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09:18: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社会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客观要求。本文根据现阶段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导师制结合的“2+1+1”三段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三段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刘文勇,刘亦武,陈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9):7-8.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材料”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1]。近年来,我国也一直将“材料”作为重点优先发展方向。其中,高分子材料是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才主要通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加快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近2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相对缺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必须有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

一 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本专业主要存在专业体制单一和培养模式雷同等问题,导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表现出一些弊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科技进步,新的知识越来越多,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从而使实践环节、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各类高校竞相发展,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导致办学目标、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趋同,缺乏特色;③高校的大众化教育,易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由此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雷同,缺乏个性和创新,因材施教难以实现;④本专业还具有较强的学科型(研究型)特点,即使是地方院校本专业的考研比例也达到了25%,但是单一的培养模式无法兼顾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可见,目前高校本专业的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高分子材料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面临的一大课题。为此,改革创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迫切需求。

\

 
二“2+1+1”三段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展现状分析


从本行业背景来看,近几十年来我国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较快,已逐步形成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粘剂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然而,目前高分子材料的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且总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许多高分子材料仍然依赖进口[2]。目前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状况表明,本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仍然较大,特别是创新人才紧缺,这对本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来看,二十世纪50年代高分子相关专业开始发展建设。从1953年本专业逐渐形成开始,直至2000年,开设此专业高校只有近55所,说明2000年以前这个专业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大。然而,2000年以后到目前为止,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此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本专业的设置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增长来看,由此说明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也说明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工业生产和应用水平正在逐渐增长[3]。然而,专业设置数量和招生人数增长势必会带来培养质量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因此,保证培养质量应对可能出现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本专业必须重点考虑和解决的关键,这就需要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培养质量。

(二)“2+1+1”三段式的培养模式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单一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和材料产业的人才需求,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和毕业生能力。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的经验,根据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复合型创新人才更能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本专业以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中明确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工程素养的具体要求,突出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具有鲜明的特色性和适宜的个性发展特点。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强能力、显特色、突个性”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其中,“强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创新实践环节和考核指标,突出“强能力”的培养实施方案[4]。“显特色”则需体现专业特色,需研究制订具有所在学校相关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形成不同的方向特色,突出特色培养,避免专业知识结构雷同。可通过设置合适学分比例的方向特色课程,在方向特色教育课程中体现专业方向特色,从而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2.构建“2+1+1”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改革目前较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2+1+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大学本科四年分成三个主要不同阶段:①第一年与第二年(即大一、大二阶段)为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知识;②第三年(即大三阶段)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教育阶段,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实行专业方向分流教育;③第四年(即大四阶段)为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目标,结合导师制,实行分类培养,提升综合能力。在大学四年中,学生以导师为指引,从课堂到课外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紧密结合导师制。众所周知,导师制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在“综合能力培养”的大四阶段,导师的作用尤为显著。通过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科学素养培养和工程实践培养等各种具体方式,借助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教师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实践环节,构建分类培养导师制,主要包括“研教导师”、“科研导师”和“工程导师”。充分利用“导师制”形成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5]。在大一至大三阶段,通过校内“研教导师”的因材施教和科研实践活动指导,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四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实行分类培养。针对考研学生,通过校内外的“科研导师”的综合科研培养,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针对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学生,通过校外企业“工程导师”的工程实践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导师制与“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融合,通过校内外导师的有效协同可有效解决分类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问题。

4.注重个性化发展。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模式化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首先注重个性化培养。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及个人目标不同,需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实施“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主要体现在不同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程、课外个性培养、方向分流培养、综合能力分类培养等各个环节中。通过设置合适学分比例的通识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基础选修课程、方向特色选修课程和课外个性培养环节,由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化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实现课内和课外的个性化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对考研的学生来说,可偏重理论基础创新方面的培养;对毕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可偏重技术创新方面的培养。

\

 
三 结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以明确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2+1+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导师制,突出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创新贡献提供保证。同时,此人才培养模式对相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4-26.
[2]赵长生,顾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与现状[J].塑料工业,2008(1):70-71.
[3]刘亦武,谭井华,刘跃军,等.基于科研团队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5):38-39.
[4]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
[5]王凯,孔俊嘉,梁佳蓓.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7):16-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