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钢琴演奏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部分,在进行演奏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音乐艺术实现情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情感的体验。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能够促使审美教育与钢琴演奏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案,以供有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钢琴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案
本文引用格式:孔令俊.钢琴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93):238-240.
钢琴教学以钢琴演奏教学为活动中心,将音乐当中的表现力进行完美的诠释,在本质上属于创造性的艺术文化活动,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元素以及情感元素,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学教师应当加强审美教育以及情感教育,使艺术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一 钢琴教学与审美教学的关系
钢琴教学提供审美教育基础,钢琴演奏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对演奏曲目的熟练程度、音乐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是决定曲目演奏精彩程度的关键。正确熟练的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够充分表现出钢琴等各类作品当中的音乐内涵,营造出艺术的意境。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想要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开拓自己的思想,突破原有的知识教学领域的限制,注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对美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体验美、感受情感,提升对作品的把控能力。审美教育始终贯穿于钢琴教学当中,钢琴演奏是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情感等进行设计,在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品质以及人文精神,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具有美育的功能。情感审美是支撑演奏过程当中引发听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声音美以及情感美两个方面来进行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的把控审美教学与钢琴教学之间的关系,体现音乐当中的美感,在熟练的基础之上,表现出音乐当中的巨大张力,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1]。审美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艺术当中所蕴含的美感,在一定的艺术氛围当中感受到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并能够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进去,充分的将情感与艺术进行结合,演奏出融入自身情感的乐曲,加强加深对于乐曲的理解,促进学生演奏技能的进步。
二 钢琴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案
(一)研习教材内容,培育审美意识
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基于一定的音乐教材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由于存在着一些教学误区,使得音乐教材的实际应用情况达不到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仅仅重视对音乐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把基础性的识谱知识、琴谱键法等传授给学生并在后期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便可以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这使学生产生了只要识好琴谱并进行大量的练习便可以把钢琴的演奏较好的误区,这种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演奏的过程当中难以融入自己的情感,体现不出作品的张力。在进行逆行钢琴演奏的过程当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钢琴演奏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质是通过钢琴的演奏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带领观众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借助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当中的音乐内涵,仔细领会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情感,挖掘在音乐的背后作者的意图以及中心思想。同时应当根据作者实际的生活背景,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具体原因,深入的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习惯,通过音乐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另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谱的了解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音乐符号以及语言是如何表现和突出作品的题材,在进行演奏的过程当中注意相关的音乐符号、音节的高低,通过融合自身的情感经历表现出作品的风格、主题以及思想内涵,实现乐谱、演奏、情感的有机统一。最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学生的键盘与琴谱之间的相互处理,在演奏的过程当中不仅应当熟练的掌握基本的键法,还应当注重演绎作品当中作者的情感,体现作品的整体性美感[2]。在钢琴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弹奏的内容,达到一定弹奏水平和程度;为了让学生完成一定的训练任务,在教材的选择过程上应当使用一定的有技术性和代表性的练习曲目来进行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水平来选择一些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当中的作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学生可能难以进行把握,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可能仅仅是对于音乐的简单情感的体验,难以将作品进行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的选择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选择适当的曲目进行教学,不能盲目追求较为深奥的曲目。在钢琴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广泛的接触各种类型的曲目,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产生畏难的情绪,采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富有诗意的环境当中,感受在作品当中的浓郁的感情,增强艺术的情绪感染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轻松愉快的音乐题材演奏前期,让学生们广泛的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教师可以推荐有关的音乐作者,让学生了解和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针对具体的音乐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过程,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在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当中的具体知识来对节奏、音调等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感的指引之下进行学习。在进行演奏的过程当中通过键法轻快、手法轻盈、节奏柔和的表现形式来延长音乐的时间,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积极向上的音乐题材。通过演奏过程当中对节奏的把控让挺重融入到相应的环境当中,感受充满信息奋斗、社会和谐的场面,从内心当中获得美感的体验[3]。在教授较为悲壮的乐曲时,教师应当根据乐曲的音调来把握乐曲的整体节奏,融入进一定的情感,体会乐曲当中慷慨激昂的情感,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
(二)加强指导的有效性,渗透情感体验
在钢琴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单一性的理论知识讲解会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并且难以掌握好实际演奏与情感之间的结合点。在进行钢琴教育教学的活动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实际的演奏学习与理论知识教学进行相互融合。综合性的对当今的钢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并不能准确的领会教师的理论性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钢琴的演奏教学示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亲身体验。根据实际的教学案例来规范自身的演奏行为,根据教师的演奏状况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在演奏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情感演奏训练进行完善。教师的示范演奏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十分重要,教师应当说明在演奏过程当中的实际演奏标准,根据相关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教师的演奏为模板进行练习,在后期的练习过程当中与教师的演奏相互对比,有针对性的查找自身的不足之处,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最为重要的是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融入一定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在弹奏过程当中的关键节点,认识到不同的弹奏方式对情感抒发的重要性,能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渗透情感,使钢琴作品能够富有情感,提升学生的演奏水平。教师应当注意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准确的说明学生技法、情感配合等方面的不足之处,督促其进行完善[4]。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经典的曲目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在钢琴演奏的过程当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演奏技能表现艺术作品当中所蕴含的全部情感。钢琴演奏的过程当是对于原有作品的艺术再次创造,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当中能够在深入地感知艺术作品的基础之上,深入的挖掘艺术作品当中的艺术内涵,感受艺术作品当中的内在意蕴。作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深入的剖析艺术作品,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深入的进行理解,在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加强交流,有针对性的找出学生在理解作品的过程当中的误区,对于作品当中的内容深刻的进行把握,促进学生演奏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指导,在相互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对方在演奏当中的不足之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当中共同进行提升,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了解更多的艺术弹奏手法,展现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对每个作者的不同演奏风格、情感流露风格进行分析,认识到不同的作者身上的不同演奏特色。通过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肖邦等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作者的具体特点,在演奏的过程当中能够先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开始进行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具有英雄主义色彩,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演奏的过程当中以较快的演奏节奏和旋律来体现潇洒的英雄主义形象,体现热烈、宏大的活动场面。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内容较为庄重,在进行演奏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采用旋律短促、衔接严谨的方式进行弹奏,表现出乐曲当中庄严神圣、宏大严肃的场景。肖邦的作品充满浪漫的气息,如诗如画,在演奏的过程当中学生应当注意弹奏手法的灵活多变,让听众如同进入到虚幻的环境氛围当中,刺激人的美感神经,使人能够被魔幻的场景吸引。
(三)开展差异性教学,促进个性化表达
钢琴教师应当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人生经历以及知识结构等不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遵守基本的演奏方式基础之上,融合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进行演奏,充分的挖掘音乐作品当中的实际内涵,更加多样化的展现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的表现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丰富化。在这种教学的方式下,学生的思想情感内涵能够充分进行展现,并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演奏的过程当中进行情感融合与审美体验。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创作,利用音乐来表现自己内心当中的情感,对音乐知识以及情感化教学和审美体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作出能够表现自身情感的音乐。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当中给的教学内容进行模仿创作,利用不同的音乐旋律、节奏来展现内心当中的欢快、悲伤等情绪。学生应当与教师多进行交流与沟通,在不同的观点之下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创作出更加有新意的音乐表现内容和表现的手法,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刻性理解,加强音乐与现实状况的相互联系,渗入情感体验以及审美体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兴趣,通过兴趣的指导来进行钢琴学习。同时,教师应当挖掘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对于音乐的识别能力以及学生的弹奏特色来定向的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为学生安排具体的弹奏乐曲,根据乐曲演奏的不同风格来培养专业化的演奏人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全面的了解适宜自身的音乐演奏风格,在更加适合自己的演奏条件下进行演奏,这样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提升钢琴教学过程当中情感教学与审美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专业风格练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的了解其他的音乐风格,适当的转换自己情绪,避免长时间的单一化风格演奏使学生形成固化性思维,应当在不同演奏风格的转换过程当中拓宽对于音乐风格的了解领域,在不同的思维指导之下,融化自身的情感对音乐的风格与内容进行创新,加强对于钢琴演奏的认识与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钢琴演奏与情感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好教学过程当中的关键节点,通过有效性的指导与情感化的交流训练,加强学生对情感以及审美的把控,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虹.艺术的审美特征在学前钢琴教育中的体现[J].都市家教月刊,2017(8):245.
[2]何怡文.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情感对素养的促进与培养[J].艺术科技,2018,31(06):231+233.
[3]郝洁.论情感教育在钢琴教学中的功能发挥[J].北方音乐,2014(8):160.
[4]江唯,王海辉,梁寒冰,等.情感教育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时代教育,2014(3):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