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分课堂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0 11:05: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但课程内容涵盖广、知识点繁杂,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消化掌握。本文将对分课堂应用于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中,结果表明,对分课堂下,学生在各个环节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的积极性都得以提高,整个课堂效果明显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能够延伸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要高于传统注入式教学,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改善。

关键词:对分课堂;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崔美林,等.对分课堂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8):193-195.

attempting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PaD)in Food Microbiology

CuI Mei-lin,Yu You-wei,ZHANG Xiu-hong,ZHANG Shao-yi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Abstract:Food microbi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food majors.As the course has complicated topics and covers a wide range,the traditional injection teaching is not conducive for the digestion and mastery of students.In this paper,PAD was applied for the teaching of food microbiolog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AD teaching,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on were improv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ed.Simultaneously,for the students,as the learning time and energy could be extended to the usual learning process,the mastery of relevant contents was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Besides,the results of homework and final exams were also obviously improved.All these showed that the whole teaching effects were remarkably improved.

Key words:PAD;Food microbiology;Teaching research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涉及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食品专业相互渗透的内容,如: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免疫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及实践性。由于课程内容涵盖广、知识点繁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过程中存在密度高、容量大、学生被动性强等问题,往往会造成学生无法全面消化知识,对重难点把握不好,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被逐渐压制,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基于目前课程的现状,如何让学生重视并掌握必备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及相关的实验操作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 对分课堂教学法说明

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核心在于将课堂一半的时间交由教师讲授,教师负责传授知识的框架、重点及难点,而不是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具体讲解;另一半时间让学生采取讨论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整体可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部分,教学侧重点有所倾斜,重点突出放在讨论互动的过程。教师可采取“当堂对分”或“隔堂对分”,不仅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有备而来”,教师“有的放矢”,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对分课堂能较好地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将对分课堂揉进食品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可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推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

 
二 对分课堂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我校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对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均有开设,教材选用《食品微生物学(第三版)》(江汉湖、董明盛著),理论课为42学时,课程总课时为14周,单周2节课,双周4节课,每节课45分钟。笔者主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701班共41名学生开展教学实验。

(二)教学准备阶段

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教师不需要注入式讲解,因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取主干知识点,并将提炼出的重点和难点重新进行梳理。并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授课方案、课程考核等内容,确定课程共进行8次对分,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即每次课的第一课时讨论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第二节课讲授新的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明确课程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讨论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安排

首周上课时教师需要提前介绍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隔堂对分”的操作方法及要点,同时向学生讲解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学的整体框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使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有充分了解。

在讲授阶段,教师利用一课时(即45分钟)进行内容讲授,只进行框架、重难点的讲解,并不覆盖全部细节,同时考虑到很多内容与实验课程衔接性强,比如:细菌、真菌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生长量及大小的测定等,可在具体讲解的同时,同步拆解相关知识点与实验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讲授阶段完成之后,布置课堂作业,包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以及课后需查阅资料完成的部分内容,比如:结合教材并查阅资料,利用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案例分析微生物的次生代谢?微生物在食品酿造中的作用,及有害微生物所带来的危害等。

在内化吸收阶段,由于本课堂采用的是“隔堂对分”,学生可以有一周的时间阅读教材、吸收知识点以及完成作业。在此阶段中,学生一般不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可自行调整学习时间、选取适宜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内化和吸收,不仅包括老师讲授的框架性内容,以及覆盖其他知识点后的分析和体会,要求将成果以文字的形式体现,比如:学习笔记、课后总结等。例如,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内容多而繁杂,在教师只讲重难点的情况下,学生必须要仔细研读课本,查阅课外资料,才能将底物脱氢的四条途经(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己糖解酮途径、己糖-磷酸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梳理清楚,并掌握酵母的不同类型发酵,从而深入了解本章内容。而对于第10、11章(食品腐败与食品保藏、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该部分内容与食品结合紧密,需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章节中关键内容,还需结合专业本身,了解大量相关的微生物与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的课外资料及具体案例,最终实现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而针对课后作业,则需要学生整理成ppt材料,要求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内容完整,案例突出,此外,还需为讨论阶段准备材料,具体包括“亮闪闪”“帮帮我”“考考你”三个部分。

在次周第一课时进行讨论环节,将学生分为4~5人/组进行讨论(20分钟),讨论主要依托前一节课所留的作业,在经过内化和吸收后,以“亮、考、帮”的形式体现,主要包括:分享学习的亮点与重要心得;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问题在小组中相互提问;以及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寻求帮助;最后归纳小组讨论成果,凝练未能解决的问题。随机抽查1~2组进行全班交流(10分钟),该部分主要为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讨论情况,以及抛出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之后全班同学进入自由提问、交流环节(6~8分钟),可对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解答,也可提出新问题,交流学习所得等。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7~9分钟),将课堂重难点重新梳理并将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该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非常重要,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弹性,注意对学生主动性的保护。

三 基于对分课堂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效果

(一)学生主动性


对分课堂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作业和成果参与课堂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教师讲授部分及相关延伸内容做好内化吸收,并为讨论准备材料,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我们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也同样发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在讨论环节中能充分参与,在全班交流环节也能积极发言,有时还会分享自己的见解,各个环节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的积极性都明显提高。

(二)课堂效果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满堂注入,而是一种精炼、有限的讲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因此,在整个教师引导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需要教师重点关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掌握每个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对分课堂中学习驱动力明显增强,课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在讨论与交流环节中也能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三)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将学习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渗透到课后。对分课堂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最终考核,对整个教学效果都有提高。具体体现在,学生每堂课后都需要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课后学习时间大幅增加,包括深入复习,下载文献,开展调研,这个过程是对学习内容的复习、梳理、延伸及总结,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要高于传统注入式教学,平时作业质量明显提高,抄袭现象减少,并能发现很多独到的见解。同时,我们还发现通过这样“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能得以延伸到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期末考试成绩也明显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得以显著改善。

\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主动性均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繁杂,单纯依靠教师讲授会使课堂变成“满堂灌”,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与学习能力。而对分课堂中教师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做主”,并且整个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后,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同时,课堂讨论与交流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学相长,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在对分课堂实际的教学实施中,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加以适当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完善对分课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小娟.“对分课堂”模式在《交通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83-184.
[2]姜丹,马丽娜,吴金春.“互联网+”背景下PBL+CBL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0):75-76.
[3]罗玲,冯发金,孙群群,等.对分课堂:创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01):11-12+14.
[4]梁苑霞.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7):180-181+184.
[5]胡守玉,唐羚,宫晓洋,等.对分课堂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9,5(01):13-16.
[6]周晓敏,孙政.对分课堂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45-146.
[7]陈刘婷,朱丹丹,陈金铃,等.对分课堂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04):261-263.
[8]陈超杰,詹玉莲,田春林,等.对分课堂在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的应用和体会[J].广州化工,2019,47(06):116-118.
[9]崔莹,张煜敏,程凯凯.高校课堂多方位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践——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3):133-136.
[10]林玉凤.基于“对分课堂”创新应用型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452:75-77.
[11]张杨,黄姗姗,王勇,等.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及实践[J].智库时代,2019,08:200-201.
[12]葛雪梅,褚兰玲,吴彩娥,等.新工科引导下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9,35(02):138-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