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面临的问题及对专业改造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9 16:42: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对高等院校的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能培养出适应农业现代化新形势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地方院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改造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王斌,等.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面临的问题及对专业改造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5):111-112,14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当前农业中,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高超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管理能力[1]。但是,由于传统农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人们对农业认知的固化等问题,使得地方院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突出的问题,这给地方农业产业带来很大困扰,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院校在农学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即社会需求旺盛与毕业生就业严峻的矛盾。社会对农业人才,尤其专业的复合型农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2]。“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难”这一矛盾始终困扰着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正视地方院校农学专业教育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不愿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基于对传统农业认知的固化,学生对农学专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缺乏对农业内涵和广度的深入理解,认为学习农学专业毕业后就要从事“脏、累、苦”的农事生产劳动。这导致了考生报考农学相关专业的积极性不高,使得高校的农学专业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招生形势更为严峻[2]。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和指标,学校的招生机构会想办法从其他专业调剂录取。被调剂录取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对农学专业就有一种抗拒心理,导致入学后以专业不喜欢为借口,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即便对于一些不是调剂的学生,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再加上对未来的迷茫,也逐渐会对所学专业产生消极心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他们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技术和技能,导致在毕业时和以后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和专业认同。

\

 
(二)传统农学专业培养模式落后

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培养模式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农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太狭隘。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培养能从事植物生产、品种选育、种子经营这几个方面[3]。这种目标太狭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现代农业需求的人才不仅能从事农业生产,还要求具备相应的技术开发、科技推广、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能力;另一方面,培养过程中由于功利导向过重,在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未来就业,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地方院校的农学专业毕业生既专业素养不高,又综合素质差。

(三)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

农学专业的很多专业课是文字性知识,老师在授课时很难将文字性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再加上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大多数老师也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设计如何让专业知识变得有趣,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方高校的教学方法死板,通常以灌输性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学生上台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学手段过度依赖多媒体,而且形式单一,PPT内容往往只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内容搬进去,缺少声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差。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专业课程设置既要继承专业的优势和相对稳定,更要适应社会需求。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思想日新月异,一些地方院校的农学专业设置的很多课程已不符合社会需求。具体表现为:1)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过多。以笔者所在单位的园艺系为例,在园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一半以上的课程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单园艺植物栽培学的课程就有至少五门(园艺植物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果树栽培学、无土栽培学)。这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掌握了“产中”的知识,而忽视了“产前”和“产后”知识的重要性[3],培养的学生难以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让学生觉得很多课程重复设置,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抵触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2)专业选修课形同虚设,学生不能自由选修。很多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无法开设。专业选修课只能根据现有师资情况选择性开设,导致开出的专业选修课成了实质的“必修课”;3)教学内容和知识陈旧。很多教师还用的是五六年前甚至更久远的教材教案,不能及时把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更有一些教师一个PPT使用一生。这种现象在一些教龄较高的老教师中更为普遍。

(五)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农学相关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一般均比较强,因此,地方院校的农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往往会有较多的实践课程。即便是这样,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差、写不好工作总结等现象[3]。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锻炼。当然,也不是说地方院校缺乏实践环节,而是教师和学生均不认真对待实践教学,使得很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实践课程是很多农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4]。笔者单位的园艺专业设置了很多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内实践(含实验课)、专业实习、专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等。除课内实践外,其他形式的实践缺乏实质性内容。大多以走马观花式参观当地各类农业示范基地为主,这种实习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亲身实践,无法做到学以致用[5]。最后在考核时只需交一份实践报告,学生也不认真对待,随便在网上抄一篇应付了事。即便是课内实践,大多也是验证性实验,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限制了毕业生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6]。

二地方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改造的思路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增强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当前,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招生数每年减少,许多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觉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和希望[7]。在这种形势下,地方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引导。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新生军训期间,结合军训内容,穿插播放与农业有关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片,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感受我国当前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2)多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园,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让全新的农业模式转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增强专业自信;3)定期举办成长论坛,多邀请一些农业企业家讲学,让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农学专业也能成才、也大有所为;4)定期举办“创业就业沙龙”,每期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让师兄师姐近距离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对农业未来的理解。

(二)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大农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8]。产业结构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一、二、三产业相互结合,农、工、贸逐渐一体化[9]。在这种趋势下,地方院校应着力培养大农学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大农学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关键要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入手。主要举措有:第一,在保留特色明显的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科前沿知识为主要内容,大力改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构建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适度超前的课程体系[9];第二,独立开设一些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关课程,如生物信息学、植物工厂、植物调控,家庭农业,农业标准化、植物无性繁殖、遥感和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等;第三,多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看似不相关,却又能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比如企业管理、领导力、写作课、礼仪与社交等;第四,大量增加专业选修课,完全放开选修的限制,让学生实现真正自由的选修。这就要求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农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培养大农学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多采用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方式有:1)座谈式。根据教学大纲在课前由老师给学生提出一些讨论话题,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或思考讨论话题,课堂上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2)讲座式。教师在课前给每位学生布置一个讲座题目,围绕特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讲解,老师给出以肯定性为主的点评,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试验式。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比如,在讲采后果蔬呼吸作用这一抽象知识点的时候,在讲课之前,将一个芒果或香蕉装在一个密闭的透明塑料盒,半小时之后观察看到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深入对该种现象进行讲解,如此一来学生便更容易掌握采后果蔬呼吸的相关知识。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让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10]。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就必须从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入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第一,采用“先走出去,再引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具体思路为:先让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聘任的博士在企业中挂职锻炼2~3年,在此期间不安排教科研任务,重点培养青年教师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外聘制度,在农业企业尤其是高新农业企业中,聘请具有高级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充实实践教学力量;第三,与农业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由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通过实施上述多种举措,组建一支教学和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师资队伍,全面推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张翼飞,于崧,杨克军,等.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05-107.
[2]李红.应对地方高校传统农科专业招生困境的策略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29):97-100.
[3]曹凑贵,张献龙,傅廷栋.改造传统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4(1):21-23.
[4]罗丽华.农学实践课程创新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166-167.
[5]曾丽亚,刘小文,盘俊.地方院校非农学专业植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9(7):278-279.
[6]辛德财,边立云,吴锡冬,等.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2(40):48-49.
[7]余炳良.对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农家参谋,2018(20):197.
[8]郭庆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目标与路径[J].世界农业,2017(3):227-230.
[9]覃广泉,廖益.传统农学专业改造整合提升为“现代大农学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8):59-61.
[10]梁广东.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3):104-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