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09:58: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心理健康的含义、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旨在号召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陶金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262-263.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提升外部环境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且可以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我们可以看到,第二课堂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和突出作用。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广义上,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狭义上,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个体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就可被视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一般常态、轻度失调、严重病态三个等级,其中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并且能与人良好地相处,能主动调节情绪,被视作一般常态心理;经常不能表现出与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有障碍,自理能力较低,但经帮扶可以恢复常态,被视作轻度失调心理;心理病态、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差,需要及时就医治疗,视作严重病态心理。

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生活适应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心理、生活等方面独立性差,离开家长独自入校后,面对相对简陋的宿舍居住环境,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舍友和同学,难免会产生委屈感和小矛盾,如不能尽快调整心态,适应新的校园生活,久而久之难免就会产生压抑感、孤独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宽松的教学管理模式,导致部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开始过上放纵自我的校园生活,不能合理安排好大学学习与生活二者之间的平衡,迟到、早退、逃课、考试作弊等问题接踵而来,逐渐产生一种自负心理。

\

 
(二)人际交往因素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相比高中单纯的人际关系,大学要明显复杂得多,高校人际交往包括学习交流、感情交流、社团交流,以及兴趣爱好交流等,交际圈从小到大扩大、从单一型到复合型转变。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加强对自我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有助于获取更多地校园资源。高校人际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对学生的情绪和心态产生重大影响,极可能使学生陷入孤僻自卑的心理。同时,随着近年来网络社交工具地普及,大学生们纷纷开始进行线上交际,人人网、校内网、QQ、微信等网站、平台地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人际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却疏远了彼此地距离,导致面对面时反而无话可说,彼此之间越来越冷漠。

(三)压力因素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着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巨大压力的群体。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竞争激烈,大学生们面临着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而且还要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学生们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在此期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巨大压力。压力的增长会导致焦躁、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情绪的产生,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缓解和释放,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的一面旗帜,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言行举止,对孩子心理及性格影响最为直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或去世导致家庭结构改变的单亲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法顾及孩子的家庭,或者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不得当的家庭,最容易给孩子人格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对孩子过于呵护、溺爱的家庭,也容易导致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其今后发展。

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用。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有意识、分步骤地将两者从思想认知度、教学内容、日常生活进行有效整合。如,全国高校共青团开展“菁扬有约”“菁扬师说”“菁扬青言”等系列信仰公开课,类似于此的思想教育活动,不仅坚定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站、APP、邮件等不同形式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明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网络大数据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途径,2017年12月,按照《团中央学校部关于推广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通知》要求,扬州大学研究谋划和启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制定“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类的必修课程中,通过“pu”平台记录学生的校园生活、成长情况,建立心理动态档案等,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团辅等常规形式,还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设。教化作用是所有课程都能做到的,但“第二课堂”的自由性质及趣味性,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情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所以高校应当重视“第二课堂”管理,构建“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设置专项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艺体类学科有其特殊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艺体素质,增强体魄,另一方面提升体育教育的吸引力。扬州大学将才艺竞赛、体育竞技、艺术展演等类纳入“第二课堂”艺体素质与技能特长类别中,希望学生通过参加艺体类活动,增强体魄,提升个人才艺,结交好友,减少社交恐惧和对网络的依赖,在运动及文艺学习中健全心理素质建设,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联网+”等相结合,借助于第二课堂等创新模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李宪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2):12-14.
[2]王世伟,马海珊,李阿特,林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90-91.
[3]罗新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8.
[4]房宏驰,王惠.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50):33-34.
[5]翟亚丽.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03):154-155.
[6]郝颜.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34-35.
[7]向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基于协同视域[J].学理论,2016,(07):248-249.
[8]贾宝莹.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咨询方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9,(02):157-159.
[9]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5):13-18.
[10]张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救助[J].江苏高教,2012(01):133-134.
[11]高兰英,温静雅.艺术公选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初探[J].美与时代(下),2019,(06):58-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