变,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要根据网路文化对学生的双面影响,加强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承创新、陶冶情操功能,让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下茁壮成长。因此,本文围绕着应该如何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让高校学生能够在氛围浓厚的网络文化熏陶中,逐渐增强自身综合道德素养。
一 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困境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网络文化素质较低
如今,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蔓延,高校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育人对象,高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直面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困境[1]。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文化素质较低,不仅直接影响了网络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出现一定的滞后性。而高校教师网络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首先,由于网络文化教育观念归于老化,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存在隔阂,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化的教育效果。另外,由于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使得教育内容过于肤浅,也阻碍了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发展的创新与发展。
(二)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载体欠缺和弱效
经过对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现状的分析可知,当代高校网络育人载体的缺失及弱效,主要体现在微媒体育人载体的比例失衡,致使网络文化的教育主体与客体间缺少充分互动,而学生拥有微博、微信的数量远高于教师,且高校微博微信的网络发展十分缓慢。另外,由于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网络育人载体的内容过于陈旧,也是导致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载体欠缺和弱效的主要原因[2]。因此,高校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意识不到位,而且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不到有益的指导,也使得网络文化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与作用。
(三)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过于单一
网络具有多层次性特点,以及宣传手段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教育路径,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教育的优势。然而,由于现阶段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过于单一: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教育者仍然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十分枯燥,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地下,使得网络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也很难发挥为网络文化教育课堂的导向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工作者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有失妥当,既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及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也没有加入适当的网络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导致网络文化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导向
高校作为育人的圣地,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更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其教育导向作用。而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则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及生活进行有益的熏陶,让学生在网络文化的熏陶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正确行为。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推进,让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渗透不断充实学习与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由此可见,良好的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网络文化教育中获得更多感悟。
(二)凝聚激励
由于网络新事物不断推陈出新,导致学生在网络文化学习过程中被迫接受很多新事物,也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由于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内容的影响,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学习兴趣。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新鲜咨询,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道德素养[3]。而经过长期积淀的健康积极的群体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教育力量,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的凝聚激励作用,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助于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结合,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并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 发挥高校网络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
为了更为有效的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有效功能,就必须要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将网络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思想,并将其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网络舆论,使得网络文化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明确前进方向;再次,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前阶段所发生的焦点问题、突发事件等,及时占据网络思政教育的制高点;最后,高校要深入研究网络文化传播的规律与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提供高校网络育人的主阵地
在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学生高校校园官方的网站建设,充分展示高校形象,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更新重要数据,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学校形象,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其次,高校必须要建好校内网页,并加强管理,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并配合高校官方网站,有利于网络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最后,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增强新媒体阵地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系统的网络育人运行机制
建立一个高效的网络文化育人运行机制,能够更好的保障高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首先,高校要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让学校内部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发展,明确各方指责,发挥网络文化育人体系的协同作用;其次,高校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维护网络只需,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让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提高自身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学习环境;最后,高校要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对学生的不正确言论进行监督[4]。
(四)打造优秀的网络育人团队
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其重要性在于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与引导,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必须要打造一支优秀的网络育人团队,培养一批既有高水平、高素质,也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另外,也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优势,结合思政特点,加强针对性岗位培训,让网络育人工作能够更贴近实际。总之,高校必须要充分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网络环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务必要为学生筛选有益的网络文化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5]。因此,国家及政府必须要解决现阶段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困境,切实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网络文化素质,丰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逐渐强化高校学生网络认知能力。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并及时建立系统的网络育人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网络育人团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享受到有益的网络文化的熏陶,实现高校实现网络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道红.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02):79-82+87.
[2]孙秀玲.新疆红色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39;No.155(04):2+58-64.
[3]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1):113-117.
[4]陈妮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育人路径探究——基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28):232-234.
[5]张一.浅谈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与全员育人工作相结合的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4(47):298-2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