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德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实现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9 11:41: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德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理念和做法,其层次清晰的高校分类和定位、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自主性、强调教师门槛及对教学的投入等都值得学习。获得的启示是必须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提供良好学习支撑条件,方能全面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德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夏镇波.德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实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95):12–13.

德国作为近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威廉·冯·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和“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理念,至今仍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Process)的推进和卓越计划(Excellent Initiative)的实施,德国高等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为深入研究德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实现路径,实地考察了海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科隆应用技术大学、南威斯特法伦大学等多所高校,所获的相关经验凝练如下。

一 高等院校的分类与定位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数据显示,德国现有高等教育机构415,其中大学106所、教育学院6所、神学院校16所、艺术院校51所、应用科学大学207所、公共管理学院29所[1]。德国各大学根据教育机构的分工,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2]。第一层次是综合性大学以及同等地位的教育、神学、艺术与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较多,专业较为齐全,强调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偏重于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可提供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学生规模较大。高等神学院校是国家认可的私立高校,一般由教会设立专门培养神职人员和宗教课教师。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主要任务在于维护艺术、发展艺术能力以及传授艺术性知识和技能,提供学士和硕士层次教育。这一层次的高校构成了德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二层次是应用科学大学以及同等地位的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规模一般不大,可提供学士和硕士层次教育,也可与综合性大学一起联合培养博士,但没有独立的博士学位资格[3]。

二 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德国高等教育是“觅食型”和“育才型”教育[4]。特别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大学更加关注学生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科隆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Erich Holter教授介绍,德国大学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自我能力。(1)专业能力。主要是指特殊专业能力和一般专业能力。特殊专业能力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广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方法素养。一般专业能力包括跨专业型思维、外语水平、通识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等。(2)社会能力。主要指与其他专业、国家的人在一起合作做出的正确反应,包括合作能力、协商谈判能力、领导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等。(3)方法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独立工作、时间管理、运用知识、批判思维、综合分析等。(4)自我能力。主要指对环境中的人或事如何做反应,包括自律工作、全力以赴、敢于负责、适应环境等[5]。海德堡大学实施了Marsilius-Studien计划,安排跨学科教授联合为学生授课,使学生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等。

\

 
三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自主性的形成

在德国高校里,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无论是高校的学制安排、学分系统、课程设计、考试方式还是教学活动安排、实验室开放使用、学校事务管理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1)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的引入。这是由欧盟委员会研发和推行,旨在提供一种在高校间测量、比较和转换学习成绩的方法。根据学制不同,不同阶段取得学分不同。这种学分转换办法,既从总量上控制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6]。(2)自由但富有压力的学习方式。德国高校实行全日程排课,每学生根据已制订的学习计划自由选课。课堂也很自由,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实验室对所有人开放,随时可接纳学生做实验。虽然学习安排很自由,但其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有的学校和专业淘汰率高得惊人。(3)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德国大学的教学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其中参与专业资质认证的审核委员会,5名成员中就有1名学生。另外,在课程考试上,由考试委员会决定,委员会一般由4名教授、2名学生、1名助教组成。学校评议会由教授、学生组成,负责对选举出的校长、副校长进行评议,每年听取一次校长报告,决定或修改大学章程、规划、开设专业、聘请教授、审批财政计划等事宜。

四 教师门槛的设立与教学的投入

德国高等教育对教师的重视程度胜于对教材的重视程度,德国把教师纳入国家及州政府公务员系列。对于教师的准入门槛和聘任晋升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德国大学教师可以分为教授和教授辅助人员[7]。教授是由政府任命的终身教职,享有很高的权力、威望和学术自由,研究所内的教学安排、科学研究、资源分配、人员聘用等一般都有教授决定,其他人员都是围绕教授开展工作。教授辅助人员又可以分为助手和学术雇员。所有要在大学任教,必须通过大学授课资格考试。应试者必须有博士学位,考试内容包括提交一篇学术论文、作一次公开试讲和一个学术报告并答辩。德国高校教师隶属国家公务员系列,遵循《国家公务员法》。虽然德国高校普遍鼓励教师进行有益于本职工作的兼职,但有严格的审批,并对兼职时间有规定,即每周从事兼职的时间不能超过所有工作时间的20%。对兼职收入有封顶限制,超过部分要在规定时间上缴上级主管部门,否则将受到一定处罚[10]。

五 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考察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以下启示。

1.课程体系的改革

德国高校基本不开展或很少开展由官方组织的学生活动,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也较好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我国很多课程都以“大班化”方式进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往往只能获得知识,而不能获得能力锻炼。一些社会适应、自我调适等方面的能力,往往只能通过“第二课堂”得到锻炼。但由于缺乏师资投入,“第二课堂”多以活动为主,难以形成体系和模块,专业化水平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在持续下降。因此,高校应借鉴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建设做法,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力量和资源,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激发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和积极性,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提升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培养效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者、管理者的理念、学识、观点、主张等,只有为学生所认可、接纳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在学校培养过程中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于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依赖仍然较强,习惯于“灌输式”和“塑造式”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习惯于“倾听型”的学习,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经常出现教师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自主提问,学生参与不够活跃的状况。同时,学生因缺乏机会和训练,参与能力不够强,往往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贯彻“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转变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传统观念,激发学生在学习成长和参与学校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真正变“要我成才”为“我要成才”[8]。

3.支持系统的完善

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简单说来就是“能力重于知识”,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其中,方法能力、自我能力更显重要,但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而且不了解的比例往往低年级较高。因此,高校应从新生入学起,分阶段以课程教学的形式,集中开设学习方法、专业导论、学习观念、素质拓展、图书馆与校园网运用等课程模块,安排知名学术大师、行业专家学者、高年级优秀典型、杰出校友或企业家等,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尽快进入自主学习阶段、发挥个人最大潜能提供良好的指导系统[9]。同时,应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年级主任等有关岗位人员的作用,甚至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建立学生成长支持系统,为学生学习、发展随时提供咨询,帮助学生规划学习生涯,促进自主学习。

\

 
参考文献

[1]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Higher Education[EB].http://www.bmbf.de/en/655.php.
[2]潘黎,刘元芳,霍尔斯特·赫磊.德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启示——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层与分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4):43–48.
[3]孙进.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办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1–67.
[4]符华兴,王建武,等.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458.
[5]闫瑾.德国大学的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3):78–79.
[6]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08(3):72–80.
[7]孔捷,迟芳,马蒂亚斯·韩.讲座制下德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0(1):76–80.
[8]张妍,曹丽丽.高校人才培养规划模型的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5,5(10):218–223.
[9]赵风琴.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5,5(11):168–1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